2025年1月14日,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潜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曲阜师范大学“农遗新韵”实践队队员走进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的一家非遗沂蒙煎饼工坊开展实践活动。他们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深入探寻这一传统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与故事,不仅让人们近距离了解了沂蒙煎饼历史与制作工艺,更让大家了解沂蒙煎饼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更好落实实践工作,“农遗新韵”实践队做了完善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召开工作会议,明确调查对象,完善调查问卷等等。在会议过程中,为了让调查对象更具有普遍性,实践队员们决定进行实地访谈,对相应非遗传承人和村民进行访谈。在走访过程中进行工作记录和素材整理,切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感受非遗在乡村振兴扮演的重要角色。
工坊探秘:体验传统制作工艺沂蒙煎饼作为山东地区的传统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据史料记载,煎饼作为一种汉族传统面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在山东地区出现。沂蒙地区的煎饼制作工艺更是别具特色,经过长时间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沂蒙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实践计划安排“农遗新韵”实践队来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的煎饼工坊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工坊负责人王大姐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她介绍了制作沂蒙煎饼的主要步骤和注意事项,从原料选取到摊制煎饼,王大姐娓娓道来。她讲到,摊制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考验技术的环节。摊制之前,往往先用油擦在鏊子上面擦一遍,这使得烙熟的煎饼容易与鏊子分离。用筢子沿着鏊子将面糊推开摊成薄饼。再用筢子反复涂抹,以使面糊分布均匀。煎饼很快就可烙熟,用铲子沿鏊子边沿把摊好的煎饼揭下即可。
图为实践队员在旁观摩煎饼制作过程。潘舒畅 供图
产业赋能:助力乡村经济腾飞通过实地访谈,实践队队员发现沂蒙煎饼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从制作工艺传承来看,摊制煎饼技术要求高、耗时长,年轻一代多不愿投身学习,传统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在市场竞争方面,随着各地特色美食不断涌现,休闲食品种类日益丰富,沂蒙煎饼面临的竞争压力愈发激烈。而且,煎饼行业标准化程度较低,小作坊生产居多,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把控上参差不齐 ,影响整体品牌形象。
图为实践队员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 潘舒畅 供图
针对以上问题,各实践队员集思广益,根据各自收集的调查问卷,就沂蒙煎饼如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开展讨论。实践队员提议,首先工坊应在保证传统口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发多种口味的煎饼,如菠菜煎饼、紫薯煎饼等,从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利用电商平台宣传沂蒙煎饼,开拓销售渠道。其次利用沂蒙煎饼产业的发展的机遇,带动周边相关产业,鼓励周边农户种植玉米,小麦等原料,工坊以合理的价格收购,提升农户种植意愿。最后,应加强行业规范,制定统一的安全卫生标准,监督小作坊生产,提升产品质量,打响沂蒙煎饼品牌。沂蒙煎饼唤醒了沉睡的资源,让乡村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农遗新韵”实践队队员表示,沂蒙煎饼制作技艺作为非遗瑰宝,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见证,更是带动乡村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大学生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利用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的自身优势,对非遗进行创新,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未来,期待更多像沂蒙煎饼这样的非遗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绽放出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丰收。(通讯员 潘舒畅)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 潘舒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