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莒砚之韵,培育文化灵魂
莒地,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莒砚文化。莒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的文化底蕴为莒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农遗新韵”实践队踏上了探寻莒砚文化之旅,怀着敬畏之心去观莒砚、访其美、触其神,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祈愿这一文化瑰宝得以守望传承。
初遇莒砚:观莒砚之美
莒砚以“石坚且润,质腻且温,形奇且美,声清且健”的特点,享有“砚林八绝”的美誉。当实践队成员们第一次目睹它的真容时,就被其独特的外形和温润的质地所吸引。砚台仿若一方小小的天地,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文化底蕴。它的色泽,或深沉如墨,透着历史的厚重;或淡雅似玉,散发着一种宁静致远的气息。莒砚的纹理犹如大自然的指纹,每一道都独一无二。队员们轻轻抚摸着莒砚的表面,感受着它的细腻与光滑,仿佛触摸着历史的脉络,与历史共振。
图为实践队员观摩莒砚。毛海馨 供图
探访莒砚:悟莒砚之魂
实践队员走进林国强师傅的工作室,仿若踏入了一个莒砚的艺术殿堂。林师傅的工作室弥漫着淡淡的石材香气,摆放着各种形状和风格的莒砚。在这里,莒砚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林师傅讲述着莒砚的起源,在他的讲述中,莒砚正好像从古老的历史长河中走来。
莒砚的制作工艺复杂,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在选材环节,林师傅展现出了他对莒砚石材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洞察力,他在众多的石材中精心挑选出那些最具潜力的璞玉。莒砚的雕刻工艺更是林师傅匠心的极致体现。他手中的刻刀,在石材上轻盈游走。每一刀的落下都精准无误,每一个线条的刻画都饱含深情。他精心雕琢着莒砚的纹理,让石材本身的天然纹理与雕刻的图案相得益彰。那深浅不一的刻痕,犹如岁月的痕迹,诉说着莒砚背后的故事,彰显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图为林师傅认真雕刻莒砚,实践队员观摩。毛海馨供图
而莒砚之美的真正绽放,则体现在林师傅将日月山文化和《文心雕龙》文化巧妙融入其中的设计。日月山的雄伟壮阔、《文心雕龙》的深邃思想,都在莒砚的小小天地里得以具象化。莒砚上雕刻的日月山图案,线条流畅而富有力量感,仿佛将那座山的磅礴气势凝缩于方寸之间;《文心雕龙》这方沉重的砚台,则以细腻而富有诗意的方式呈现。砚台正面那破损的书绳,见证了它曾在某位文人墨客的手中,陪伴着他们度过无数个日夜。让观者仿佛能感受到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智慧光芒。
守正创新:赋莒砚之新生
林国强深知,莒砚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在莒砚的制作过程中,积极践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毋忘在莒”这一蕴含着深刻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文化元素,被林师傅巧妙地融入莒砚文化之中。莒砚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成为了一种文化记忆的载体,时刻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六老遗风”也被林师傅创新性地与砚文化相融合。这种融合使得莒砚在具备艺术价值的同时,还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林师傅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打破了传统莒砚制作的固有模式。他在保留莒砚传统韵味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他的莒砚作品《想你的风吹到了可可西里》既吸引了传统砚文化爱好者的目光,又能让年轻一代感受到莒砚的独特魅力。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不仅为莒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守望传承:祈愿之践行之
冯骥才先生曾泚笔:“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实践队员们满怀着对莒砚文化未来的殷切祈愿。莒砚文化,宛如一颗永恒不熄的火种,社会实践队员们满心希望它能在现代社会那汹涌澎湃的浪潮里传承不息,并且熊熊燃烧,释放出无尽的光与热。而在今后的道路上,实践队员与诸多文化传承者,会始终以努力耕耘这片文化的厚土,为莒砚的传承赋予新的生机和希望。(通讯员 毛海馨)
图为实践队合影。赵淑涵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