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老师”工作站是一个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的公益性专业服务机构, 主要采用“7﹢1”工作模式,由“96111” 24 小时热线电话、面询、微博、微信、邮箱、流动服务和危机干预,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保健维护系统。平均每年接听热线电话5000例,面询2000人次,处理危机个案近 20 例。另外工作站开放日、家长讲堂、暑期夏令营等活动面向社会每年服务近千人。
目前,工作站服务部有主任 1 人,专职热线员 5 人,另有 144 名校外兼职志愿者。疫情防控期间,所有“陶老师”都能够克服各种出行、防护困难而坚守在岗位上,并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正在演绎着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
一、“秉持职业情怀,克服困难坚守岗位
“陶老师”热线是每天开通 24 小时的心理热线服务,27 年来一直如此。疫情防控期间,专职热线员和志愿者一直秉持心理热线工作者的职业情怀, 积极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坚守岗位。
专职热线员杨蓓蓓老师,孩子尚在襁褓中,产假未完全结束就立即上岗。因为宝宝还太小,杨老师对外出往返的安全问题多了一层担忧,但她从没跟组织提出过任何困难,更没有想过离岗,只是更加谨慎地做好防护工作。
专职热线员袁芳老师,家住溧水区,疫情高峰期,乘坐公共交通风险较大,为了保证安全又不耽误工作,她每天由家人开车接送上下班。一人敬业,全家理解。热线服务的另一端,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是一群人在支持。
专职热线员陈真真老师,在工作站周围所有饮食店铺因疫情关闭期间,为确保志愿者老师们在岗时能正常用餐,冒着风险去超市购置回大量方便面、饼干等,帮助工作站做好保障工作。
专职热线员杨佳佳老师,即使过年在家,也每天根据疫情、热线量及 100 多位志愿者的个人情况随时调整排班,还常常半夜抢购防疫用品,为值班老师的人身安全增添一份保障。回南京时,由于她的家乡只能出城不能进城, 家人只能把她送到高速收费口,她再一人拉着箱子走过闸口,等待南京城里的朋友接她上岗接线。现在回想起来,她觉得这幅特殊时期的画面可能会一生难忘。
专职热线员葛利利老师,值班期间主动做起了“清洁工”,打扫热线间的卫生,并做好消毒工作。因学校放假,热线间和工作站里的卫生无专人清理,为确保值班老师有一个干净整洁安全的工作环境,葛老师主动承担起这份繁重但又必要的工作。
服务部主任杨璐老师,每天收集当日来电数据进行内容分析,做成每日报告向市教育局汇报,这一坚持就是四个月。另外,她还要根据疫情状况、来电数量、每位专职老师和志愿者的值班频次等来实时安排和调整值班表。她关心着每一位接线老师的安全、生活和值线质量问题;关注着热线平台的数据生成、后台管理、设备保障;接听着每一位面询来电的请求,整体协调安排工作站的所有工作。从未有怨言,也从未有任何耽搁,即便是假期也基本做到人和电脑不分离,无论需要实时数据,她都能立刻报送。这是工作能力,更是一份责任感,一种敬业精神。
二、坚守科学态度,主动推介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大灾大难,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这是专业工作者十分重要的素质。疫情蔓延初期,“陶老师”工作站通过教育局向社会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学生的心理支持与帮助”建议;同时,在教育局的帮助下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一封信,号召大家“积极不消极、停课不停学、主动不盲动”,并给出具体的行动建议。这封信迅速被各媒体转载,如紫金山、交汇点、学习强国等,达到很好的宣教效果。
工作站充分利用“陶老师”热线微信公众号、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微信公众号发送原创推文 41 篇。开展“心理抗疫”讲座、微课录制工作, 受省心理学会、心理协会和公安系统的委托开展心理调适方面的直播和录制工作,直接受众超过 10 万。工作站还联合“现代快报”,开设“‘陶老师’ 和你谈谈心”专栏,每天推出特殊时期如何做好心灵防护的宣传教育,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工作。比如以“宅家缺少运动食欲减退,陶老师支招如何调整心态”为题教会大家积极应对疫情等。
三、发扬公益精神,参与湖北省心理援建工作
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人员心理援助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功能,工作站近十位专职教师和志愿者们在征集令发出的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参加了江苏省服务武汉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咨询和督导工作,践行了作为全国专业心理服务机构的社会担当。来访者的创伤倾诉让他们既体验到工作的艰辛,又深感作为一名心理健康工作者在特殊时期的责任。他们和医护人员一样奋战在第一线,让“陶老师”的声音向更多需要的人传递温暖和慰藉。
无论何时,总有“陶老师”与您相伴!这既是中小学生及家长们的切身感受,更是工作站全体老师们的初心、使命和社会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