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九天翱翔 魂系军工

作者:杨阳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智同学红又专”

“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制出火箭来?”

这是1955年11月,我国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先生回国并到哈军工走访时,陈赓院长向钱学森先生提出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不能?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就不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在得到钱学森先生的肯定答复后,很快哈军工便建立了导弹工程系,着手火箭的研究,自此打开了我国火箭事业、导弹工程新征程的大门。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只有少数的几个发达国家有能够研究、生产火箭与核武器的能力,当时的新中国在这一方面却还是空白。1957年9月,中国政府军事代表团远赴苏联寻求援助,但苏联仅卖给我们近程导弹及器材设备,不同意中国研制生产原子弹。从此哈军工走向了“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自己创建导弹、原子专业”的发展道路。

  1959年2月15日,中央军委批准学院以空军工程系第七科为基础,并入炮兵工程系的火箭专业,成立了导弹工程系。哈军工的导弹工程系正式成立后,仍面临诸多困难,在师资力量、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设备器材等方面较为薄弱。为了克服重重阻碍,学院不断引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并派专业教师赴国外考察学习,购买教学设备器材并建设专业实验室,多措并举。钱学森教授第二次访问哈军工时,就导弹工程系成立后与五院合作问题跟学院领导交换意见,对学院的导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寄于了厚望:“目前五院是一翼,你们哈军工的七科(因保密,导弹工程系对外仍称一系七科)也是一翼,有这两翼,中国的导弹一定会很快的飞起来的。”

  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的建立让我国国防尖端科技在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后导弹工程系也不断建设发展,其中战术导弹部分组建的航天工程系便逐步发展成了今天的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钱学森先生的话,不仅是对我校导弹研究工作的认可,更是对先辈们绝对可靠、绝对顶用、绝对抗压的“哈军工”精神的首肯。哈军工时期导弹工程系不畏艰险的办学治学历程,是对“哈军工”精神最完美的阐述。作为哈军工的后继者,每每读起哈军工历史时,我都不免被先辈们不畏险阻、力争一流的治学态度所打动。如今正逢哈工程七十周年华诞,我们必将不负总书记的嘱托,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矢志不移,砥砺前行!

舍我其谁,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前辈创业几艰难,

人生长河磨一箭。

寻根溯源导弹系,

莘莘学子苦窗寒。

沧桑砥砺六十载,

导弹飞天铸利剑。

强国武魂立世威,

 复兴之梦勿忘前![1]

[1] 引自《导弹工程系》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10-23 关注
校园人物推荐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在哈军工纪念馆门口,矗立着一座群雕,每逢佳节,总会有众多师生在这里驻足致礼,敬献鲜花。一簇簇随风摇曳的花朵,寄托了哈工程学子的
  • 校园人物 10-26
  • 二级教授的业余“新爱好”
  • 我与西农共成长
  • 我与西农共成长
  • 在这里,我走上了革命道路;在这里,奠定了我一生致力于林业教育的思想基础;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
  • 校园人物 10-25
  • 尹鹏先和他的烧房坝村
  • 周磊我在珠峰测绘
  • 周磊我在珠峰测绘
  • 2020年5月27日11时02分,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上珠峰之巅,并开展相关测量作业。
  • 校园人物 10-25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九天翱翔 魂系军工
  • 痴心不改半世纪 循序渐进写“树典”
  • 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过程中,当遇到不认识的汉字的时候,就会去查阅新华字典;当想了解英语单词的用法时,就会翻阅英汉词典。
  • 校园人物 10-20
  • 祝永昌与农业机械和农村能源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