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让文学教育真正开花结果

发布时间:2024-12-03     阅读
和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初中语文教研员袁源接触过的人,无不被她身上独有的文学气质及体贴豁达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她喜爱阅读文学作品,总想把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的精神营养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文学教育真正开花结果。

爱上文学,从南京的  西南联大  启航

出生于教育世家的袁源,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从小爱用收音机听广播的袁源,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1986 年,高中毕业的袁源,毫无悬念地报考了师范学校,并作为优等生提前被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中文系录取。在那里,她获得了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热爱文学,热爱阅读。在一群优秀老师的影响下,袁源逐渐发现: 文学是好东西,我喜欢读文学。无论过了多少年,只要有时间,无论多忙,我都会抽空读读诗歌,看看经典小说。只要和文学打交道,我就会感受到人生中的美好。

上世纪 80 年代,地处下关长江边的南京师专,偏僻简陋,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学校借用一所中学的校舍,从高校、名高中抽调了一些文学功底深厚的老师授课。在袁源和同学们的心目中,母校犹如南京的  西南联大 ,老师们从不强求学生,逼着学生往前走。积极阳光的教学氛围,老师集体对学生的关怀,让他们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文学。

说起对自己文学爱好的影响,袁源直言离不开一群好老师: 教我们唐代文学的倪培翔老师很年轻,应该刚从南师大毕业。他讲起唐诗总是激情充沛,意气风发:‘盛唐是色彩斑斓的世界,气象万千。’教宋代文学的沈迺璟老师是从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调过来的,写得一手好字。老师随手在黑板上写的‘通知’就是书法作品,引得我们围观。 这些场景如镜头般深深刻在了袁源的脑海里, 老师给我们讲苏轼的《江城子》时面色凝重,语带苍凉。讲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他声音哽咽,仿佛马上就要声泪俱下了。这对于那时十八九岁的我们而言,委实震撼。原来这就是美好的爱情,真正的情感会在人的心中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最后,老师微微昂着头,看着远处,缓慢而低沉地说:‘明月夜,短松冈。’那一瞬间,我已经热泪盈眶了。 从沈老师那里,袁源感受到:和壮阔的唐诗相比,宋词是这样的温柔和细腻。 还有,教我们元明清文学的李其林老师曾把我们带到夫子庙,请民俗专家在晚晴楼上给我们讲明清文学的遗踪,真让我们大开眼界。 袁源说到这里,不觉笑了起来。

 外国文学老师冯羽是从南京外国语学校调来的,非常可爱,性格也很开放。 袁源记得:老师经常播放国外电影,如《红与黑》《乱世佳人》等,借助影视作品带领学生亲近文学本身。 我们看到古人对山河、世态、人情表达的同时,又看到西方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在中西方文学对比中,袁源学会了从不同地域、不同视角体会文学的不同样态。

现代文学老师高文君的教学方式也很自由: 老师把我们带到挹江门旁边的八字山顶上。傍晚,夕阳西下,我们坐在草地上,老师跟我们讲《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个过程,让我们知道:诗人是如何将眼前的景象表达成文学的。

大学里,生动的课堂教学之外,袁源还和同学们参与了丰富的课外实践。 那时候,尽管我们的经济条件不够好,但学校老师们还是包车带我们去琅琊山看醉翁亭,去扬州看平山堂,去采石矶看太白楼 …… 我们早已‘跟着课本去旅行’了 …… 从那时起,袁源认识到文学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要通过文学的熏陶和感染,产生一定的感悟力和直觉。这些不是仅靠读完文本后刷刷题就可以得到的。

在这样一群老师的集体影响下,袁源所在的班上 41 名同学,不少发展成为如今南京市中学语文教育界的中坚力量。仅 1994 年南京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获奖的中学语文老师中,近一半就来自南京师专。

传递文学,让文学教育真正花开结果

因为热爱文学,亲近文学,走上教师岗位的袁源不自觉地延续了母校老师的教学风格。大学毕业后,袁源回到中学母校——南京市第九中学工作了 22 年。其间,她当了 9 年班主任,少先队、教务处、教科室等部门的工作也都做过。2010 年,她被调到南京市教研室,担任初中语文教研员。无论岗位和职务如何改变,她始终不变的是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教育的追求。

从 24 岁起,袁源连续三届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36 岁那年,她被评为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41 岁被评上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 提起自己的专业成长,袁源谦虚地说自己运气好。 ‘见荣誉就让,见困难就上’的九中语文组不仅学术实力强大,而且团队氛围好。很多学问深厚才华突出的前辈主动蹲下身来,把坚实的肩膀让我依靠。还有许多教研室的前辈、专家悉心的指导,才成就了我个人的成长。 谈及深爱的语文课堂,说起吸引学生的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袁源立刻如数家珍: 文学是人学。我的老师们不会把文学作品当成客观的习题去讲解,而是用多样的手段让学生去感受,去体悟,我当然也应这样。如果说我能够在课堂上吸引学生,那就是不自觉地在教学中将更多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在文学的熏陶和感染下,学得更有乐趣,更有收获。

每当给学生们介绍一部文学作品时,袁源都会全情地投入。说到这,就要说到 1993 年,发生在袁源语文课上的一则小插曲。 那天,我正在和学生们讲《出师表》,试着从诸葛亮的视角给学生们分析,并引导学生体会北伐前诸葛亮呈上这张表时的心境 …… 或许是因为全情投入,也或许是因为低血糖发作,讲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我竟然在讲台上晕过去了,让台下的同学们好一阵手忙脚乱,后来两个篮球生把我架到了医务室。 讲这个小插曲时,袁源老师笑了起来,她认为:文学有一种感染人的力量,她希望更多人能从文学中汲取先辈的力量。

当语文老师的袁源喜欢琢磨并有意识地创造体验机会,激发学生内心的感触。在她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们也不自觉地从被动的学习者成为主动学习者。在九中当语文老师时,春天,袁源带领着学生们去午朝门城墙上放风筝,感受春天的气息;到了重阳节,她就带着学生们去清凉山登高,在山顶上丢手绢、唱歌和朗诵诗歌。她曾与语文组的老师们组织全年级学生参观,去学校旁边的总统府采风。学生们边听讲解,边用手中纸笔或者卡片相机记录。书本中宫殿建筑的龙盘雕柱、苏州园林的画中有画等都活了起来;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和关怀作品中的小人物,她会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去逛市场和小摊,和身边熟悉的陌生人们聊天、交流 …… 她总是有意识地创造体验机会,让学生们真正知道,文学中的小人物、景物、情感等是如何产生的。通过这种感知和体验方式,学生们学会了在生活中留心观察、体验感知文学。

当然,在启发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袁源也会时刻关注学生的差异并接受差异。她说: 语文老师就是杂家,什么类型的文本都要涉猎。作为读者个体可以有自己的文学爱好,但作为老师就得广泛阅读,努力让不同个性的学生爱上阅读,永远和书籍做伴。因为书籍,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学生精神生活的材料,只有拥有这些材料,才能在未来构建起精神大厦。

在语文教科研之余,袁源还积极致力于向青年教师们传递文学影响,致力于为南京这个世界文学之都留下当代文学教育的印记。暑假期间,她参与南京特级教师文学课的构建,还希望打造名师文学课以及青年教师文学课平台。她希望: 这些平台能点燃更多青年教师们的文学兴趣,让更多老师沉浸到文学阅读中来,享受文学阅读的美好,并将阅读感受传递给学生。只有这样,文学教育才能真正开花结果,文学之都的孩子才会拥有良好的文学素养。
作者:今日大学生网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校园人物推荐
  • 让文学教育真正开花结果
  • 和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初中语文教研员袁源接触过的人,无不被她身上独有的文学气质及体贴豁达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 校园人物 12-03
  •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
  • 2019新学期伊始,由温瑜老师带领的秘书专业教研室确定了学期工作目标与工作思路,其中,很有创新性的一个制度便是学业行业导师制。
  • 校园人物 12-03
  • 逐梦旅社
  • 陶行知先生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志愿者,南京晓庄学院秉承行知先生精神,一直注重志愿者文化传承,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 校园人物 12-03
  • 汇聚起新传学子们的精气神
  • 在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有这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共有9名教师,其中正教授1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这就是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
  • 校园人物 12-02
  • 创新课程 立足实践 心系普法
  •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的所有教师都满腔热情地投入教书育人工作,积极拓展思维,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实践育人,开
  • 校园人物 12-02
  • 多元教学 “三本”理念
  •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坚持“教学为本、创新为本、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探索多元化教学形式
  • 校园人物 12-02
  • 教学求专精 育人重德才
  • 外国语学院翻译教学团队共7人,其中女教师5人,承担着翻译专业的核心教学任务。
  • 校园人物 12-02
  •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 电子工程学院通信教研室主要负责通信工程专业及学院其它相关专业课程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升教科研水平及人才培养质
  • 校园人物 12-01
  • 为舟舸,乘风破浪
  • 有这样一个年轻的群体,以“引领学生思想,服务学生成长,做好良师益友”为职业追求,以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
  • 校园人物 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