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Hello!안녕하세요!привет!Apakabar!……
她是我校的一名留学生辅导员,英语是她的日常工作语言,但时不时也会用以上的语种问好!工作近14年,她服务过60多个国家4116人次的留学生, 其中包含了“一带一路”沿线28个国家近2500名学生。“我可能是江苏省内从事一线来华留学生工作时间最长的辅导员了。”吕萍笑言。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留学生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二十,留学生工作在江苏省同类型高校中名列前茅。吕萍也多次荣获“江苏省优秀留学生辅导员”“江苏省来华留学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她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依依离别之时,留学生们也都拉着吕老师的手,真诚邀请她到自己的家乡看一看。可以说,指着世界地图,吕萍老师可以任性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国际旅行。
讲好中国故事,培育“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使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大学是国外青年认知中国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留学生来到中国留学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重要人文交流方式。作为留学生辅导员,吕萍深知自己肩负着一份培养知华、友华留学生的光荣使命。
“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语言文化复杂,经济发展参差不齐,意识形态、民族、文化、种族差异性明显。吕萍知道,要做好留学生的工作,光有语言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留学生母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全方面的信息。她不断从书籍中寻找知识,与留学生深入交谈,向有经验的同行请教,深入研究每一个留学生的所在国家。她暗暗观察并记录留学生文化习惯的细节,了解他们的禁忌与喜好。既为师亦为友,尊重且包容,感知并共情,在交流最大公约数范围内力争达到师生心灵的共鸣。
留学生来华学习,学校除了教授语言和专业知识以外,让留学生们了解中国国情与文化也是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多年的经验,吕萍构建了来华留学生“感知中国”三级文化实践体系:了解中国文化初级实践(如欣赏中国名胜古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等)——参与中国社会中级实践(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赛等)——理解中国发展模式高级实践(如参观政府机构、中国新农村建设成果,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等)。三级实践体系层层递进,使留学生们对中国的感知更加立体而全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和客观。
吕萍老师利用各种机会向每一位留学生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她而也成了向留学生们讲述中国故事的主讲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兴趣,让他她学会了打太极拳、抖空竹,会唱民歌和京剧,会中国剪纸和书法。她说,一定要做好让留学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吕萍积极鼓励并组织留学生参加征文比赛、汉语大赛、才艺大赛、摄影大赛、体育比赛等全国、省、市各类文化体验和竞赛活动,获奖频频,相关报道常年见诸于各大媒体。而留学生也在深度参与活动和比赛的过程中,提升了语言和专业能力,同时加强了对中国文化的感知。许多留学生告诉吕萍,要做好充分的文化和能力准备,将来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使者。
立足应用型定位,培养“一带一路”急需国际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高速增长,不断“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急需具备语言和专业技能,同时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国情的国际化人才。可另一方面,作为参与留学生全过程培养的辅导员,吕萍在工作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留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困惑,以及对于获知就业信息的强烈需求。面对双方信息的不对等,她创新思维,以自己熟悉的来华留学政策为框架指导,多方调研留学生的职业规划需求,结合本校中国学生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为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放矢引导留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在省内尚属创新。
她践行学校应用型定位的发展道路,积极寻找学生实习、就业渠道,推动学院与江苏舜禹信息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一带一路”走出去电商提供小语种服务。她主动与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江苏省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等多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对接,努力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探索应用型留学生培养模式。她还从企业对留学生的工作素养要求出发,指导留学生们撰写个人简历和求职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大型招聘会。
2016年至2018年,我校共毕业88名本科留学生,就业率达100%,他们大多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有的在海外中资企业就职,如中国工商银行老挝分行,安徽海螺水泥印尼分公司,南方航空泰国分公司等;有的勇敢创业,要将京东物流和淘宝模式在自己国家推广。已经毕业的留学生们说,在晓庄求学的日子里,他们提升了个人能力,深入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最新的发展,他们热爱中国,毕业后将努力在各行各业争做“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建设者。
师爱润物无声,承托“一带一路”留学生家庭的殷切希望
吕萍始终牢记“外事无小事”,任何一场处理不当的事件都可能上升为外交事件。留学生身份特殊,背景复杂,文化多元,加上在异国求学缺乏监管,容易放纵自己,这些因素给她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虽然她和留学生属于不同的国家,但她从父母长辈的立场去看留学生们,想到这些学生们远在世界各地的父母们的期望——我们的中国父母何尝不是这样满怀着期待,盼着留学海外的孩子们早日学成归来?每思及此,吕萍都更加坚定了做好这份工作的决心。
留学生们背井离乡,初到中国,语言不通,又缺乏基本的社会支持和交际网络,都面临跨文化适应的困难。水土不服之事也常有,生病就医在留学生新生入学初期频频发生。身为辅导员的吕萍既要承担教育管理者的义务,严如师长;又需肩负生活照顾者的责任,亲如家人。由于长期担任留学生的就医向导和陪同翻译,常年与医生打交道,吕萍老师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疾病诊断方法,医用专业术语的翻译水平也逐渐提高。一次,一位韩国留学生突发急性阑尾炎需要动手术,父母无法前来陪护,她多方联系协调获取留学生父母的授权,忙前忙后为学生办理住院手续,在医院守护了两天一夜,中间都没有合过眼吗,直到学生苏醒;一位乌干达留学生癫痫突然发作,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况的她忍住内心的恐惧,迅速调整心态,跪在地上采取了让学生侧躺等措施同时寻求急救帮助;一名印尼留学生得了重度抑郁症,她给予学生陪伴和关爱,倾听她的心声,为她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普遍欠佳,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大多数学生通过我国各级政府的奖学金才有机会来到中国求学。吕萍心系留学生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申请学校困难补助,平时常常请他们吃饭;看到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衣着单薄,汲着拖鞋赤脚在风中瑟瑟发抖,吕萍为他们发起寒衣募捐,并教他们在电商平台挑选物美价廉的衣物,用最大的善意帮助他们度过拮据的留学岁月。
在留学生一线辅导员岗位上工作近14年,期间吕老师见证了省内各高校留学生管理同行的转岗与离开,但想到肩负的来华留学事业光荣使命,凭借着内心的坚守与执着,吕萍把自己“熬”成了江苏省从事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时间最长的人。她深刻认识到,留学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使者,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融合、开放的重要桥梁。尽管她的岗位很平凡,个人很渺小,但她始终坚守着“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个人微观使命,努力为“一带一路”工笔画添上细微而真诚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