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在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倡导下,为保护、传承南京云锦非遗文化,来自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的"泽心筑梦"社会实践团队,走访南京云锦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非遗体验中心以及南京博物院非遗馆进行学习和调研,利用南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南京云锦为切入点,感悟工匠精神,宣传非遗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云锦博物馆篇
团队成员首先抵达“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南京云锦博物馆,这也是中国唯一的云锦专业博物馆。云锦博物馆展示着云锦织造工艺、明清云锦精品实物、中国古代丝织文物复制品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织锦等,有着一千五百多年手工织造历史的南京云锦,表达着特殊的审美境界和文化艺术魅力,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在参观完云锦博物馆之后,团队成员又去拜访了南京云锦传承人杨建顺杨大师,他向成员们介绍了云锦的制作工艺,解释了云锦“寸锦寸金”美称的由来。
由于大花楼织机结构非常复杂,需要拽花工和织工的协调配合,即使是老师傅,一天也不过织几厘米。除此之外,云锦在制造过程中,每织一梭蚕丝线,就要放一根金线进去,进行包边。由于云锦的织造十分费时费力,且其原材料较为昂贵,故其有了“寸锦寸金”的美称。
此外,杨大师还向实践团队成员们讲述了他学习云锦织造的机缘以及他四十余年织造技艺传承时光中的轶事,表达了对年轻人传承传统文化的鼓励与期冀,希望南京云锦能够走出南京、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景!
江宁织造博物馆篇
成员们接着来到了在江宁织造府旧址上建造的现代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进一步感受“非遗”云锦之美。江宁织造府为清代专门制造御用和官用缎匹的官办织局,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战火损毁殆尽,它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沧桑历史,也见证了云锦的进一步发展达到最高繁荣。
江宁织造博物馆常设展厅包括“江宁织造”、“云锦天衣”、“红楼梦曲”等,队员们深入参访了云锦天衣展厅,了解到云锦起源于东晋,发展于元代,明代时创造了通经断纬的“妆花”制造技法,织造出加金妆彩的“妆花”织物,被赞誉为“织金妆花之丽,五彩闪色之华”,为锦中之冠。作为元、明、清三代皇家的御用贡品,云锦一直以织造工艺精细复杂,色彩纹饰壮丽秀美而著称,它现在仍保持着手工织造的传统,是中国传统织锦工艺的活化石。
非遗体验中心篇
为深入感悟非遗魅力,团队成员来到了非遗馆·南京市非遗体验中心,参观了展览的南京本地以及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5项,互动体验“非遗”文化之乐。
非遗馆集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互动体验、传承交流、活化利用于一体,集图文、实物、视听、手作和交流于一身,体现了“非遗盛宴、古都宝典、活态体验、多维呈现”的鲜明特色。馆内设有非遗美食手作体验区、曲艺体验区、传统非遗技艺手作区、雨花茶体验区、非遗音乐展演区、中医药体验区、非遗传承小课堂等区域。它是“非遗”文化传承弘扬的一个创新之举,融入了趣味,增添了灵动,使人沉浸式体验感受“非遗”的魅力。
南京博物馆——非遗馆篇
作为实地参观的最后一站,团队成员们一起来到了南京博物馆,着重参观了非遗馆。非遗馆遵循“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策展理念,以非遗活态展为实现路径,从三个层面运营非遗馆展览展示工作,积极发挥展馆对非遗保护的促进作用。一是“动/静”结合:以人的文化活动为主导,静态墙面展、非遗实物展为补充;二是“个人/群体”结合:以官方公布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活态展示的核心,带动社区和群体开展非遗传承;三是“内/外”结合:以博物馆构建的文化空间为传承基地,通过公众教育、宣传等途径,激发社会民间力量更广泛地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云锦制作工艺集结了中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云锦的技艺复杂精细,整个流程需要耐心与韧性,这就要求手工艺人有能坐的住板凳,坚持磨炼技艺的匠心。正因为手工艺人的代代传承,精益求精,才有了中华儿女所为之流连的锦绣风韵。坚守住初心,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在新时代,年轻一代有责任弘扬并传承南京云锦技艺,说好非遗故事、说好云锦故事,让更多人热爱非遗、热爱云锦,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