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红色资源保护和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作者:今日大学生网 来源:景德镇陶瓷大学
报告名称: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红色资源保护和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学校:景德镇陶瓷大学
指导老师:周琳
作者:钟星 付香红 朱伊珊 严志勇
摘要: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征源头悟初心 于都河畔再出发”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于都县,在实地调研中摸清于都县红色资源底数,全面掌握红色资源保护与发展现状,分析起现存的改善之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于都县红色资源库,为发展红色教育培训、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社会实践;于都县;红色资源
一、调研背景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具有独特的红色历史和红色资源,是红色精神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红色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效果愈发显著。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得以按照线路的科学设计原则,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深度开发,合理规划如何讲好于都红色历史,科学设计并生产红色文化相关产品,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及宣传计划,将其经验发展到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景点。为此,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征源头悟初心 于都河畔再出发”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于都县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和查找资料等,详细了解该地红色资源保护与发展现状,以特色产业兰花产业和珍珠粉产品为主要调查对象,客观寻找问题,深入思考原因,提出合理建议,最后形成此报告。本次调研充分了解实况,提出多条改进建议,希望能深度挖掘红色历史和长征文化,全方位丰富和发展长征文化,全面营造“长征出发地”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通过红色旅游、红色影视、深度体验等相结合的新模式寓教于游,有效实现红色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教育大众化常态化发展。
二、调研概括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项目,旨在通过对江西省于都县红色资源保护与发展现状的调研,加深对红色资源的理解,找出制约红色资源发展与保护的主客观因素,并据此设计出具有实践性的解决方案,增强人们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深切践行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2023年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开局之年。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征源头悟初心 于都河畔再出发”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活动方案中明确指出:当代新青年应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助推老区振兴发展。我们本次调研正是对以上要求的贯彻和落实,在社会实践课堂中提高我们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自身素养,并为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贡献自身力量。
(二)调研时间
2023年7月04日至2023年7月10日,共7天
(三)调研对象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红色旧址旧居
(四)调研方法
1.走访交流方法2.实地考察方法3.网络调查方法4.文献调查方法

(五)调研内容
1.于都县红色资源的分布情况
2.于都县红色资源的现状
3.于都县红色资源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4.于都县红色资源的发展策略
 

一、知分布:于都县红色资源的分布情况
于都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其辉煌的革命历史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红色资源。其中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从物质方面而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15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待公布省保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主要包括:(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毛泽东、周恩来等和中央直属机关长征第一渡口(县城东门渡口);红一军团长征渡口(梓山镇山峰坝渡口);红三军团长征渡口(县城南门渡口);红三军团及红五军团部分队伍长征渡口(县城西门渡口);红五军团三十四师长征渡口(罗坳镇鲤鱼渡口);红五军团十三师长征渡口(罗坳镇石尾渡口);红八军团长征渡口(罗坳镇孟口渡口);红九军团长征渡口(靖石乡渔翁埠渡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旧居(县城北门);中共赣南省委旧址(县城环城东路);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县城交通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贡江镇窑塘村);中央红军第一军团部旧址(段屋乡围上村);中央红军第五军团旧址(罗坳镇步前村)。(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后方保管处旧址——竹篙寨(银坑镇平安村);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旧居(县城建国路);石含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井塘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旧址(县城建国路);朱德旧居(银坑镇银坑村);中共胜利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银坑镇平安村);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旧址(桥头乡朱屋村);于都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贡江镇楂林村);中共于都县委旧址(利村乡下垄村);赣南省裁判部旧址(县城北门郑屋);赣南红军十五纵队成立旧址(桥头乡水背村);于北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桥头乡盘罗石);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旧址(桥头乡桥头村);瑞西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宽田乡山下村);赖屋红军标语(罗江乡新屋村);信康赣雄临时特委(小溪乡左坑村);滕代远同志旧居(利村乡上村);张屋红军标语(祁禄山镇上岭岗村)等;以及红军标语遗址34处,标语1720条,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6件。二是从精神方面而言,苏区精神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是于都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精神血脉。除以上所列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外,我县各地仍有众多革命旧址、旧居及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二、析现状:于都县红色资源的现状
(一)保护意愿强烈
根据对于都县红色资源的实地调查,于都县人民政府始终对红色资源保护高度重视,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该县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运行正常,有力推动了红色基因大传承,“长征出发地”这个品牌进一步做实、唱响。近年来,江西于都县采取有效措施,对长征资源进行全面抢救、规划,将革命烈士纪念馆、赣南苏维埃政府旧址、苏区中央后方保管处等47处重要的革命遗址修葺一新,2004年投资300多万元兴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丰富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的教育内容。于都县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用于革命旧址旧居维修项目。2014、2015 年、2016 年共争取到了 25 处维修项目的资金,其中用于2014年的7处维修项目的资金达 1280 万元.于都县对革命旧址旧居在保护的前提下还注重利用、 开发及提升。2012 年,在维修好的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旧址设立了贡江镇文化站2013 年在维修好的中央红军第五军团部旧址设立了中央红军第五军团部暨陈云故居陈列室。2014 年 5 月,在维修好的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成立了 长征精神研究院、创办了长征文化馆。2014 年6月,在维修好的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毛泽东同志旧居增设毛泽东同志在于都革命活动陈列室。2014 年 3 月,在梓山镇山峰坝渡口建成了纪念碑园,开发成为红色旅游的一个新景点。2014 年 12 月启动了对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改陈布新工作,2015 年 4 月改建完成。纪念馆面积由原来的1100平方米扩展到2000平方米,运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结合半景画和立体雕塑,增强了现场感。
(二)形式多样且氛围浓厚
为增强教育效果,当地政府采取了“瞻仰、欣赏、讲述、体验、收藏”五位一体的教育形式,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于都县深入挖掘,由宣传、文化等部门牵头,先后编撰出版了《长征第一渡》、《毛泽东长征前夕在于都》、《长征出发地--于都》等20多部红色教育读本; 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有关单位协拍播出了《长征谣》《红色之旅长征行》《长征》《东方儿童老区行》《陈云》等20多部影视片和电视文献专题片;制作巡展了《红色记忆》《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等10多个专题图片史迹展览;创作演出了《送郎当红军》《渡河前夕》等一批红土地歌谣、戏剧,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充实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以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阵地,以丰富的革命故事、史料、文化艺术作品为教材,于都县着力探索和创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该县规定,每年的清明节为革命传统日,每年的十月为爱国主义教育月,新生入学、新兵入伍以及入队、入团、入党,都必须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好红色教育“第一课”。县里组织了一支支由老红军、退休干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为骨干的宣讲小分队,深入全县城乡中小学作革命传统专题报告和专题辅导。
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于都县还推出了向革命烈士献一次鲜花、在长征出发地纪念碑下重温一次誓词、听一场革命传统报告、看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或电视剧、过一次专题组织生活的“五个一”专项服务。各单位、各级党组织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组织新老党员开展入党宣誓和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开展以革命历史知识教育为主的竞赛、征文、演讲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共产党员的使命感。
(三)深度开发潜力大
在革命遗址和纪念馆保护修缮及使用方面,为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于都县对全县11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进行全面维护修缮、提升展陈水平,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旧址、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等30个红色旧址打造为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形成了8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学精品路线,开发了《上蕉游击战》体验教学和《长征组歌》红舞台教学,推出了“新长征宴”“渡江宴”“富硒宴”等一批特色菜品,以及雩嘟嘟、初心志、新长征系列等主题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50多种。一个“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一首《红军渡长征源》,一堂“微课堂”,一个“长征源合唱团”,一支“长征源宣讲团”,一群“小红星讲解员”,形成独特的“六个一”模式,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为了更好地讲好于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从最初的8人增加到现在的17人,还发展了小红星讲解员150名,社会志愿讲解员35名。2019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城市联盟第二届年会暨中国(赣州)首届纺织服装博览会、全国妇联家国情怀故事汇、全国人大代表培训班现场教学等系列重大会议、活动先后在于都举行。为了缅怀先辈伟业,当地政府深度挖掘红色历史和长征文化,创造有于都特色的文化创意和旅游产品,全方位丰富和发展长征文化,全面营造“长征出发地”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客家唢呐激昂嘹亮;红色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小红星讲解员英姿飒爽……6月12日,2020年全省旅发大会与会嘉宾来到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观摩,被眼前场景深深吸引,赞叹不已。于都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红色旅游发展。2019年,全县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688.5万人次,红色旅游收入达56.87亿元,同比增长61.2%。
(四)“红古绿融合”开发模式凸显
走进于都,放眼看去,到处都是以长征命名的城市建筑物,长征小学、长征大道、长征大桥、长征宾馆、长征第一渡……长征与于都紧紧连在了一起。走进于都,就是走进了红色文化的海洋,倍感振奋,催人奋进。于都县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为龙头,实行‘红色+’战略,串联各景区景点,打造若干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响长征品牌,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2019年,总书记视察于都,迅速引爆了于都的红色旅游。全国各地来于都参观学习和开展党性教育的人员络绎不绝。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游客接待量达110万,同比增长130%,成为全国“寻初心、悟初心、守初心”的重要“打卡地”。于都县抓住机遇,整合“红、古、绿”资源,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段)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整体提升工作,形成了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潭头社区、祁禄山镇红军长征小道等一批网红打卡点,红色旅游呈井喷式增长。2020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提升项目工程已全面完工,建成了新长征广场、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观景平台等,景区焕然一新,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五)产业融合前景广
近年来,于都县以丰富的红色文化作为自身推广的载体,在推动全方位旅游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2021年,于都县颁布了《于都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奖励办法》,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全方位旅游发展。除此之外,于都县于都县力图创新,将红色文化与现代农业、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红色文化+服装产业”、“红色文化+全域旅游”、“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道路,不仅促进了工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发展,而且推动了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以中央红军长征起源地纪念公园为主题,以一批精品景区为支撑的旅游架构,开创了一种旅游新格局。
三、明难点:于都县红色资源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于都县革命旧址均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原始载体,无一新建,而且大部分系土木、砖木结构,属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客家建筑,为当地居民世代居住的祠堂、厅堂、民居。大部分产权不明晰,有的产权归属县博物馆,如毛泽东、周恩来等和中央直属机关长征第一渡口(县城东门渡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旧居(县城北门)、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县城交通巷)、中央后方保管处旧址——竹篙寨(银坑镇平安村)、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旧居(县城建国路)、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旧址(县城建国路)、中央红军第五军团旧址(罗坳镇步前村)等等。这些旧址旧居相对保护较好,其他旧址因为产权不明晰,仅靠房屋产权人自行修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旧址旧居就变成空心房,难以得到正常修补,一有漏水,木构件就生白蚁遭虫蛀或墙体倒塌,直接导致旧址旧居的破损倒塌,造成恶性毁灭。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的旧址旧居越来越多,有的甚至部分倒塌。如登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小溪乡杨屋等。全县旧址旧居因得不到及时维修保护的占20%。目前全面得到维修的有32处: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县城交通巷)、中央红军第五军团旧址(罗坳镇步前村);中共赣南省委旧址(县城环城东路);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旧居(县城北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贡江镇窑塘村);中央红军第一军团部旧址(段屋乡围上村);朱德旧居——银坑镇银坑村钟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于都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贡江镇楂林村张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抢救性维修14处,正在维修的9处,办理维修程序的有3处。
四、谋对策:于都县红色资源的发展策略
  1. 加大投入 ,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保护红色资源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重要文化根基。我们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我们中华民族的红色文化瑰宝。一是要加大投入。于都县相关政府部门要本着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原则,实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抢救濒危革命文物遗迹,投入资金加大对革命文物的收集和革命历史遗迹的修建保护;二是要增强保护意识,制定和完善保护制度。要集中智慧和力量加紧制定重大建设工程中的革命文物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建设中抢救性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如制定专门资助办法,建立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编制苏区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图谱,加强民间中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的抢救。三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合力。要认真做好苏区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实施红色文化典籍特藏保护计划,组织文化、历史、社科工作者重点抓好苏区红色文化典籍数字化、编纂出版红色文化系列典籍等重大项目实施。
(二)完善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
于都县红色资源大多处在偏远山区,而且点多面广,属砖木结构,甚至有的属土木结构,保护工作难度大,要投入的保护经费也多。就目前政府投入的财力而言,投入的保护资金与保护工作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严重滞后了保护工作。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依靠全社会力量,成立红色资源保护基金,加强保护工作。或者按部门职能开展旧址认护工作。以此弥补保护经费不足,加快红色资源保护步伐,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科学利用,让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扎实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的特殊平台,为赣南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以及文化创新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发挥文物保护单位特有的作用。通过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科学有效地保护与展示利用,让广大人民群众更直观地认识到新时期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这些在历史的见证物在新时期焕发出生机活力,使文保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有效力地推动社会全面协调科学发展。
  • 扩大宣传力度,丰富传播媒介和形式
文化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传播方式的创新,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需要利用大众传媒和各种新媒体手段来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在当今传播媒体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融媒体传播技术,加强红色文化传播,实现红色基因传承。
一方面注重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互融合,构建红色文化新型网络传播格局。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型网络媒体的交互融合,持续加快报网融合、台网融合步伐,加快传播渠道、传播平台、传播内容的互联互通,逐步构建形成全面覆盖线上、线下的红色文化传播网,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互通、共享,形成红色文化传播合力;推动国家级主流传播平台与地方主流媒体的层级交流合作,形成红色文化多层互动传播的长效机制。地方媒体通过主动加强与国家级主流传播平台的多层次交流合作,使地方特色红色文化获得更广泛的宣传推广。国家级传播平台也应当积极联手地方媒体,通过交互共享,实现地方红色文化信息最大化的传播和利用。
另一方面利用现代新技术加大宣传效果,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打造“互联网 + 革命文物”教育平台,利用动漫、游戏、VR、AR、AI 等新形式、新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的展示宣传,提供革命文物的虚拟触碰和历史事件的沉浸式体验。例如,可以开发党史知识竞赛有奖问答、双人擂台赛、多人擂台赛等多种形式,增加红色文化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用VR展览馆还原真是场景,不用受实践和空间的限制,就能拥有声临其境般的参观体验,还可以开发VR红色教育游戏,通过闯关形式,让学生体验到英雄们是如何临危不惧、英勇阻击的;[1]利用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打造训练基地,提供新颖的军事拓展体验。创新红色文化宣传形式,提高红色文化吸引力。
  • 拓展新路径,全方位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录了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基因和力量源泉。学校层面,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红色文化馆藏资源和展陈内容,徜徉红色文化,感悟历史践使命,深刻把握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以此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自觉争当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红色文化作为整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其传承教育也应该从娃娃抓起,家庭教育也不能忽视,让孩子从小就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长大,有助于新一代继承及发扬红色文化反映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成果和精神。家长永远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自身要热爱红色文化,并对红色文化给予尊重。传承家族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可接近。在日常的生活中,祖辈流传下来的革命事迹或者证明、勋章等,父母对其孩子可以讲述物品的来源、故事的内涵,以及最重要的是传承下来的精神,让孩子们明白红色精神的可贵,还有红色文化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具有重要的鼓励和指导性意义。落实红色文化教育实践,让红色文化可交互。例如,“八一”建军节期间,可以带孩子去感受升旗仪式、唱军歌,让平时这种小行为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给教育对象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孩子们自然会有一些爱国精神。
本次调研是对新时代红色精神的考察与践行。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革命精神,是当代青年的必修课,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是伟大而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社会实践队将在调研中取得成果的同时,不断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于振玺,陈俊峰.西安红色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开发对策研究[J].文化产业,2021(10):71-72.
  2. https://m.gmw.cn/baijia/2021-06/25/34948343.html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14 关注
社会实践总结推荐
  • 踏初心足迹,寻来时之根
  • 2023年8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千里归鸿志愿服务队走进泰安市岱岳区辛家庄展开调研工作。调研发现调查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
  • 社会实践总结 08-14
  • 义教筑梦,双向奔赴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筑梦计划“三下乡团队在玉兰村的义教活动的活动感悟
  • 社会实践总结 08-14
  • 寓教于乐,良苗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