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冬梅)为传播法律知识,培养群众法制观念,以我所学回报乡村,2023年7月,我们淮北师范大学法学院学子组成普法小队,在学姐学长的带领下整装待发,前往此次暑期下乡的目的地——安徽省潜山市万涧村,在这里开展为期三天的普法下乡的活动。
三天的时间里,我们走访了当地的村庄、每一户人家,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如我们所想的并没有很顺利,部分村民因为农忙问题无暇分心,另也有部分村民因为天气炎热闭门谢客,索性是有很多村民非常积极的配合我们的,并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信息。结合这些信息,加上我们在当地的主观感受,我们了解到万涧村,是个典型的皖西南传统农耕宗族聚落。村中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务工,留守村民大多是老人和儿童,这些村民的法律意识很是薄弱,有些村民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法律,尤其这些老一辈村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不识字、迷信思想深厚。
图为团队成员在杨家老屋宣传法律知识。 韩彦怡 摄
为了更好的宣传法律知识,培养村民的法治观念,我们结合在走访过程中搜集到的村民常见法律问题,以案说法,按照不同的年龄群众,有针对性地向村民进行宣传。普法行动,教育为先,相对于老一辈村民固化的思想,青少年思想意识更为开放,进取心强,正处在一个学习的阶段,同样渴求法律知识。由我们的团队成员,向他们介绍了相关的普法知识,并教授他们普法歌曲。希望尽己所能让他们能够了解一些与自身相关的法律常识。让普法的对象成为普法的主题,提升这群少年的法律意识,以便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普法宣传。
于此同时我们在村中的花屋广场也设置普法点,定点为村民宣传法律知识,向村民分发普法小图册,宣传事例多以村民身边的法律问题切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法律问题,让村民认识到法律就在身边,解答他们对生活中一些法律问题的困惑,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更好的帮助村民增强法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这次的活动时间很短,过程也有些许炎热与疲劳,但我们也享受了快乐,收获了很多的宝贵经验。我们与村民的沟通中,了解村民的切实需求,更清晰的知道作为法学生,将会面对的种种法律问题,清楚自身所不足的地方,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吸收其他有益的新知识,为更好的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夯实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在萤萤书屋宣传法律知识。 韩彦怡 摄
依山傍水的斜阳,山沟里的点点星光,我们在万涧村并不是形式上的农家乐,而是身体力行去宣传法律知识,将“法律走进生活,助力美好乡村”奉行到底。我们希望通过这几天的活动,能够让村民增进法治意识,让孩子们更能懂得法律的重要性。三下乡中团队精诚合作的精神从来不会被质疑。在普法工作中,我们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普法工作地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遵守法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村里真实的概貌不是一纸报告,一次活动就能阐明。
我们也要懂得村落的普法宣传需要专业人员的扎根服务,我们生于村落,应该将村落的保护放在心上,将自己的真正所学传授他人,对于万涧村的普法宣传让我明白村落保护需要大学生的服务,我们应该积极宣传村落普法知识,让村中人懂得保护的意义,也让村外人懂得破坏古村落会遭到法律的惩罚。进入万涧村的普法宣传让我明白普法应该不断努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家庭到社会,为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颗守法尊法的种子。
图为团队成员在万涧村萤萤书屋宣传法律知识。 韩彦怡 摄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国的普法宣传活动其实已经开展了20多年,但由于传统人治思想影响深远,法治系统薄弱等诸多因素影响,虽已经开展了多年的普法互动,但民众的法治意识依然很落后,人民对法律缺乏应有的信心,既不能自发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一些社会现象面前也不能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分析事情的本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深知一次的活动并不能彻底解决,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扛起肩上的责任,发挥所长,投身于村落普法,服务于村落普法。希望法律教育终有一日会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开花,法律可以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助力乡村精神建设,法律入万家,我们一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