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聚基层,擘画梦想” ——资助政策与河海文化志愿宣传行

作者:“筑梦河海”资助政策志愿宣传团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第一章 绪论
  1. 调研背景
    1. 政策背景
1)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中做出指示
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将建立健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并强调“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社会公平。加强学生资助工作全面推进精准脱贫和资助育人,是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重要举措。自国务院在2007年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起,学生资助工作,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资助金额大,受资助学生广泛且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社会效益明显、社会关注度强。
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构建,不仅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需求。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与其他学生有着一样的权利去追求知识,去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这一政策体系的落地,无疑为整个社会创造了更加均衡、更加包容的环境,让教育真正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工具,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
2)全国资助管理中心大力推动资助宣传
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方面,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秉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初心理念,积极宣传国家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同时开展学生资助研究工作,鼓励引导各地各校开展学生资助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动提升学生资助水平。此外,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关于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的通知(教助中心〔2017〕181号)》文件,各学校纷纷响应,十分重视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
  1. 时代背景
1)新时期的学生资助工作有更高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不仅仅着眼于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入学需求,它同样强调满足学生的发展性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资源的均等[1]。由此,也向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横向来看,它强调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资助主体的交互性,更大程度上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进学生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从纵向来看,它强调了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与资助群体的匹配性,强调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与高校整体情况的适应性,构建符合高校学生资助群体实际情况的资助体系,最大优化学生资助工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价值。
2)“互联网+”时代对高校资助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学生网民占比为21%。“00后”学生群体出生于信息技术时代,他们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以手机、电脑为主要终端的技术支持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微信、微博、QQ等社交网络平台,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网络虚拟世界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情感、表达诉求、娱乐放松的场所,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2]。因此,高校学生资助宣传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资助宣传工作,进一步扩大资助宣传工作新平台,深入一线基层,深挖学生身边的资助故事,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开阔新视野;在新媒体平台中与青年学生拉近距离,答疑解惑。
  1. 大学生资助发展现状
(1)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及完善,我国高校形成了包括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补贴、免除学杂费等在内的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入学阶段开辟的“绿色通道”和助学贷款,到国家、高校各层级及社会人士资助的奖学金,国家、社会、高校各方面都在竭尽所能帮扶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
目前国家已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学生资助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继出台6项新的资助政策,完善11项原有资助政策,学生资助金额逐年增加,在资助范围上实现了“三个全覆盖”,资助效果上实现了“三不愁”,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2)江苏省学生资助信息化,以精准资助推动教育发展
江苏省致力于以信息化为推动力,提升学生资助质量和效率,确保"助困+奖优+引导"立体化资助政策得到精准实施。全省各地积极探索信息化方法,在精准比对、认定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系列成功做法。
在盐城市,采用社会保障卡发放国家助学金和生活补助的试点工作,通过信息采集、卡制作、激活等流程,成功发放学生助学资金。无锡市基于国家政策要求,开发了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包括申报审核、走访、认定、分配、发放、监管等功能,提供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技术和流程重塑实现了全面改革。常州市充分利用大数据,通过查重合并名单,计算并通报各地区应助尽助比例,督促学校更好地落实资助政策。泰州市通过信息对接,主动发现经济困难学生,同时组织帮扶行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南通市通州区在省级信息系统基础上,研发了本区学生资助管理系统,通过APP、一键审核等智能功能,实现了资助工作与信息化的融合,优化了资助过程。
这些举措不仅使资助政策更为精准,也让管理流程更规范、数据质量更高,从而有效推进了教育公平与学生全面发展。江苏省在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对于本省,也对其他地区的学生资助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3)新的挑战不断出现
随着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多样性的变化,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虽然近年来我国对高校大学生的资助帮扶力度、资助内容、资助方式等已得到相应的提升和改善,但高校资助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新时代,如何实现“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的有效结合,通过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价值来深化教育公平,促使教育正义的实现,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亟待思考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以江苏省通州区为例,通州区学生资助面临的困境包括多样化的学校体量、不同学段的资助比例和地区差异、资金不足问题、数据管理和信息不对称、外部压力和财政困难,同时对于大学生在后续的大二、大三、大四阶段缺乏相应的资助政策,存在资助空白。这些因素使得资助政策难以平衡不同学校和地区的需求,影响政策的公平性和可行性。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继续精细化政策、强化数据管理和信息化,平衡资助标准,以确保资助政策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
  1. 调研目标
1.2.1深入基层实际,解决资助问题
本次实践旨在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基层组织,向学生和家长传达学生资助政策,特别关注经济困难的学生,确保他们了解国家和河海大学提供的政策,保障平等的教育权利。同时,我们将提供职业指导、规划等服务,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提升生活水平。团队也会鼓舞经济困难同学的信心,为他们解忧排难,鼓励他们考虑河海大学,开创美好未来。
我们的实践活动聚焦于社区、资助中心和学校,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调研,详细了解政策宣传现状,学生对政策的了解和需求。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宣传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优化政策执行手段,为经济困难学生全方位支持;通过讲座、宣传册等方式传递政策信息,帮助他们了解资助资源和申请条件。同时,听取学生意见想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建议,确保他们最大限度受益于国家政策,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1.2.2培养公益精神,传递榜样力量
在这次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了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将更加积极地践行二十大精神,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努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青春力量。
同时,团队成员多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国奖不仅是奖学金,更代表着学生全面能力的认可,其中国家励志奖学金更是专门对于贫困学生奖励。通过此次志愿服务,我们将展示国奖学子的精神,向大家传递奋斗精神,激励贫困同学努力向前,不被困境所限。通过这次实践,我们希望贫困同学能够感受到身边成功的榜样,勇敢面对挑战,追求卓越,创造自己的精彩未来。
1.2.3树立河海形象,彰显河海特色
团队成员将在实践过程中弘扬“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河海精神,脚踏实地、不畏辛劳地完成此次实践宣传,用实际行动展现河海学子的青春风采,展现水之子的责任与担当。本团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向当地居民介绍河海大学的教学特色、学科优势和科研成果,让他们了解河海大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宣传河海大学的“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为河海大学树立良好形象,彰显河海大学的特色与魅力,提高河海大学知名度,增强学校影响力。
  1. 调研意义
1.3.1以实际行动传递社会责任
我们深知,作为河海大学的一份子,我们肩负着传承河海精神、回馈社会的使命。因此,我们踏入基层,投身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社会责任的温暖。这个有意义的旅程,不仅是对我们个人的锻炼,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贡献。
在基层,我们不仅为广大居民提供帮助,更积极推广相关政策和文化知识。我们认识到,一项政策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为人们带来实际的改变。因此,我们通过亲自与当地居民交流,将政策传递给他们。我们不仅传达了学生资助政策的内涵,更将河海大学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髓融入其中,提升了河海大学的声誉和知名度。
1.3.2多元方式传播学生资助政策
为了确保学生资助政策深入人心,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不仅在宣讲会上详细介绍政策细节,还通过互动交流、展板展示等形式,使政策内容更加生动易懂。不仅注重政策本身,更强调政策背后蕴含的激励和期许。学生资助政策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更是国家对学子们的鼓励,激发他们追求卓越的决心。
在了解各地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不同地区的资助宣传方式。我们发现,地域差异和文化背景都影响了政策的传达效果。因此,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各地资助中心改进宣传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些方式的有效推广,不仅提高了政策知晓度,更激发了学生对于教育的追求欲望,鼓励他们在求学道路上勇往直前。
1.3.3促进教育平等与社会和谐
在实践中,我们成为了河海学子的代言人,传递了他们的青春风采与责任担当。我们不畏辛劳,全情投入志愿服务,与基层居民建立了深厚的互动关系。通过与他们的亲切交流,我们为他们提供了帮助与鼓励,同时也将河海大学的理念和使命传递给他们。这些实际行动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声望,也为党和国家的教育发展事业注入了积极的力量。
综上所述,深入基层进行科普宣传志愿服务,不仅为政策宣传和社会责任的实践,更将提升学校知名度与影响力,为教育平等和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成长,传递正能量,助力教育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在本次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与学生资助政策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我们首先收集了国家政策文件、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各类文献资料,对学生资助政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详尽的梳理。通过研读这些文件,我们深入了解了政策制定的背景、政策目标与原则,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政策的意义和内涵,构建更具针对性的方案。
此外,我们也特别关注了各地高校在学生资助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了解了不同高校在资助政策宣传、资助形式设计、资助效果评估等方面的丰富经验。这些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实施宣传活动,确保宣传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文献研究法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政策背景和理论支持,让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资助政策的内涵与方向。通过将文献研究与实际调研相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从理论到实践,为政策宣传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使我们的志愿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1. 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们通过与学生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更好地理解学生资助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从中获取宝贵的实际信息和建议。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与资助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与他们的深入沟通交流,我们详细了解了政策的实施过程、资助对象的需求、宣传方式的选择,以及政策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些访谈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政策实施的复杂性,从中获得了与文献资料不同的实际经验和见解。
通过深度访谈,我们还得以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能够分享他们对政策的理解,还能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为我们制定宣传方案、解决问题提供了实际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政策的有效宣传。
深度访谈法不仅使我们对政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还将使我们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了我们的宣传活动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与资助中心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政策的细节,还对于如何更好地传达政策、解决实际问题有了更具体的思路。这将为我们的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1. 问卷调查法
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于学生资助政策的认知程度、宣传效果以及学生的需求情况,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针对学生的问卷,我们得以从广大学生中搜集信息,以数据为依据,更全面地了解政策宣传的现状和效果,为进一步优化宣传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精心设计了涵盖多个方面的问卷,包括学生对不同学生资助政策内容的了解情况、宣传方式的看法、对政策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政策改进的期望。通过这些问题,我们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政策宣传方面的认知水平、需求和建议,为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问卷调查的优势在于能够收集大量的定量数据。通过分析问卷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客观的统计结果,评估政策宣传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政策的实际需求。这些数据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政策宣传的现状和挑战。
通过问卷调查法,我们与广大学生建立了联系,倾听了他们的声音,更好地了解了他们对学生资助政策的想法和需求。问卷调查的结果将指导我们进一步优化宣传策略,使政策更加精准地传达给学生群体,让政策的实际效果更加符合学生的期望,促进政策宣传与实际需求的有机结合。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学生资助政策宣传的现状和问题,挖掘政策宣传的特点和挑战,为优化宣传策略和提升政策效果提供全面的建议和方案。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章 资助政策普及情况分析
  1. 数据搜集与整理
本次实践制作调研问卷主要以全国各地有教育经历的学生和家长为对象,探究高校学生资助宣传工作开展的着力点和薄弱点,并探究相应的实践进路,以增强高校学生资助宣传工作成效,提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质量。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个人参与资助意愿,对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问卷共包含21个问项,总共涉及5类题目,第1类(1-5题)是的基本信息,包括身份、性别、地区、年龄、家庭状况;第2类(6-8题)为个人参与资助意愿,包括是否建档、利用资助升学等;第3类(第9-12题)是资助政策宣传情况,包括宣传渠道、方式等;第4类(第13-21题)是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情况,来调研国家在资助政策中发挥的作用和大学生对资助政策满意情况。实际调研过程中,调研团成员通过线上方式联系不同地区有教育经历的学生和家长,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由调查对象通过线上填写问卷。本次调查有效问卷共203份,从回收的问卷情况来看,受访者填写问卷十分认真,填答质量较高。实际调查样本指标分布的构成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项目 所占比例
身份 学生 家长  
49% 51%  
性别  
51% 49%  
年龄 18岁以下 18-25岁 25岁以上
4% 44% 52%
所在地区 江苏南京 其他地区  
35% 包括25各省份占比65%  
是否家庭困难  
45% 55%  
  1. 独立分析
3.2.1个人参与资助意愿
在经济情况对升学意愿影响的调查中,家庭经济困难对于放弃升学的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57.69%的受访者表示即使家庭经济困难也不会放弃升学,而42.31%的受访者则表示会放弃升学。在对参与资助态度的调查中,根据数据显示,有83.65%的受访者会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主动寻求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而16.35%的受访者则表示不会。
3.2.2资助政策宣传情况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度了解程度中,部分了解的人数最多,占比42.31%,其次是非常了解的人,占比17.79%。仅听说过的人占比30.29%,完全不了解的人占比9.62%。可以看出,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度,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细节和实施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普及。
对大学生资助政策了解中,大多数人对其有所了解,其中部分了解的人比例最高,达到了45.67%。相对而言,完全不了解的人比例最低,只有6.25%。而更详细的方面,了解资金来源与分配方式的人数相对较少,只有31.25%。相比之下,知道一些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人数占比较高,达到了44.23%。而不了解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人数占比较低,只有24.52%。这表明大部分人对大学生资助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程度不深。有一部分人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知之甚少,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以提高大学生对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从而更好地享受相关资助政策的福利。
从了解类别来看,国家设立的奖助学金、高校设立的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是被了解程度最高的高校资助政策,分别占总有效次数的71.63%、69.23%、65.87%。这表明国家设立的奖助学金在高校资助政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校企合作是被了解程度相对较低的资助政策,只占总有效次数的32.21%。这可能是因为校企合作在一些高校中推行的程度还不够高,需要政府加大对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提高校企合作对学生资助的积极影响。
从宣传渠道来看,网络媒体是了解高校资助政策的主要渠道,占比达到58.17%,建议在网络媒体上加大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同时也要重视亲朋好友、资助中心和社区等渠道的传播作用,以提高资助政策的知晓率和有效传播。
从宣传力度来看,大多数人(63.24%)认为大学生资助政策宣传较少,仅有30.88%的人认为宣传较多,从不宣传的人数较少(5.88%)。可以看出,该院校或社区在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方面还需要加强力度,以提高学生对政策的了解和利用率。为了更好地宣传大学生资助政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积极在互联网媒体中树立正能量典型,主动占领短视频阵地,逐渐由学校机构宣传内化为学生自发的宣传。资助宣传过程中,要学会挖掘此类能和学生引起共鸣的实例进行宣传,提升资助
宣传成效[3]


3.2.3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情况
在资助政策问题方面,目前民众认为大学生资助政策存在最严重的问题是民主评议机制不完善、对伪贫困生缺乏有效惩罚措施、贫困认定标准不科学和公正,分别占比62.98%、53.85%、50.96%,说明政府、高校需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资助政策应以强化“公平”为理念,从资助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到监督等整个过程应保持公平理念,在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起点与结果上实现公平,以提升资助政策与00后贫困大学生需求的契合度[4]
在资助资金用途方面,大部分人更倾向于将资助用于生活费用和学习成本,可能包括购买日常必需品、支付学费、购买书籍等。有43.27%的人也会把资助用于支持家庭经济,帮助父母支付家庭开支或者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少部分人选择将资助用于交际娱乐、还款/归还借贷或者投资理财。这些结果可以为资助者提供参考,了解资助者的需求和倾向,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受访者对资助政策满意度调查中,大约有一半人认为学校和国家提供的资助政策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这表明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资助政策持有积极的评价。然而,仍有近三成受访者认为资助政策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可能意味着资助政策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另外,表示“不确定”的人数和比例也相对较高,占总有效填写人次的25%。这表明还有一部分人对资助政策的效果存在疑虑,他们对政策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持观望态度。因此,可以认为学校和国家提供的资助政策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
另外,对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62.5%)和物质支持(58.17%)是被认为对他们帮助较大的方式。同时,学业指导(37.5%)和技能培训(33.17%)也被认为是对贫困生有益的帮助方式。就业指导(28.37%)和心理咨询(9.13%)的需求相对较低,说明民众对其重要性普遍缺乏认识或服务提供相对不足,“发展性资助”概念仍需推广。物质激励固然对学生成长为优秀人才或创新(拔尖)人才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但大量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广大学生的普遍成才更需要过程支持,应通过支持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其自由发展、充分发展与全面发展[5]。 
  1. 交叉分析
3.3.1家庭困难情况与建档立卡/申请补助情况
经调查,在问卷中表示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91位居民中,有16%没有参与过学校资助活动或在校建档立卡。另外,这些既经济困难又没有在校建档立卡的居民中有48%不会参与国家贫困补助,19%完全不了解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很大可能因此放弃升学。数据表明,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宣传针对性不强,国家资助政策宣传辐射力度仍要增强。
3.3.2家庭困难情况与寻求帮助意愿
经调查,认为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体中虽然有近一半人会因经济问题放弃升学,但其中81%愿意主动寻求国家资助政策帮助,以帮助自己继续完成学业,表明绝大多数人求学态度较为积极,国家政策将会极大提高经济困难群体入学率,很大程度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因此资助政策的实施是有必要的。
3.3.3家庭困难情况与政策作用效果
经数据分析,34%的经济困难群体认为国家资助政策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其中超过半数认为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和学业指导对他们的帮助更大,远超提供物质支持的18%占比。数据表明,认为资助政策不够的群体并不是抱怨国家经费支持不足,而是更具有忧患意识,更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渴望得到技能和知识培训,以更好面对未来就业情况。由于贫困学生大多来自偏远贫困地区,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学业、生活、交际等方面趋向封闭、内向的特点,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体素质缺乏,在能力上与资助政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6]。因此,资助政策需要调整方向,以提高能力为要求,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发展潜能[7]
3.3.4寻求帮助意愿与政策宣传效果
经问卷调查,愿意在经济困难情况下主动寻求国家资助政策帮助的群体中有73%对国家资助政策有部分了解,仅有8%完全没听说过国家资助政策;其中不愿意寻求国家资助政策的群体中,有19%完全没听过国家资助政策。数据表明,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对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资助项目意愿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3.3.5身份状态与政策宣传效果
经问卷数据统计,学生中对大学生资助政策至少部分了解的人占71%,而家长中对大学生资助政策至少部分了解的人占65%。这表明家长对于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整体上弱于学生,这既反映了资助作为学生的直接需求所带来的更高的需求紧迫度和更多的政策接触频次的结果,但也要注意加强资助政策对于家长的宣传。
  1. 小结
经过问卷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资助政策的潜在目标群体对国家资助政策总体呈积极态度,但仍存在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程序、内容尚有缺陷、发展性资助实施不到位等问题。
从总体宣传效果来看,高校资助政策宣传工作取得了不错的广度,但宣传深度仍有待提高。从知晓政策类型来看,居民对资助政策的了解集中在“奖、助、减”三个方面,对“贷、补、免”相关政策知悉程度不高,宣传群体对政策认识存在结构性分布不均。从获取政策途径来看,居民获取资助政策信息的渠道呈现出途径众多、较为分散的特点。从资助手段来看,居民对发展性资助热情不高,态度较为消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促进教育公平的公平性意义,更有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继承人的育人作用,要重视政策宣传效果与落实情况。面对上述问题,必须对其基于高度重视和悉心审视,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指引学生资助工作发展,推进无偿为主型资助向有偿为主型资助、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成才性资助、简单的勤工助学向创新创业资助三重范式转换[8],注重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全流程分阶段资助和全方位多维度资助,切实帮助学生减轻求学路上的经济负担,助力学生成长成才[9]


 
第四章 通州优秀资助工作经验分析
  1. 通州资助制度介绍
4.1.1身份认定
目前通州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比较健全,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资助只与学籍有关,与户籍无关。非本地户籍的学生不影响申请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向学校申请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指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
4.1.2认定依据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属于扶贫部门认定的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民政部门认定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城乡低收入家庭子女、特困供养人员、困境儿童(含孤儿);残联认定的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工会组织认定的特困职工家庭子女;相关政府部门、政法机关等认定的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子女、因公牺牲警察子女。
(2)学生家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突发意外事件。
(3)学生户籍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学校所在地的物价水平和学校收费标准。
(4)学生家庭收入和资产、负债状况。
(5)学生家庭赡养老人和抚养其他就学子女等负担情况,劳动力文化和职业、收入情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
(6)学生消费的金额、结构等合理性。
(7)学生本人健康状况等。
4.1.3认定流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流程包括:
(1)提前告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原则上每学年进行一次。学校会在新学年开学后,向学生或监护人告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事项,同时宣传相关学生资助政策。
(2)学生或监护人申请。学生或监护人自愿如实填写学校分发的申请表提出认定申请,或登录江苏省学生资助申请平台填写相关信息提出认定申请。
(3)学校认定。学校认定小组根据学生或监护人提交的申请表进行核实。核实形式包括参考相关证明材料、家访、个别谈话、大数据分析、信函索证、量化评估、民主评议等。
(4)结果公示。学校会采取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名单及等级,接受监督并及时回应有关认定结果的异议。
4.1.4不同阶段的资助政策
(1)学前教育阶段
学生是在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读,可以向所在幼儿园申请学前教育政府资助。省定资助标准是平均每生每年1000元。其中:春季、秋季学期各按每生500元标准资助。幼儿园可在资助名额和经费总额内,根据儿童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每学期分档次补助400元、500元、600元。
(2)义务教育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是免学费的,江苏省还免费提供教科书(包括作业本、学生字典)。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生活补助。省定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学期初中625元、小学500元。原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孤儿、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的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学期初中1000元、小学750元。
(3)高中教育阶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申请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如果属于原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等,还可申请免学费。省定资助标准平均是每人每年2000元。具体由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在1000—3000元范围内分档发放。
  1.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
所有的中职全日制在籍在校学生都可以享受免学费政策(民办学校经批准的学费标准高于财政补助的部分,学校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学生收取)。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可申请国家助学金。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此外,还有顶岗实习、校内奖助学金及社会资助等。中职国家助学金是按学年申请、按学期发放的,同时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在新学年开学后向学校提出申请,同时登录“江苏省学生资助申请平台”填写并提交申请信息,经学校组织认定并确定为资助对象后,会发放国家助学金。
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由各校在平均资助标准范围内自主确定,可分为2-3档。
 
  1. 通州资助制度实施效果
江苏省致力于让信息化成为学生资助提质增效的重要推动力,全力保障“助困+奖优+引导”立体化资助政策体系精准落实到位。全省各地也积极开展信息化探索,在精准比对、精准认定、精准资助等方面形成一批好的做法。2023年3月发布了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简报2023年第1期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
南通市通州区依托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自行研发“通州区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在南通市率先实现了学生资助工作与信息化管理的完美融合。每学期开学初,通过开放该系统资格认定模块,第一时间下发受助学生建议名单。通过学生(家长)手机APP受助申请客户端的开发,实现了申报流程便利化。资助管理系统设置了“一键审核”功能,实现了银行卡、身份证、分档信息等审核智能化。该系统还将2011年以来学生资助档案全部电子化,以身份证为唯一识别号,解决了学生资助管理档案的保管及查询难题,让资助对象更加精准、管理流程更加规范、数据质量更加优良,形成了通州区精准资助品牌。
 
  1. 优秀经验
通州区在实施精准资助方面积累了一些优秀经验,以下是其中几点:
(1)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通州区建立了科学、公正的贫困生认定机制,通过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和审核,准确确定贫困生的范围和人数。同时,注重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确保贫困生名单的准确性。
(2)分层分类资助:通州区根据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将贫困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分类资助。针对不同层次的贫困生,采取不同的资助措施,例如助学金、生活津贴、住宿资助等,确保资助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3)加强信息化管理:通州区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了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贫困生信息的实时更新和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和比对,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符合条件的资助对象,确保资助资源的有效利用。
(4)建立帮扶机制:通州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了学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帮扶机制。通过与企事业单位、慈善组织等的合作,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实习岗位、义务辅导等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贫困生的良好氛围。
(5)定期评估和调整:通州区定期对学生资助政策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变化,及时优化政策措施,提高资助效果。并通过跟踪调研和帮扶效果评估,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精准资助工作。
这些优秀经验的实施,使通州区的精准资助工作更加科学、有效。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通州地区在教育公平和贫困生脱贫攻坚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五章 资助政策痛难点与建议
  1. 推进资助政策全面贯彻,保障应受资助者人人得助
5.1.1主动关注资助信息,保证资助政策宣传透彻理解
经过在贫困同学群体中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即使地区政府或学校对资助政策做出需宣传的情况下,仍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对政策解读不到位而没有选择申请本可以申请到的贫困补助,导致个人没有受到资助政策的保护。因此,对受资助人个人而言,为确保不浪费任何一个资助机会,应主动关注国家、地区及校内相关信息,主动寻求资助中心解答、帮助。资助中心也应借助专家、老师、同学的力量,采取更易于理解的语言或其他方式对资助政策进行宣传解读。
5.1.2教育管理双保险,克服羞于申请心理问题
由于很多贫困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在同学、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需要接受资助,导致很多需要资助的群体没有充分与国家的资助政策对接。因此,要将资助宣传融入日常学科教育进程,将资助育人理念传达给科任教师、行政干部和高校工作人员,使这些教职工成为资助软宣传链中的流动宣传平台,形成长期效应;在家庭教育方面,资助宣传要成为育人工作在家校联系过程中的纽带,让家长和学校一同完成资助育人工作的最终目标,同时,家庭教育还可以补位假期资助宣传空档,配合学校做好资助宣传。最终做到在资助宣传中解决潜在受助群体的自卑心理。其次,做好受资助同学的档案管理与衔接,辅助学校主动对曾受资助同学进行资助建议,切实保障学生的自尊心。
  1. 强化高校全员参与,实现各种教育环境统筹协调
5.2.1学生基础数据摸排,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对于全国招生的高校而言,除自身所在的省份联系较为密切外,和其他的一些省份包括自治区,在信息方面的对接有一定难度。全国性系统信息上传尚不完全,数据残缺不全。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数据尤为欠缺。其次,由于高校资助的相关宣传工作的起点大部分在学生报道入学之后,广大被录取的学生依然存在因为学费而放弃入学的情况,并且,对于已经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学生,也存在不了解资助的具体方式、具体内容的情况。这样,造成资助方和需要受助的群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国家的相关政策不能充分的落实。因此,建议高校在新生开学前进行前期基础数据摸排,导入学校内部管理系统,便于资助学生统一管理。同时,在前期摸排过程中由浅入深,逐步介绍相关资助政策,帮助受资助同学在开学前提前做好相关材料申请的准备。
5.2.2重视发展性资助育人,满足资助模式提高需要
经过对通州区地方政府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和河海大学辅导员的采访,我们发现部分地区助学金申请人数处于逐年降低状态[10]。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资金的资助需求整体降低。与此同时,考虑到只进行资金资助的资助形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抚慰、能力提升以及长远发展的关注度不够,需要转变资助模式,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实现从基本保障性资助到发展性资助的转变,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发展性资助,全面整合校内外的相关资源条件,为当代大学生创设出一个具备个性化的帮扶资助体系,推动大学生能够实现互相帮助。对建档立卡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扶,在满足大学生学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借助各种主题工作坊、实践拓展以及相关专业的专题讲座、大学生发展平台的创设等多样化的形式来落实其转型发展规划。同时在资助效能的评价阶段,要对贫困大学生所具备的学习能力、相关劳动技能全面提升的程度进行考察,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创造能力。
  1. 弘扬资助育人理念,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
资助育人工作单靠政府一方的力量不足以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很多企业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助学金,有力补充了高校奖助学金形式,形成了社会助学力量,但总体来说,大学生资助还是多依赖于政府、银行和高校。由此可见,社会各界和企业的积极性较差,未形成良好的资助育人社会氛围。不同主体资助育人的方式方法及优势各有不同,应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不断整合资助资源,形成多方共赢态势。这就要求政府首先要制定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同时进行宣传和引导,构建良好社会氛围。其次,高校增加校企合作机会,创设社会实践机会,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自身能力,也能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结论
为深入了解通州区资助中心的学生资助政策的开展与宣传工作,团队与资助管理中心的朱雪峰主任就通州区的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朱主任特别提及通州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家庭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化方面的创新实践。通过和朱主任的交流,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基层资助中心的学生资助工作内容,学习到了基层资助工作的创新亮点,并将其推广运用到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中,开展了形式丰富的活动,通过宣传资助政策与河海文化,传递了教育的力量和社会的温暖,助力每一个河海学子梦想腾飞。
 
6.2展望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深入基层,了解了资助政策实施的具体流程,体会到了各地资助工作人员工作的不易,更体会到了资助政策对于每一位家庭困难学生而言的帮助,对于党和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的重大作用。但是本次调研活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接下来的实践过程中,团队将走访更多困难家庭,参观不同地区的资助中心,在对比中发现优势,在实践中发现不足,让共同富裕的成果走进千家万户。
同时,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积极思考,体会工作人员不易的同时,通过新一代青年的视角为他们提出建议,尽自己的能力为资助政策宣传工作继续添砖加瓦,将这份来自祖国的爱的温暖传递给更多人,未来的日子里,团队成员也会继续努力,争做合格的资助宣传大使。


参考文献
  1. 肖杰.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工作路径优化研究——基于江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J].新西部,2023(07):178-182.
  2. 赵果果,李喆,陈梅.“后扶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宣传工作路径探索[J].国际公关,2021(05):120-122.
  3. 赵果果,李喆,陈梅.“后扶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宣传工作路径探索[J].国际公关,2021(5):120–122.
  4. 张琼,罗玉霞,杨睿涵.高校资助政策与00后贫困大学生需求的契合度分析[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3,43(2):72–78.
  5. 刘世勇,王林清,马彦周.学生激励的新视角:发展性资助[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178–181.
  6. 姜文静.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7. 杨祖义,冯涛,曹科,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优化研究——基于某医科大学药学生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2):35–36.
  8. 徐英,李天悦.发展型资助: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发展的新维度[J].教育评论,2018(2):23–27.
  9. 李欣妤.全面脱贫背景下农林类高校新生精准资助路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3(7):97–99.
  10. 2021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教育--人民网(people.com.cn)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9-04 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
  • 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村民对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这一制度的了解较弱,调研数据也呈现出农民的年龄越大他们的法律服务需求
  • 社会实践报告 09-04
  • 垃圾分类,“苏”心往志——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 宿院学子三下乡:童心港湾,暖心助学,关爱儿童,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暑期“三下乡”|烂漫山花吹漫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