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调查研究 ——以广德市杨滩镇为例

作者: 濮宗悦 申童 杨欣怡 来源: 濮宗悦 申童 杨欣怡
  • 前言

       十九大以来,我国做出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常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农村早已成为大势所趋。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中央一号文件把生态振兴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来抓,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对新时代新阶段的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扎实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所要建设的生态宜居,是充分展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美丽宜居乡村;所要达到的生态振兴,是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基本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经济体系为重要标志。
       依托资源禀赋特点和生态环境优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经济体系。这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更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心所在,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通过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实现绿色富民惠民。加大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积累生态资本,保持区域发展潜力,走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
  • 调研背景

  1. 时政背景

       目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日趋平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经过发展也都迈入新阶段。农村发展获得丰硕成果和阶段性研究,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2021年是“⼗四五”开局之年和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仍在“三农”,潜力后劲亦在“三农”。中国是农业大国,民族要复兴,必须要振兴乡村,民族的伟大复兴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是党委中央重要决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建强基层党组织,夯实“三农”红色基石。中国的扶持政策囊括了方方面面的领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三农。做好“三农”工作,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已成为引领我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基本国策。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这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指明了重点和方向,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
  1. 现实背景

2.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截至2016年,其总量已达280万个,农产品加工业主营收入为20万亿,占全国GDP总量的1/4。农业新型产业模式带动672万农户收益,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2021年,我国农业增加值为83086亿元,农业总产值为46671.1亿元,增长7.1%,第一产业增加值28402.3亿元,对GDP贡献率为3.4%,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约占世界谷物粮食的四分之一。
2.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十九大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有效落实使得农村垃圾、污水、面源污染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容村貌,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2014年4月新修订《环境保护法》也对农业环境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这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法律保障。与此同时,地方性立法也开始关注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观点已广泛传播,已形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并深刻影响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生态环境观和生活行为习惯。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正在渐渐的深入每个人的心中。
       虽然就目前形势来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其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仍然面临很大发展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依然比较严重。在农业生产中往往存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问题。且残存在土壤中的大量农膜,以及畜禽和水产等规模化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也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在大部分农村目前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远远达不到乡村振兴的要求。且在适合农村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在面对农村的垃圾、污水排放问题,只是照搬照抄城市处理污染的方式方法,没有结合农村具体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修改。
       三、农村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的文件,但这些政策文件内容较为宽泛笼统,在实际执行中缺乏相关具体操作与细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法律基础尚不牢固
       四、农民的生态文化意识仍需加强。虽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耳熟能详,但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偏重金山银山的短视行为依然存在。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虽然各级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最终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仍然是农民,缺席农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定不会成功。然而在实际中,广大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还不到位,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还没有真正形成。特别是地处相对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由于教育知识水平较低,还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加之受限于小农经济观念,他们更看重短期经济效益,往往重开发而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为了经济利益而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
  1. 地方背景

       杨滩镇,隶属安徽宣城市广德市,地处广德市西南部。杨滩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物资储备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杨滩镇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大部分为丘陵地带,谷地面积较少。最高峰位于王子山,海拔780.5米;最低点杨家店子位于莫村村,海拔345米。
       杨滩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夏温差较大,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夏雨水丰沛,秋冬雨水较少多年平均气温16.5℃,7月平均气温29.5℃,极端最高气温39.8℃(1997年7月21日)。最低月平均气温2.2℃(1969年1月),最高月平均气温31.8℃(1954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7℃,最大日较差16.5℃(1969年2月6日)。极端年最大雨量1850毫米,极端年最少雨量78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3~8月,6月最多。杨滩镇境内主要河流为桐河,全长25.4千米。

3.1做大做优农业基础

       大力发展茶叶、葛粉等特色产业,产值达6亿元。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镇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1家,宣城市级6家,广德市级9家;家庭农场省级2家,宣城市级7家,广德市级10家。

3.2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全力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1)厚植生态底色。
       坚持“零容忍”,严格查处关停“散乱污”企业,严厉打击违规占用河床,大力整治生活污水、黑臭水体,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做好土壤污染防治。通过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杨滩项目区工程的“以点串线”效应,打造“五彩杨滩”。
(2)优化人居环境。
       按照“修一条路每一条路”工作思路,大力开展三线四边景观改造提升工程;重点推进70个县乡两级环境整治点的“四拆三清两改一管护”工作。全面推行环境  卫生市场化工作机制,全镇范围内实行垃圾清运、清捡全覆盖。近年来,杨滩镇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村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素质为突破口,全力推进该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
       2018年——2020年,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以全省第一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在第一轮市测评中其所属部分乡镇表现并不理想,在市政府的领导与指导下,各乡镇积极配合开展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调整与改革。其中,杨滩镇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独特的生态条件走出一条新的乡村发展道路,在广德市各乡镇的文明治理与乡村振兴行动中表现突出,并荣登省级新闻报道。本次调研活动围绕杨滩镇如何因地制宜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生态环境以此带动乡村新发展。
  • 调研方法

  1. 文献调研法

       实践团队通过当地市图书馆以及村档案室的相关报告与文献,了解杨滩镇乡村风貌的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治理现状,对杨滩镇桐花村的农村产业转型与在“新乡村”创建过程中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
  1. 问卷调查法

       实践团队随机地对当地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进行采访与问卷调查,谈谈他们对此类规划政治的看法与满意度。其中我们将重点观察当地的农村交易市场的变化以及农村公厕、农村公园的建设。
  1. 实地观察法

       实践团队在桐花鱼生活水域进行实地勘察,监测水质大致情况。由水产养殖专业同学与水产养殖专业老师根据所获得的数据以及鱼群生活环境,分析桐花鱼数量下降的原因。团队也工厂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葛根工厂,了解葛根的种植生长与产销情况。同时,团队深入茶园进行实地考察,与茶园相关负责人交流当地茶叶的种植优势,茶叶的产销思路。
  1. 访谈调查法

       实践团队调动身边资源,制定采访大纲,在实地参观时,通过相关负责人、当地居民等,了解该村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变化。
  • 调研内容

  1. 桐花鱼介绍

       桐花鱼为鲤形目,鲤科;野生,体长而侧扁,鱼体较小,体型很像小白条鱼,一般长10-20厘米。雌鱼背鳍呈彩红色,鱼肚有数道轮状花纹,闪闪发光,非常美丽;雌鱼花纹色泽暗淡,腹部呈白色,有贝类光泽,春夏季节为繁殖期;腹部圆,头稍尖,口特大,上颌正中凹入,两侧各有凸出部,上下凹凸镶嵌,背侧灰黑,喉部腹鳍橙黄色,两眼眶上有一个红斑,体侧有若干淡蓝色横带,性凶猛。多生活于山涧、溪流中,以小鱼和水生无脊动物为食。
       杨滩镇的桐花鱼产于广德市桐花河,刺软肉嫩,连刺可食,因产地范围只有1公里左右,产量较少,较为珍贵,是少有珍稀水产。为皖南山区“鱼肴四绝”之一。系山区溪河生长的一种择地性很强的野生鱼,仅产于杨滩镇境内的梧溪桥至杨树桥一带约7公里的桐河水域。
       相传嘉庆四年(1799)的一天,88岁高龄的太上皇乾隆爷弘历,沐浴更衣后与和珅闲聊,这是他们君臣最后一次面对面的会晤。少顷,侍女上第一道乾隆爷最爱吃的点心:火烤“桐花鱼”。弘历招呼和珅坐下,指指盘中的点心道:“尝尝。”和珅朝盘中一看:食物保持着原生态完好的体形,且色泽鲜亮,香味扑鼻。他诚惶诚恐地执筷进食,慢嚼细品,连声道:“好”
       桐花鱼以其鲜嫩细化的肉质与口感闻名皖南地区,1978年被编入《中国菜谱·安徽分册》,1988年又被编入《中国名菜谱·安徽风味》,1994年入选《徽菜经典菜谱》。
  1. 桐花鱼现状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在资料记载的桐花鱼生活区域已近早已不见桐花鱼的身影。团队成员在河道管理员的带领下,仔细观察约百米长度范围河流的水质。我们发现河流水质较为浑浊,且河底沙类物质较多。尤其越往上游走这种特征越明显。
       据河流管理人员介绍,造成此类现象是因为,河流的上游正在修建水坝,上游大量的泥沙,顺着流水来到下游。尤其是白天工人作业时,河里的水质尤其浑浊。在进一步了解中,管理人员表示。目前改流域的桐花鱼已经呈现灭绝状态,目前桐花鱼只有在下游的养殖保护区才能看见,但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数年前野生的都无法相比。
       为了解桐花鱼数量骤减的原因,团队特别采访桐花鱼保护基地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和居民素质,经济发展,河流工程,肆意捕捞等有关。在数年前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来自这条河流,居民经常聚集在河岸洗衣洗菜,随着时间的发展,洗衣液、农药等慢慢在河流中堆积,及时河流有自净能力也无法让河流及时调整。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建立起许多工厂。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河流中上游领域有一个废弃的水泥工厂,在工厂初期建立的时候,工厂主要的废水全部在晚上偷偷排入河流。后来因严重破坏环境,在上级政府检查时被查处,但是仍然有小部分工厂的废水未到达排放标准偷偷将污水排向河流中。
       且近些年,杨滩镇在夏季末期经常有特大暴雨。在2018年和2019年夏天,桐花河流域的河水暴涨,虽未造成严重的洪水灾害,但是对于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是个不小的威胁。为了保护居民的利益,当地政府在河流大兴修建水坝类工程。所以这就造成这几年,河水的清澈度下降,且泥沙增多。
       除以上桐花鱼生产环境破坏原因,更直接地造成桐花鱼灭绝地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无节制地捕捞。以往居民捕捞桐花鱼只是为了基本饮食,但是随着桐花鱼地出名,大量居民选择以捕鱼为生。到后期桐花鱼因数量骤减,市场价格过度炒热,在利益地驱使下,居民捕捞桐花鱼更加地不节制,即使政府贴出禁止捕鱼的禁止语并制定惩罚措施,仍然有人在夜间围捕。就在这种恶性循坏下,桐花鱼渐渐灭绝。
  1. 茶叶介绍

       杨滩镇著名的茶叶品牌当属“圣封茶”。“圣封茶”以形似雀舌,白毫绒细,有偏直绿的特点,集合了龙井、黄花云尖等品牌茶的优点,品质、口味、汤色极佳,乃茶中上品。该茶叶主要生长在杨滩镇的山区,其境内山高峰陡,云雾缭绕,山涧沟溪,流水涓涓,生态条件极其优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滋养了五合茶的非凡品质,是享誉古今的名茶。
       据《茶叶通史》载:宋代广德五合茶即为贡品。明清时被列为朝庭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牌大奖,1988年又获“安徽名优茶”称号,得名“太极云毫”,蜚声国内外。2006年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同年再次获得中国安徽博览会金奖。
       近年来,杨滩镇专注茶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在管理上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要求,采用人工深挖除草,施用饼肥,配备杀虫灯、粘虫板进行病虫害防治,不打除草剂,把农残问题从源头解决,每次检测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在产品加工上严格执行工艺流程,将传统的制茶手艺与现代机制名茶工艺相结合,生产出的茶叶品质独特,芽叶嫩润。
  1. 茶叶产业现状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在2017到2021年这五年时间里,从事茶叶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工厂在数量与规模上都呈现上升态势。在走访当地一家较大型的茶厂时,我们发现该茶厂不仅有规模化的茶园,还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渠道。上下游产业链之间衔接密切,发展较为成熟。
       但是据负责人透露,在杨滩镇向他们这种正规化,专业化的茶叶生产企业屈指可数。大部分工厂一般是以家庭作坊居多,销售渠道窄,茶叶品质较差,抗风险能力低是他们主要面临的发展问题。比如,对于一些冷空气之类的气象灾害,因缺少检测系统,在遇到灾害时没有办法及时采取相应的紧急避险措施,一旦冷空气来袭,茶园的茶叶将无法生存,对茶农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目前该镇茶叶的销售渠道还是有很大拓展空间的。在疫情期间,这些茶叶类工厂受严格道路管制影响,茶叶的销售量受到极大影响。利润的减少与刚性支出的成本,让很多茶叶经营户面临生存困境,所以利用互联网,积极探索新的销售渠道是杨滩镇茶叶产业可以借鉴的一个尝试。
  1. 旅游业介绍

       杨滩镇又称“七彩”旅游小镇。该镇农旅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创建为载体,按照“镇域景区化,景区全域化”工作思路,推出春观映山红、夏游桐河、秋赏金丝菊、冬品百家宴四季旅游品牌,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产业逐渐兴起,带动了当地农民创业就业增收。在众多旅游项目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九房村秋季的赏菊节。在三年前,杨滩镇政府与外来投资商合作,充分利用当地优良的水文,土壤条件,种植百亩菊花田。除此之外,还在建立一系列其他网红娱乐设施,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此活动。游玩人数,每年都在创新高,杨滩镇在旅游方面的经济收益出现有史以来最高点。杨滩镇坚持以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绿色产业发展,绘就了生态美、环境优、群众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预计到2023年,杨滩镇镇将全面创成省级乡村旅游度假区和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1. 旅游业现状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这几年杨滩镇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确实取得很显著的成效,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旅游产业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时,杨滩镇才开始决定将当地建设成旅游小镇。很多产业的发展并未完全与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相融合,且当地的产业特色性并不突出,发展历史时间短,经验上存在不足。据当地村民介绍,像赏菊类的节日,都很短,基本半个月就结束。旅游带来的收入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所以旅游产业在现阶段完全不能达到支柱性产业的标准。虽然当地建设有其他网红设施,但是可替代性强,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虽然旅游产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对于当地生态环境来说带来的更对是消极影响。居住在菊花田附近的居民介绍,当游客散去时,菊花田几乎布满了垃圾,这不仅污染土地环境,还给我们村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 调研启示

  1.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立足杨滩镇内现有条件,区分轻重缓急,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垃圾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提升示范村创建水平,推进“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美丽家园”建设。
       村内主要道路:村内主干道规划红线宽度12米,路面宽度不低于8米,面层采用水泥浇筑,标号为C30,厚度18厘米。基层采用6%水泥土,厚度16厘米。村内主干道路面按“龟背式”设计,雨水由道路中线向两侧排放至泄水槽,再由泄水槽排放至沟渠或坑塘。雨水泄水槽为砖砌体,水槽内粉水泥砂浆一道,水槽基础为素混凝土。
       村庄外主要道路:村外主干道规划红线宽度12米,路面宽度不低于8米,面层采用混凝土,标号为C30,厚度18厘米。基层采用6%水泥土,厚度16厘米。村外主干道道路排水为地表径流,道路路面为“龟背式”,雨水从道路中线向两侧自然排放,排放至周边农田或沟渠。
       村庄景观道路:在打造乡村游园道路、小支路、小广场的硬化铺装等方面,灵活多变,就地取材,根据道路功能的不同可适当改变铺装材质。铺装元素要贴近乡村,可使用乡村内常见的青砖、磨盘、瓦片、石板、砾石等。
       污水处理:村民住户污水收集及三格化处理,村民生活污水需经户内三格化污水处理后,经户内污水管排至村污水管;户内污水管将户内污水排入村污水管;村污水管收集各住户生活污水,排入污水处理系统;无动力厌氧污水生态处理系统进行处理;经处理合格后排入沟渠或坑塘。
       村庄环境美化:实践团队在调研时了解到,杨滩镇治理垃圾处理,初步成效已显,村里环境优美整洁,很受老百姓欢迎。在此基础上,建议坚持把农民生活宜居作为首要任务,重点改善各村庄的路、水、电、气、房、厕及垃圾污水处理等7项基础设施条件。建议在杨滩镇镇中心村重点配置教育、医疗,文化、公共服务等各项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一般村原则不再投资配备大的基础设施。
  1. 高标准打造特色小镇

       政府应尽快编制出杨滩镇乡村风貌整体设计和乡村风貌建设技术导则,指导特色民居整体塑造。统筹推进河源乡4A级景区及菊花坊、金龙山3A级旅游景区创建。

(一)制定村庄保护发展规划

       加大对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坚持留住“旧”,注重优良民俗民风传承,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古树、古井等的保护力度;坚持留住“魂”,展现乡村独特风貌,让村魂延续村庄传统文脉。

(二)建设特色小镇

       推进民俗旅游文化小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利用好杨滩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厚的自然风光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有品质、有内涵、有吸引力的民俗文化旅游小镇。

(三)引导接地气的建筑师下乡开展农房设计指导

       学习浙江等省的特色民居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引导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建筑师下乡开展农房设计指导,打造特色乡村风貌,让村民记住乡愁。
       总之,杨滩镇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拓展乡村产业功能,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开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局面,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 强化三类制度——人、地、钱

(一)在人的方面,处理好人才振兴与市民化

       加大现有乡村人才培育力度,吸引宣城市籍高层次人才回归家乡,把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返乡大中专学生等吸纳到乡村文化队伍中来,增强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比如利用过年、中秋节等节日举办商会,增强村里名人落叶归根的情怀和荣回故里的情节,引导返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心怀农业、情系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的新农民。

(二)在地的方面,处理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方式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支持乡村生态振兴。比如实施“集体所有、一户一宅、超标宅基地有偿使用”的管理办法,把废弃院落收归村集体。同时,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效途径,实施“清零破万”行动。目前,村里把收回的坑塘建成水系,发展莲鱼共养,不仅提升了村庄品位,也有了经济收入,可以给村民办更多实事,老百姓非常满意。建议逐步提高土地出让纯收益用于乡村生态振兴的比例,鼓励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具体办法,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在钱的方面,处理好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运作的协同作用

       建议杨滩镇积极整合和统筹安排相关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业特点的信贷产品,适当降低贷款门槛,提高抵押贷款比例,延长贷款周期。有序推进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规模,探索创新信用互助模式。比如创建金融信用村,让村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村“两委”努力申报“金融信用村”评定。在信用村评定过程中,全体党员有能力的都要为村民担保贷款,村“两委”成员分别为村小组贷款担保人,村党支部书记为全村贷款总担保人,并制定“信用公约”,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乡村的财力是有限的,这是农村在金融方面的成功探索。
       目前,想要打造一个乡村振兴示范点需要资金300万元以上,建议省市级公共财政向乡村生态倾斜,加大投入力度,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同时,建议市县政府统筹安排政府土地出让收益、涉农资金等相关渠道资金,用于乡村生态振兴。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有偿调剂使用所获土地增值收益,以及村庄整治增加耕地获得的占补平衡指标收益。市县政府要确定具体比例,通过支出预算统筹安排重点支持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工程。
  1. 大力实施城乡绿化美化工程

       大力开展县城内环生态林带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周边闲置土地、荒山荒坡和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建设郊野森林公园,扩大绿地面积。大力推进各乡镇庭院绿化,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等绿化美化。大力推进村里道路、河渠、房前屋后、村庄周围、闲置土地绿化。
       村庄内部:以街区绿化、住户周边绿化、庭院绿化、集中绿地绿化为主,建议多选用造型优美、香气馥郁的植物品种,鼓励村民多种本地树种及果树。
经济作物种植区:村庄外围以瓜果、蔬菜、饲草等经济作物轮作为主,展现田园风貌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
       绿色防护种植区:村庄周边密植高大速生乔木形成密林区域,保证村庄的静谧,兼具防护、生态功能。
       道路绿化:绿地植物配置乔木以泡桐、刺槐(国槐、香花槐)、榆树、栾树、白蜡等乡土树种为主;花灌木以紫薇、樱花、夹竹桃为主;地被以麦冬、鸢尾、玉簪、波斯菊、三色堇为主。入村主干道和村内干道两侧各种植一行乔木,株距4米,间种1棵花灌木。村内次干道以种植绿化苗木、果树为主,株距2米。
       村里小园路及小广场:建议在建成的广场边缘及场中增加高大庭荫树及石桌、石凳等休息设施,对林下空间进行硬化,设置石桌、石凳、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
整合村外闲置空间。种植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在村庄的下风向发展养殖业,发展集体经济。
       要从以上6个方面着力打造体现杨滩镇特色的文化特色,彰显花果景观,发展集中连片、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绿色美丽新农村。
  1. 大力推进绿色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建议杨滩镇高质量发展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主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茶叶、花卉、香菇三大特色产业为基础,发展黄精药材种植,抓好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全力打造“五合茶叶”、“桐花鱼”农产品公共品牌。大力培育省、市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比如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先后流转土地,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合作社可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打造无公害有机品牌。同时,保证合作社电商平台购买点的销路。要想方设法改变农民的小农意识,创新农业发展思路,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总之,在推进杨滩镇乡村振兴规划时,要科学把握各村庄的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村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科学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注重质量,稳步推進,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8-26 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弘扬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气候突变严重,如何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成为了问题关键,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 社会实践报告 08-26
  • 人工智能?我可太懂了
  • 你真的了解人工智能吗?你怕人工智能抢走你的工作吗?这篇文章的观点均来自行业领袖,给你一个人工智能的正确认知。
  • 社会实践报告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