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桑梓振兴,阡陌日新”实践团赴河南省安阳市进行走访调研

发布时间:2025-02-27     阅读
    在当今社会,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的随意排放,以及农田水土流失等,都在悄无声息地破坏着生态环境。为了调研并改善这一状况,2月25日,“桑梓振兴,阡陌日新”实践团赴河南省安阳市进行走访调研。
    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与畜牧业大省,畜禽年出栏量超8亿头(只),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尽管地方政府要求养殖场100%配套粪污处理设施,但资源化利用率长期徘徊在60%左右。大量未经处理的沼液、沼渣被随意堆积,雨季渗漏导致地下水氨氮含量超标,周边农田土壤板结问题日益突出。
    “粪污处理设施‘建而不用’的问题很普遍。”村支书坦言,养殖户普遍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传统堆肥处理周期长、异味大,周边村民投诉不断;另一方面,将粪污加工为商品有机肥的成本高昂,“每吨运输费比化肥高出一倍,农户自然不愿买单”。2022年,村里尝试引入“种养结合”模式,与3家有机肥厂合作,将粪污加工为颗粒有机肥。然而,因有机肥单价较化肥高30%,且缺乏政府背书,市场接受度始终低迷。“去年我们免费发放了50吨有机肥给种植大户试用,但秋收后反馈肥效‘见效慢’,推广阻力反而更大了。”
    村支书支出,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建立“养殖场+有机肥厂+农田”闭环体系,铺设地下管道将粪污直输有机肥厂,减少运输成本和二次污染风险。试点期间,5家养殖场与200亩农田实现对接,化肥使用量降低18%,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5%。其次要进行市场化破局。2023年,县农业局投资建设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中心采用“按量付费”模式,每处理1吨粪污补贴养殖户15元,有机肥销售收入按比例分成。首年处理量突破2万吨,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治理模式,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让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作者:“桑梓振兴,阡陌日新”实践团    来源:“桑梓振兴,阡陌日新”实践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桑梓振兴,阡陌日新”实践团赴河南省安阳市进行走访调研
  • 西安工程大学低空实践团:逐梦低空经济,智研无人机未来
  • “重”治成澄调研团前期查阅文献方式开展社会实践
  • 从认知到行动:三省调研看重金属废水治理的多维路径
  • “重”治成澄调研团赴山东济南开展社会实践:探寻重金属污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