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南京财经大学2024年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4-09-03     阅读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大树村,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近年来,大树村充分挖掘利用刘少奇故居等红色资源,以红色文旅产业带动发展,走出了一条红色文化振兴之路。
  作为赣榆“一山一岛一馆一村”红色研学路线的重要一环,大树村的发展无疑为如何盘活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解决方案。借此机会,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故事,不止在大树村。30公里外的班庄镇抗日山村,是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所在地。1941年,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发起了青口战役,担任掩护任务的18名战士,没能及时撤出青口。他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用生命写下了英勇杀敌的史诗。为了纪念牺牲的将士,广大军民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筑塔、建造陵园。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小分队来到了大树村和抗日山烈士陵园,切身体会蕴含在其中厚重的红色记忆,为赓续这一缕红色脉络贡献南财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团队成员:
  苏春雨:作为团队的通讯员,联络实践地区相关人员并进行采访,负责带领团队成员前往实践地点,负责制定团队社会实践方案,同时作为小队公众号的运营者负责团队采访稿的撰写,以及采访过程中的影像记录,并在采访过后及时总结采访内容和实践成果,方便后期的宣传工作。
  王泽航:做好实践记录,为后期实践报告总结提供事实支撑。负责实践地区实践内容的影像记录,以及后期推文和宣发视频的文案撰写,并参与总结社会实践成果。
  李运东:负责小队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工作,将小队收集到的实践活动图像视频进行整合剪辑,并在多个平台上进行宣发
  准备工作:
  图为规划路线
  在进行实践前,我们小队查阅了相关资料,大致了解抗日山烈士陵园的参观线路,大树村的村落规划与特色,提前规划路线;同时,我们联系了多位大树村相关负责人以及村民,为我们顺利进行采访做好了准备。在准备好实践物资后我们出发先后前往抗日山烈士陵园和大树村进行实践。
       实践内容:
  图为抗日山烈士陵园
  我们首先来到了抗日山烈士陵园,进入抗日山,第三坡段便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冢高8.4米,冢前立有三联碑,中碑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其两侧分别有陈毅元帅(东首)和陈士榘上将(西首)的亲笔题词——“浩气长存”“英灵千秋”,背面是当年滨海军区政治部撰写的《纪念小沙东海战烈士文》。
  之后抵达大树村,我们联系上了大树村村支部的一位负责人,他将带领我们参观感受大树村的发展情况。我们沿着村中干净的街道,路旁居民的楼房整齐划一。在路上,随处可见红色墙绘,每一幅都描绘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不禁感叹大树村深厚的红色底蕴。
  图为墙上的壁画
  习主席赞美刘少奇同志品德崇高,情操高尚,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学习的光荣榜样。
  跟随着负责人的脚步,我们来到了此行的一个重要地点——刘少奇故居
  作为此行的引导员,负责人带领我们进入到了刘少奇故居内,并为我们讲解了刘少奇故居的由来与建设成果。进入故居内,映入眼帘的就是滨海中流砥柱的雕塑。雕塑刻画了七位在滨海地区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将军和领导人,令人肃然起敬。
  在介绍完雕塑前身后,我们左转来到了故居内的刘少奇纪念馆。
  图为刘少奇纪念馆
  刘少奇纪念馆经过大树村多年的建设,承载了大树村民对刘少奇同志的缅怀。馆内陈列的刘少奇同志在大树村抗战时所留下的珍贵历史遗物,是大树村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从纪念馆内走出,我们就来到了刘少奇起居室,这是刘少奇同志在大树村抗战时生活的地方。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刘少奇同志为抗战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调查采访:
  在参观完刘少奇故居后,此次参观游览算是告一段落。紧接着,我们来到了故居旁一位令人尊敬的退伍老兵的家中。
  图为熊爷爷的家
  爷爷名叫熊守准,在征得熊爷爷的同意后,我们得以采访到这一位传奇的老党员。尽管爷爷已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但谈起曾经他所经历的抗战历史,熊爷爷却一点也不含糊。
  1947年,国民党开启大反共行动,反攻山东,熊爷爷带领全村青壮年加入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714师协同东北军对延安直属的181师开展歼灭,围追堵截。当时的181师佯装撤退,将国民党引入孟良崮进行反攻,取得巨大胜利。熊爷爷当时率领军队赶到时,战役已然将近结束,但依然见证了那一场载入史册的大胜仗。
  1950年,熊爷爷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美。抗美援朝五次大战役,熊老先生参加了三次,并坚持到战争结束,见证美军从南朝鲜海岸的撤退。
  1951年,熊守准老先生左手负伤,光荣退役,居于大树村。1971-1972年,熊守准老先生担任了当时人民公社的农机社社长,一担任就是10年之久,为乡里的生产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退休之后,他热心地为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过战争的孩子们科普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志愿军的区别。如今,熊老先生在大树村颐养晚年,我们团队找到他时,先生正在小院落里晒晒冬日的暖阳。尽管如今垂垂老矣,耳目不敏,熊老先生对自己的革命历程仍然有清晰的记忆,对党和国家依然抱有极高的热忱,他希望能将这份热忱保留终生。
  宣传成果:
  此行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大树村党群服务中心,在那里,我们采访到了大树村发展委员会的一位干部。谈及大树村发展规划时,她讲到大树村历经三年的建设,已经初具雏形,未来的路还很长,大树村的所有党员干部将会以身作则,争取将大树村建设的更完善,让大树村走出去。
  我们团队创建微信公众号,同时也在B站,知乎,微博等多个平台建立账号,第一时间发布小队实践成果。同时,我们也向校级平台南财会院学子积极投稿,宣传我们的实践成果。截止目前,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已近千次,其他平台的数据也颇为可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尽我们所能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家乡的红色历史,让这份革命精神接续下去。
  实践总结:
  把红色资源变成活的教材
  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试什么?在时任赣榆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封波看来,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让沉睡的红色资源成为教育后人的资本、富民兴村的资产,真正穿越时空、照进现实,“这是党性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作为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赣榆要探索的,就是如何让红色资源成为新时代党性教育培训的‘活教材’。”
  “挖掘红色资源,不只是对红色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更重要的是对红色资源背后的红色故事与精神内涵的凝练与升华。”村民主动参与“红色村”建设,在抗日山村是常态。据刘德秋介绍,如今在抗日山烈士陵园,实景党课的师资来源从党校教师,拓展到了村民、老干部等所有人,“现在村民都有机会担任讲解员,这激发了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15分钟的党课,每一名讲解员都深入钻研史料,授课也更加生动精彩。”
  “把红色故事从‘理论灌输’转化成‘故事感染’,是我们一直在想的事情。简单地走马观花、看看瞧瞧肯定不行,创新势在必行,在抗日山村开展的‘实景党课’就是创新举措之一。”封波表示,赣榆区在全区范围内邀请老红军、老战士及其后人担任初心“分享员”,在各教学点开发实景党课、访谈党课、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总的来说,就是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
  在赣榆区“一山一岛一馆一村”红色研学路线的规划中,抗日山村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大树村则是革命传统教育实践基地,除了在教学内容上推陈出新,大树村还在教学形式上大胆尝试。近年来,大树村与赣榆区旅游开发集团合作,打造了占地5万平方米的大树红色文化体验区、红色情境互动区和一系列功能区,配套建设的28间红色主题民宿,可同时容纳近百人居住。为了让故事直抵人心,大树村还运用声光电、音诗画等现代技术手段,再现昔日赣榆两大经典战役大吴山战斗和青口战役,形成集展示、互动、体验、交流于一体的红色情景互动体验区。
  图为大树村刘少奇广场
  把红色资金变成活的产业
  开展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以来,大树村打造“红色大树,绿色发展”党建品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产业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
  2021年,大树村与沃田集团合作,流转了2000亩土地建设蓝莓生产基地,并建立“订单保底价收购”“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集体种,企业销,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了440万元,2022年大树村将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熊正民告诉我们,2022年大树村蓝莓最低收购价格从5元涨到了8元,最高能卖到40元,蓝莓产业的规模化和品牌化所带来的优势已经开始显现。
  主导产业的确立,让村集体经济迎来大幅增收,村民也尝到了甜头。村民熊方廪说,过去他家尽是些没人种的山荒地,流转后,每亩也能有1000元收入,全家人乐开了花。
  循着“红色大树,绿色发展”的路径,大树村围绕着大树水库、石门沟水库及旦头河生态景观带建设,进一步打造山水林田湖草融合的绿色生态漫步区。随着更多的资金与项目向“红色村”倾斜,大树村顺势将红色文旅与绿色观光相融合,注册“红色大树”商标,开发设计文创产品,引导周边群众制作剪纸、草帽、布鞋布包等手工艺品,让当地老百姓一起享受红色旅游福利。
  而在抗日山村,刘德秋则抓住“红色村”发展机遇,吸引能人归乡,动员致富能人创办石材企业,2022年度累计增加税收6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4万元,新增就业人数23人。目前,正在与周边3个村联建以红色文化故事依次串联的‘红星’农场,未来这里将成为村集生态采摘园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一体的重要红色阵地。村子里的红色资源正不断转化为‘红色经济’。
  此次实践,让我们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红色资源对于一个地区强大的促进振兴作用。大树村牢牢把握住村内一系列红色记忆载体,从刘少奇旧居等红色资源入手,寻找红色物件、历史遗迹,让实物与故事相互印证、相得益彰。近几年,大树村坚持修旧如旧、还原历史,加大投入,对红色资源抢救性保护开发,高品质规划,建成以红色文化体验区、红色情境互动区、重要节点景观区、红色文化展馆的“三区一馆”格局,吸引了近万次的人流参观,实打实地促进了村子的经济发展,为村民谋幸福。
  此外,大树村还以“建设红色大树推动绿色发展”为突破口,将分散的红色资源连点成片,串珠成链,以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大树村通过注册大树商标,开发文创产品,串联大树蓝莓庄园、西瓜种植园、红桃采摘园,推出采摘一日游项目,做大大树绿色林果品牌;同时发展红色民宿经济,推行红色民宿“合作社”经营模式,建立“民宿+文化体验、休闲养生、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带动村民增收,促进规模发展。
  大树村的走出去,不仅使村子振兴发展,也无疑大力宣扬了当地的红色记忆,为滨海地区其他红色基地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因此,大树村不再仅仅是一个村庄,它更是作为滨海地区红色记忆的重要一环,串起滨海地区的红色遗址,让红色遗址有迹可循,红色精神有法可承。

  通讯员:苏春雨  队员:李运东、王泽航
作者:苏春雨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南京财经大学2024年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 青春色彩绘就乡村新画卷
  • 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纪实(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