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华琴,女,1964年5月生,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历史学专业教授、江苏省世界史学会理事。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获得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首届校师德先进个人、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党员等称号。专著获得南京市第11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自1989年以来,一直担任历史专业教学工作。主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美国史专题等课程。自2017年起担任历史学专业负责人,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在专业发展与建设方面,尤其是学生培养和拓展实践活动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丰华琴在工作中总是那么兢兢业业,非常注重修炼自身的政治修养和业务素质。她认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因此,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她非常注重学生的专业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实习,多年耕耘,已结硕果累累。
潜心教学,力争把每一节课都打造成“金课”
2013年时值院系调整,专业人员部分流失,出现了专业主干课程无人上的问题。谁都知道,上一门新的专业课,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充分的准备,才能完全吃透课程和教学内容。这个时候,丰华琴站出来主动承担起了这一重要任务。
她总说,上好每一节课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鲜明的教学风格。多年来,她努力践行着,
潜心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课程常讲常新,力争把每一节课都打造成“金课”。丰华琴在讲述《世界古代史》课程中,通常通过古代西方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人物的成长与事迹,来揭示出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教育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她说,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形成有思想的观念。每一节课都有较大的信息容量和知识深度,要在短短45分钟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大量信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除了要制作内容丰富、页面精美、细节到位的课件,还要做到将文本的内容以普通的方式讲出来,将理性的、道德化的东西融进去。
为了把课程讲好,让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贴近学生,丰华琴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她主持了校级“历史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基于SC和OBE理念的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三门“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和“世界宗教文化”课程建设等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不断的去挑战自我,打造课堂。
积极进取,努力铸就优秀的专业品牌
阿德勒说“教学就像农耕与治疗一样,是一种合作的艺术,教学是一种双边关系,是最高级的辅助或合作艺术,是专门为别人得到益处而奉献的。”丰华琴就是在长久的课程打造、课堂教学、学习与研究中不断收获了自己的科研成果的。
丰华琴致力于研究“英国儿童保护制度问题”,关注儿童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并研究其对中国儿童保护制度完善的启发性意义。2015年,她前往英国访学,参加了苏塞克斯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对于今后从事儿童保护制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出版了专著《从混合福利到公共治理:英国儿童保护制度的源起与变化》、《文化史的风景》(译著)和《绅士和淑女:西方社会的为人处世之道》,这些专著纷纷获奖的同时,丰华琴本人也获得了“南京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称号。
为了顺利接受教育部对历史专业的认证工作,丰华琴和同事们还组织了历史专业学生的师范生素质的训练和督促工作。他们依托历史学专业的“风云社科”社团组织,积极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活动(“粉笔字和钢笔字”训练和比赛,“故事会”活动);学术研究和社会调研活动(专题阅读小组,学术沙龙活动、历史遗存口述史调研、家乡教育现状调查和开展支教等);地方志愿服务活动等。争取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将历史专业建设的越来越好。
筑梦青春,积极投身专业育人实践
自2017年担任专业负责人工作以来,丰华琴便格外关心专业建设,关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多次组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她认为大学应该是接地气的,而不是高高的象牙塔,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她带领同事们积极奔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到目前为止,除了已有的中学实践基地外,还与大报恩寺博物馆、江苏省文化产业园、云锦博物馆、南京古都协会非物质文化研究院、南京金箔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合作共建。为加强学科的对外交流和研讨工作,采取“学生走出去,专家请进来”的形式,开展校企合作的产教研活动,推动实践育人的落实。万宝宁、杨玉柱、赵丽萍、王慧、葛才金等多名校外非遗传承人已应邀来学校进行交流和指导。
不仅如此,在学院的协助下,丰华琴还带领学生参加各个实践基地的大型活动,推动了南京地区非遗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2018年她带领学生参加了“南京工匠”选树,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候选人绝技绝活竞赛活动,“美美与共,织绣再出发”志愿服务活动,大报恩寺“恩往福来,报恩自圣”庆典活动,晨光“中意”之夏东方民乐遇见西方爵士活动等。
为了实践“服务南京”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丰华琴组织了学生实践活动团队,即“梦•知行志愿服务讲解队”。该团队承担了义务讲解、咨询导游、观众疏导、交流接待、展览策划、课题研究等工作。在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团队顺利开展工作,仅2018年度,在大报恩寺和1865文化产业园两地参与志愿活动的学生约有80人次以上。此外,她指导学生参与相关项目研究,如申报大创重点项目“南京云锦织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已经撰写5篇较高质量的文章。丰华琴表示,梦·知行讲解队由学生来管理和运作,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同时为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提供了一个平台,今后她将致力于完善该团队的运作,将依靠学校非遗研究院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
从1989到2019,30年从教生涯,4届班主任,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眼见所在的历史专业逐步成长壮大。这其中,有辛酸、有欣慰,更有不遗余力的付出。她说,不管再难再累,只要抱定一颗决心,相信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