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中国的农业而努力——访解放后首批留校助教王树权副教授

作者:今日大学生网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王树权,1926年9月出生,河北武强人,1951年7月毕业于西农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是解放后首批留校的助教。今年已经93岁的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连着两个下午,王树权老师讲述了自己为新中国的农业而努力的故事。
积极参加反迁校和护校斗争

出生河北的王树权,亲眼所见蝗虫危害,赤地千里,心中萌发学农思想。中学毕业后,1947年考入国立西北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与中共地下党员李峰山、车承光等因同年级、同宿舍相识并相近,受到进步思想影响。1949年4月,看到匡厚生教授为校庆所做:“看看啊,东方太阳,光明万丈,社鼠城狐都夹着尾巴逃走了,我们快不要讴歌校庆了,忙准备迎接国庆吧”的诗歌后,他积极参加反击胡马军联合反扑期间的反迁校斗争,把植保系仅有的显微镜、放大镜装箱数个,运送到防空洞保存,陪同周尧教授与入驻的国民党军二十八团交涉,1949年5月17-19日,王树权与地下党同志一起在学校西墙头值班,观察驻村的国民党军动向。5月26日凌晨三四点,在学校西五排的一间宿舍,王树权参加了由车承光、李峰山主持的51级地下党团员由单线联系改为支部的成立会议。在团员登记表上,他写下“为新中国的农业而努力”一句话勉励自己。

西农解放时,王震将军在大楼后给师生作报告,还和同学们一起打球,和小朋友们赛跑,师生转移时又专程看望,与1948年4月国民党部队强行入驻时形成鲜明对比,王树权愈发觉得解放军亲切可敬。接着,二军文工团在大楼西边的大教室演出了《刘胡兰》《兄妹开荒》《风雪夜归人》等,雄赳赳的音乐和改良的民间曲调让他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特别是他们塑造的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在敌人面前无比英勇刚强的战士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致力于植物病理学教学与研究

1951年,王树权毕业留校,成为解放后该系病理组首位留校助教,历任植保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支部委员、支部书记,总支委员,并进而担任总支书记。他先后承担了“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基础”“植物病细菌学”课程教学。53-54年根据苏联教学大纲在由主讲教授孙万祥编写的《普遍植物病理学》教材中,他负责编写了《植物病毒学》一章,并主编约含36个实验的实验指导书、暑期教学实习计划。1975年主编了四卷本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材。

解放前,植物病虫害系只有几瓶蘑菇标本和几十架显微镜,1951年5月1日,在李建义老师带领下,王树权和汪世泽师生三人一起背着标本夹从杨陵出发,西行前往眉县五丈原采集植物病害标本,每天步行30余里采集标本,晚上登记、翻压、换纸,整理标本。一路吃住随遇而安,有时买些干粮,有时在老乡家里将就,有时就住在庙里。到5月24日,共采集近千号标本,成为植病组第一批植物病理标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实验教程、安排教学实习以及编写教学材料,王树权进而主持建立了普遍植物病理学实验室。

鉴定标本要用英语,他就逼着自己读英文植病及病原的专业书籍,王树权通读了《植物病害的致病真菌》,《植物病害真菌》等原著,力求拓宽知识面。仅原版《真菌字典》就收集了第四版到第八版五个版本。图书馆购置的新的专业外文书,王树权总是为自己复印一本存读。他指导和带领青年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自力更生,收集、鉴定标本近千份,制做显微玻片标本千余张,把自己可切到一二层植物细胞厚度的徒手切片技术传授给学生,以便让他们能在实验课上操作。

20世纪80年代,为使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王树权多次到西北各地开展小麦病害及品种考察,开展了小麦条锈病、小麦雨锈病、小麦赤霉病、玉米赤霉茎腐病等病害的研究,曾指导了防治关中大蒜叶枯病的工作,合作发表的论文有《陕西关中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的研究》,《小麦雨锈病研究初报》等。并且合作开展了关中线辣椒抗病毒转基因工程研究,奠基了我校抗病毒转基因工程的研究工作。

1987年,王树权已到退休年龄,仍被学校返聘担任中心实验室主任直到1990年。1988年他在无锡参加完分子生物学培训班后,敏锐地感受到分子生物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当即立断邀请当时此学科的领军人中科院莽克强研究员担任我校兼职教授,在我校引进此学科,并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结合,促进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顽强快乐地生活

在任人宰割的旧社会出生的王树权,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怀抱爱国家、爱民族的热忱,向往国家富强。工作后,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始终甘做平凡工作。他在入党志愿书中表示,要作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1959年经吕居娴、李振岐介绍入党,入党后,更是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教研组主任的他不仅团结带领同事们努力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还帮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保植物病理实验室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他工作中不计得失,勤恳努力,乐于助人。为了支持仇元教授与北农大沈其益教授合作主持的“全国棉花枯萎病综合防治联合实验”的研究工作,王树权在行政管理层面为其保驾护航,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王树权总是想方设法无私的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空间。20世纪80年代,他力主推荐张天宇到加拿大学习半知菌分类和有关植物真菌病害研究,为张天宇成为国内知名的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奠定基础。

至今在西农已经72年的王树权,对母校怀着深厚的感情。每天坚持阅读两个小时的电子版《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并自学计算机文档编辑,根据浏览的相关网站中的信息,每天制作编辑电子版《读报》已经近5年,其中收录的是国家领导人重要论述及国内外大事,除自己学习外,还分送其他老同志参考学习,受众达近30人,涉及海内外,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正能量起到积极作用。闲暇时间,常常散步在熟悉的校园,感受校园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积极参加离退休处举办的各种活动,在庆祝新中国70周年才艺表演中,93岁的他是北校区离退休第二党支部中年龄最大的一名党员。“做人要心宽心善,顽强快乐地生活。”王树权以亲力亲为践行了自己所说。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10-27 关注
校园人物推荐
  • 为新中国的农业而努力——访解放后首批留校助教王树权副教授
  • 闫若潜奋战在动物疫病防控一线的领军者
  • 林振华与农业的不解情缘
  • 生在宁夏、长在宁夏,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涉农相关工作至今,与农业结下了深深的不解情缘。
  • 校园人物 10-27
  • 刘杰三次无悔选择 一生西藏情缘
  • 刘杰三次无悔选择 一生西藏情缘
  • 生于甘肃镇原,求学于我校机电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三次毅然决然的无悔选择,将自己的人生与藏区群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 校园人物 10-27
  • 西农校长关爱学子情
  • 尊师敬贤,校长关爱学子是常被西农师生赞赏、自豪的优秀传统,其佳话迭出为人敬慕。
  • 校园人物 10-27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探寻七秩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 在哈军工纪念馆门口,矗立着一座群雕,每逢佳节,总会有众多师生在这里驻足致礼,敬献鲜花。一簇簇随风摇曳的花朵,寄托了哈工程学子的
  • 校园人物 10-26
  • 二级教授的业余“新爱好”
  • 我与西农共成长
  • 我与西农共成长
  • 在这里,我走上了革命道路;在这里,奠定了我一生致力于林业教育的思想基础;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
  • 校园人物 10-25
  • 尹鹏先和他的烧房坝村
  • 周磊我在珠峰测绘
  • 周磊我在珠峰测绘
  • 2020年5月27日11时02分,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上珠峰之巅,并开展相关测量作业。
  • 校园人物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