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从西北工学院机械系毕业的祝永昌分配来到西北农学院农机系,从此根植杨凌“忙碌”了近40个春秋,用他的话说就是与农业机械、农村能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8年5月,时任农机系主任朱天祜教授派祝永昌去武功县,了解并协助完善一项农具改革。事先得知是当地已将双轮双铧犁改成可载重500公斤的人力车,然而实地看了以后,发现不但没有改成,且双轮双铧犁被拆得面目全非。看到农民需要花费千余斤小麦才能买到的农具,由于研制、鉴定、销售、推广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被农户弃用,戏称为“挂犁”(只能挂起来看)时,祝永昌感到极大震惊和惋惜。
6月4日,作为农机系1956级2班班主任,祝永昌带领学生去草滩农场参加为期一周的棉花定苗和夏收劳动。定苗是按照一定的距离,留下壮苗。开始时,同学们都认为简单、轻松,歌声此起彼伏,一段时间后,同学们由蹲式改为坐式,而后又改为爬式,形形色色,无奇不有,许多人连连叫苦。
辛苦劳作的事实又一次让祝永昌认识到,国家急需真正能够研制农业机械的科技人员,认识到当时西北农学院成立西北地区唯一的农业机械化系多么及时,也激励他在认真学好农机理论的基础上,熟悉农作物栽培技术,做好农业机械化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农机科技人才。
当时,农机系金工教研室就在校办教学实习工厂的二楼。8月,祝永昌兼任校办实习工厂技术员,与职工夜以继日地参加生产劳动,结合学生实习,为西安石棉厂生产出石棉合绳机,为草滩农场阳早、寒春夫妇生产出牛奶消毒器主要部件,完成生产饲料粉碎机、榨油机等任务,并带领1956级同学改装成功机控车床,带领1957级同学改装成功压缩机等。在此期间,协助系内教工在工厂开展了铸铁电动机、山地拖拉机、圆盘式小麦收割机、白口铁变改造灰口铁的试验研究等。生产过程中,祝永昌深入车间,带头投入重点工程,为了完成夏收急需的拖车制造任务,他连着熬了几个晚上,白天仍继续工作。
通过亲身在实践中锻炼,祝永昌对农业机械化理解得更透、更深,“从初到时摸不着生产上的头绪,到碰到困难时想办法克服并很快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坚定了做好农业机械化教学和研究的信心。”
此后,祝永昌先后承担“农机制造工艺学”“成组技术应用”等10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编写了100多万字的教材,指导了8名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和农业部属重点高校优秀教师。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切实解决农业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迫切需要,1986年,祝永昌主持研制“飞龙4L-0.75小型联合收割机”。他带领课题组团结拼搏,克服资金困难、舆论压力等重重困难,1988年小型联合收割机正式投产,实现了对我国农村保有量最大的小四轮拖拉机成功配套联合收割,该项技术成果被陕西、山东、河北、天津等十省(市)15个厂家引进生产。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陕西省产学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年被国家科委批准为“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1983年,作为学校农村能源考察组副组长,祝永昌参加校西北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西实验区综合考察,针对当地农村生活和生产用能严重短缺,秸秆、草皮、畜粪和薪柴生物能源占比达88.6%,而自然及二次能源使用等于零,造成水土流失和干旱日益严重的现状,提出推广太阳能、沼气池,省煤、省柴炉灶等解决农村能源的建议。
在省农办的支持下,学校成立西北农村能源培训中心,祝永昌边学习,边在户县、眉县对节柴灶、沼气池开展测试,完成了《省柴灶及测试技术》教材编写工作,参与我省及西北地区多期能源培训,主持并完成了 “民用柴炉、柴灶热性能测试方法的试验研究”,解决了民用柴炉、柴灶热性能测试的正确方法,以及民用柴炉、柴灶的评价参数等问题。
在西农的39年,祝永昌与学校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更见证了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突飞猛进。现在,85岁的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了解关心国家大事,也时刻关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希望青年一代为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他满怀激情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