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寻访塞上江南 传诵中华文化”中外学子暑期社会实践队由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昊、团委书记兼研究生辅导员翁思洁和国际学生辅导员张欣元带队、10名中外学生共同参与,近日赴宁夏银川和陕西西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在宁夏感受自然、深入乡村、体验生活,感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变化,并将这些深刻的体验与感悟转化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实际行动,努力成为“中国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好声音”的传播者。
山水画卷:领略自然界的壮丽奇观
在宁夏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自然风光的瑰丽与生态保护的智慧交相辉映,共同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实践队走进宁夏独特的沙湖景观与雄浑壮阔的贺兰山,见证了这一理念如何带动当地发展。碧波荡漾的湖水与周围连绵的沙丘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科学规划和生态保护措施,沙湖不仅成为了游客心中的旅游胜地,更成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与沙湖遥相呼应的,是宁夏的标志性山脉——贺兰山。这座雄浑壮阔的山脉,不仅是宁夏的天然屏障,更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贺兰山的林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还带动了林下经济的发展。队员们在感叹大自然有着如此波澜壮阔的奇观同时,也深深体会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沙湖景区 焦房喆摄)
文化记忆:揭秘历史的神秘面纱
在宁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历史文化的瑰宝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西夏王陵与贺兰山岩画,见证了历史朝代的更迭,也承载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早期人类智慧的结晶。西夏王陵的存在,让人们得以窥见西夏王朝的辉煌与衰败,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融合。贺兰山岩画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在岩石上创作的艺术珍品。这些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3000至10000年前的生活场景、信仰和风俗,岩画线条粗犷、形象生动,描绘了狩猎、祭祀、娱舞、争战等场景以及动植物的图案,展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中外学子在探索的旅途中,被西夏王陵的庄严与贺兰山岩画的古朴所震撼,寻觅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生生不息。
(图为留学生学习了解宁夏历史 张伊驰摄)
非遗之美:守护与传承文化瑰宝
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保护。实践队走进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原隆村非遗工坊,欣赏了宁夏特色刺绣、剪纸、麻编、贺兰砚等数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实践队拜访了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刘亚明老师,老师为队员们展示了手鞠球、泥哇呜等特色非遗项目,也用她充满人性光辉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动着队员。队员们感慨非遗项目中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也在思考如何唤醒公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来。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他们,立志要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为团队成员在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观看葫芦烙画技艺 吴姝瑶摄)
(图为中外学子认真学习非遗传承人刘亚明老师讲解的手鞠球制作技法 焦房喆摄)
志愿服务: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
带着对宁夏文化的深刻感受和对非遗传承人的崇高敬意,实践队返回西安参加由陕西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陕西营志愿服务活动。本次夏令营以“传习悠久历史 感知博大文明 体验创新社会”为主题,实践队员陪同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瑞士等10个国家的160名华裔青少年在陕西进行课堂学习、文化体验和参观访问。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实践队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每一位参与夏令营的华裔青少年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他们不仅成为了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桥梁,让海外华裔青少年在异国他乡也能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温暖。
(图为“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陕西营志愿者与华裔青少年们 张伊驰摄)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了留学生对中国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激发了中国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穿梭在千年的历史长廊,感受着岁月的沉淀与时代的变迁,实践队员意识到自己肩上承载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文化传承的光荣使命。这次实践活动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不仅让中外学子在实地探索中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更激励着大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