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伦理下光明与暗影交织,技术进步的背后隐匿着对人性的考验”。近日,由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师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在徐州市开展了宣传和推广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意识的基层服务实践。
6月24日,团队深入探寻、调研当地同昌和学苑社区,认真聆听社区工作人员和社会大众对人工智能发展及其伦理风险的认知与见解,向公众介绍相关人工智能伦理风险,让民众从源头开始有防范意识。

一页页问卷,铸成“钉子”之上的“锤子”。
“微微细雨滴长河,汇聚成波逐浪阔”。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论题如果是钉子,调查问卷便是锤子,锤子为钉子服务,即调查问卷为研究论题服务。一页页问卷,如同细雨,终会汇成长河,我们便从中获取所需要的调查资料。
团队成员在校内和徐州当地社区随机发放了调查问卷,在填写问卷的同时也进行了悉心指导。

一次次采访,犹如逐层剥开“洋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一次采访就好比剥洋葱,都会揭示新的一层,直到最内心的核。
团队成员在当地本地学苑和同昌社区进行了随机采访。针对社区工作人员,提出“您认为AI对工作带来的是正面或是负面影响?”
社区工作人员娓娓道来,“哈哈有利有弊吧,有了AI,对我们工作确实有帮助,比如数据录入,撰写公文啊,确实方便多了,但在与居民的互动中,我们更重视人的温暖和关怀。”

同时,团队成员也对不同年龄段和社会背景的社会大众提出问题,用接地气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对AI复活、医疗、诈骗及前景等等向群众进行了讲解,将晦涩难懂的术语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口语,让路人真正听得懂,团队成员在仔细聆听的同时,也做好了记录。
鲁迅曾言:“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AI伦理的前路,正是如此。我们需以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走出一条真正公正、透明、安全的道路。唯有如此,AI 伦理才能真正为人类带来福祉,而非灾难。
通讯员 张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