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调查旨在了解济宁居民对肌少症的认知现状以及中老年人拟患病情况。采用线上问卷和线下“SARC-F评分表”走访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共收集了918份有效样本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肌少症的认知仍较低,尤其在乡镇地区医疗条件有限,面临着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讨论与对策,包括普及相关知识、促进基层医疗建设以及针对中老年人的生活建议和治疗方法。通过本次调查,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肌少症问题的重视,并为相关决策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肌少症;老年群体;SARC-F;认知现状
一、调研背景及目标
(一)背景肌少症是一类与年龄进程相关的,全身骨骼肌质量和力量进行性和广泛性减退的临床综合征[1]。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社会老龄化日趋严峻,肌少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已成为医学界的关注热点。肌少症会造成老年人活动能力降低,增加老年人衰弱、残疾甚至死亡等风险。研究显示,60~70岁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为5%~13%,而>80岁可高达11%~50%,肌少症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但目前肌少症发病的原因及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早期筛查识别和干预,防止肌少症的发生和发展十分重要。身为医学生,我们更应积极行动参与到肌少症的调研中,为中国医疗事业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目标a. 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走访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对济宁居民关于肌少症的认知及中老年人拟患病情况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当地居民对肌少症的认知。
b. 结合调研结果,制作肌少症防治手册,并发放给当地居民,让民众们认知到肌少症的危害及了解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减少肌少症的患病率,改善当地医疗认知水平。
c. 加强志愿者的合作实践能力,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使大学生明确肩负的重要责任,有利于未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二、调研地点:济宁市任城区,高新区
三、调研时间:2023年7月16日—2023年7月22日
四、调研对象及方法
(一)调研对象:济宁市任城区和高新区的普通居民以及55岁以上的老年人(二)调研方法:1.参考有关文献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搜集了关于肌少症的相关文献,进一步增进了对于肌少症的认知。
李悦芃,董娟,张任飞,等. 肌少症的治疗进展[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3,26(3):313-317.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23.03.006.
朱晶晶. 认识肌少症[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3(2):31-32.
刘丹丹,谭玲玲,杨茗. 急性肌少症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3,22(1):71-75. DOI:10.11915/j.issn.1671-5403.2023.01.014.
李晶晶,廖欣怡,石磊等.成都市某农村地区老年人肌少症及膳食质量分析[J].陆军军医大学学报,2023,45(15):1635-1640.DOI:10.16016/j.2097-0927.202304084.
唐鑫钰,黄贤涛,马曌等.老年衰弱与肌少症[J].海南医学,2023,34(15):2272-2276.
楚超. 防肌少症要补充蛋白质[N]. 保健时报,2021-09-23(006).DOI:10.28034/n.cnki.nbjsb.2021.000313.
裘佳. 80岁以上老人近七成有肌少症[N]. 医师报,2021-09-16(B02).DOI:10.44211/n.cnki.nysbz.2021.000898.
冷朝会,海珊,陈龄等.生活方式对肌少症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23,32(08):811-814.DOI:10.13517/j.cnki.ccm.2023.08.007.
周艳艳,赵旭兰,张世阳等.抗阻力运动结合营养干预对老年肌少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19):100-10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3.19.22.
2.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线上制作调查问卷,以二维码形式提供给社会大众进行参与填写,以反馈人们对肌少症的了解程度与关注程度。共搜集有效样本685份。
3.实地走访调研和访谈活动期间,济宁医学院“风吹医夏”志愿服务队先后进行了乡村走访、卫生院义工、集市义诊等工作,并在各项工作中与普通群众及老年人面对面交流,将“SARC-F评分表”与握力测试相结合,进行肌少症了解程度的调查和患病率的评估,共收集线下有效样本233份。最后我们汇总每一位测试者的分数,得出肌少症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发病率,同时将相关数据通过SPSS检验,查看各因素对肌少症发病的相关性。
五、调研结果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发现对当地居民对肌少症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尤其在乡镇地区,许多中老年人对肌少症的概念和预防措施知之甚少。
线上问卷:大众对肌少症的了解程度普查(部分问题)
a. 您是否知道什么是肌少症?
图为调查问卷参与者对肌少症的认知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了解肌少症的人群仅占11.83%,绝大多数(88.17%)参与者对该疾病不太了解或从没听过。
b. 您是否了解肌少症的治疗手段?
图为对肌少症非常清楚和有一些了解的参与者中,关于该病的治疗手段的调查。
在对了解肌少症的11.83%的人群中,完全不知道和不太了解的人占77.38%,知道很多或一些的人占22.62%。可以看出,尽管有小部分参与者对肌少症略有了解,但大多仅停留在较浅显的认知层面上,关于该病治疗手段的了解程度亟待提高。
c. 肌少症可以通过下列哪些方式预防?(多选题)
图为对了解肌少症治疗手段的参与者中,关于该病预防措施的了解程度的调查。
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参与者认为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锻炼身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肌少症的发生,部分参与者也认为药物使用不当也有可能导致肌少症。
d. 你认为如下哪些因素会增加老年人患上肌少症的风险?(多选题)
图为对参与者针对肌少症诱发因素的调研。
如上图,参与者中大多数认为缺乏锻炼容易诱发肌少症。此外,也有不少参与者认为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度饮酒,不当的药物治疗以及遗传,都是可能诱发肌少症的因素。
e. 您是否认为了解肌少症意义重大?
图为调查参与者认为了解肌少症的重要性。
调查显示,有39.12%的参与者认为了解肌少症非常重要,45.55%的参与者认为一般重要,另外15.33%的参与者不认为了解肌少症很重要。
线下走访:问卷内容以及不同性别人群基本特征及“SARC-F评分表”的每个条目具体得分情况如下:
图为下线走访“SARC-F评分表”内容。
图为不同性别人群基本特征及“SARC-F评分表”的每个条目具体得分情况。
采用 SPSS 2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型变量采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若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则用检验或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计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本次走访共纳入233位老人,其中男性104位,女性129位。根据“SARC-F评分表”统计,患有肌少症的男性老人有29位,女性老人为56位。所有老人均无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抑郁表现。SARC-F各条目对患病情况差异显著。
六、讨论与对策
济宁地区肌少症认知现状与中老年人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深思。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对其认知水平极低,而中老年人患病率相对较高,但当地医疗卫生部分无法满足其相关治疗甚至诊断的需求。作为医学生,我们应当将全民健康与中国复兴紧密结合,通过普及慢性病知识、促进医疗建设和数字化医疗技术的应用,助力肌少症防治,为伟大全民健康的发展贡献医心为民的力量。
1.健康教育与宣传:加强乡镇地区的医疗健康宣传,特别是针对常见病和冷门病的知识普及。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活动和学校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居民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2.健康体检项目优化:在乡镇设立定期的健康体检点,增加冷门病的筛查项目,让居民有机会接受更全面的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疾病。同时,优化体检周期,将定期体检的各项参数纳入大数据,建设长期追踪式的体检服务,形成动态的体检报告与个人独特的健康指南。
3.远程医疗服务:推广远程医疗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城市医院的专家资源与当地乡镇医疗部门连接起来,实现疑难病例的远程会诊和指导,提高基层医生对罕见进行性疾病的诊断和诊疗能力。
4.培训与技能提升:加强乡镇基层医生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对罕见进行性疾病的辨识和处理能力。
5.与专科医院合作:建立乡镇基层医疗机构与专科医院的合作机制,定期开展专家进乡镇义诊活动,为居民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解决冷门病的诊疗问题。
6.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医疗资源向乡镇倾斜,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吸引更多医生前往乡镇就业,从而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7.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成立健康志愿者团队,通过居民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共同推进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健康意识的提高。
通过以上讨论与对策的综合推进,可以逐步提高乡镇居民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增强基层医疗水平,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冷门病的诊断与治疗需求。同时,这也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解决医疗健康服务的不平衡问题。
8.老年人自身优化营养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可以增强肌肉力量[3]。建议总蛋白质摄入量应为1至1.5 g/kg/day,同时在饮食中添加富含亮氨酸的平衡必需氨基酸混合物。此外,维生素D水平低与肌肉力量低有关,低水平人群补充维生素D可增强力量和功能,减少跌倒[4-6]。具有较高风险患肌少症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积极补充维生素D,多食用深海鱼类、动物肝脏等;或者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单纯的维生素D制剂或AD滴剂、鱼肝油等。
9.适当增加运动:卧床休息会导致老年人的肌肉质量和力量迅速丧失[7, 8]。阻力运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力量,减少身体虚弱[9]。因此,可以适当进行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伸肌,每周3天左右。
七、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与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了济宁当地居民对肌少症的认知缺乏、预防措施不到位,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等现状。在对以上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后,我们开展了病例讨论并提出了如何降低肌少症发病率的对策,包括向全市人民普及肌少症发病成因、预防措施、防治方法等日常注意事项;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开展相关内容方面讲座,促进基层医疗建设。同时,可以开展更多的健康知识宣传活动,鼓励更多相关专业医生参与乡镇地区的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增强中老年人的健康意识,从根本上保证了病有所查,病有所医。希望这些措施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促进肌少症防治工作的开展,为中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面对类似于“肌少症”这种认知率低的进行性疾病,我们医学生身负使命,应以伟大复兴为动力,坚定服务人民健康的信念。我们要在普及相关知识、促进基层医疗建设和数字化医疗的推广中发挥积极作用,要以爱国主义为纲,把国家的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责任,将医学知识和技术服务于人民,为中国的复兴贡献我们的才智与热情。让我们紧密结合健康中国的伟业,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为全民健康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V. Santilli, A. Bernetti, M. Mangone, M. J. C. c. i. m. Paoloni, and b. metabolism, "Clinical definition of sarcopenia," vol. 11, no. 3, p. 177, 2014.
[2] L. Xia
et al., "Sarcopenia and adverse health‐related outcomes: An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vol. 9, no. 21, pp. 7964-7978, 2020.
[3] J. E. Morley
et al., "Nutri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arcopenia," vol. 11, no. 6, pp. 391-396, 2010.
[4] M. Visser, D. J. Deeg, P. J. T. J. o. C. E. Lips, and Metabolism, "Low vitamin D and high parathyroid hormone levels as determinants of loss of muscle strength and muscle mass (sarcopenia): the Longitudinal Aging Study Amsterdam," vol. 88, no. 12, pp. 5766-5772, 2003.
[5] M. Montero-Odasso and G. J. M. a. o. m. Duque, "Vitamin D in the aging musculoskeletal system: an authentic strength preserving hormone," vol. 26, no. 3, pp. 203-219, 2005.
[6] H. A. Bischoff-Ferrari
et al., "Effect of vitamin D on falls: a meta-analysis," vol. 291, no. 16, pp. 1999-2006, 2004.
[7] P. Kortebein
et al., "Functional impact of 10 days of bed rest in healthy older adults," vol. 63, no. 10, pp. 1076-1081, 2008.
[8] P. Kortebein, A. Ferrando, J. Lombeida, R. Wolfe, and W. J. J. J. Evans, "Effect of 10 days of bed rest on skeletal muscle in healthy older adults," vol. 297, no. 16, pp. 1769-1774, 2007.
[9] M. A. Fiatarone
et al., "Exercise training and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 for physical frailty in very elderly people," vol. 330, no. 25, pp. 1769-1775,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