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考察湿地保护的必要性和影响力,进一步了解家乡湿地生态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木”社会实践团队于6月20日在盐城市博物馆-盐渎湿地公园开展实践活动。
近年来,根据2021年最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健全与发展,我国加强对湿地多层次、全方面的保护。湿地的地位在自然界是不容小嘘的。作为“地球之肾”,它具备强大的净化污水的能力,所具备的同等净化能力是森林的1.5倍。为研究湿地保护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我们开展了“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木”社会实践活动。
在深入实践考察前,我们事先参观了盐城市博物馆中海之韵展厅。这是一个讲述了盐城森林建设总体布局、环城高速圈生态廊道和湖泊治理等一系列绿色建设的展厅。在这里,我们可以尽可能的了解盐城绿色生态建设的全部过程。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盐城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两大保护区-糜鹿保护区和丹顶鹤保护区的介绍和特色动物模型。在通过悬挂鹿角等遗迹的同时,又采用现代化技术将科技与生态有效生动结合。既言简意赅地让人们认识到湿地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同时精彩影片的播放也潜移默化的强化了人们对湿地保护的理解和对绿色政策的遵守贯彻。为了使人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盐城博物馆还将地层剖面示意图绘制在展厅的墙面上。细致的纹理,详细的历史时期介绍以及相对应的地形地势,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地壳运动的趋势和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湿地保护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更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也许有人会质疑,一群条条框框的文字亦或是具体准确的数字怎么与我们生活产生联系,是乌托邦的幻想还是所谓的政治愿景?其实不难看出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只要我们将眼光放久远细致一点即可。为了更具体准确的描绘湿地保护带来的变化,我们随后来到了盐渎湿地公园进行下一步研究。翠绿的植被、清新的空气,流动清澈的小溪无不彰显着即便被诸多城市包围的绿化设施,依旧保持着强大的净化能力。跑道上三三两两的人群,健身设施周边尚无空席,绿地上稀稀疏疏坐着谈笑的人们,这正是映证了湿地保护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带来的影响。直观上,是人们肉眼可见的由政府一手创建的森林生态廊道,客观上,是我们呼吸的每一口新鲜空气或是随处肉眼可见的绿色生态植被。
总之,湿地保护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的政事,更是我们每一位公民作为主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素晖射流濑,翠色绵森林。湿地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推进,共同见证盐城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信仰热忱与孜孜追求。
通讯员:陶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