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刺绣遇上写真
非遗文化不应在博物馆中束之高阁,而应发挥其自身价值,“鲜活”于日常生活,赋能于社会生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深受非遗文化——水族马尾绣魅力的吸引,组建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到达水族马尾绣之乡探寻马尾绣的美丽所在。一行5人于2022年7月8号到达神秘水族之都马尾绣之乡探寻刺绣中的“活化石”马尾绣。
活动第一站参观了马尾绣博物馆。馆内巧妙的灯光,特色的陈设布局,马尾绣制品之精美,让馆内的氛围显得格外的神秘古朴。馆内展出的大都是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品,做工繁复,手艺精纯,美不胜收,只一眼就让人无法忘怀。
我们此行的目的不仅要追寻马尾绣文化的历史记忆,更要了解马尾绣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寻求民族非遗产业的特色发展道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两天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许多问题,首先,马尾绣文化宣传方面存在显著问题。作为水族特色刺绣技艺,却仅在当地流传,走出三都却鲜为人知,我们不仅感到惋惜,如此精美的刺绣不应埋没于此。带着“民族”与“非遗”标签的马尾绣文化应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其次,我们更能发现,马尾绣文化传承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地年轻人对学习马尾绣技艺兴致不佳,政府引导的技艺学习活动参与感较低。那么如何让年轻人更喜欢这项技艺并愿意学习呢?我们结合当下时代特色,迎合年轻人的爱好倾向,拍摄了一组马尾绣服饰写真。所用拍摄道具大多为国家级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女士支持物品,如:水族民间藏馆内的马尾绣服饰、戒指、头巾、手镯、包包等。
烈日之下激情不减。我们一行人午后到达当地著名旅游景点姑鲁产蛋崖,进行水族马尾绣写真的拍摄。在前往产蛋崖的途中,一位老奶奶得知我们拍摄的是马尾绣服饰,于是很热情的为我们指路,也随着我们走了很远很远,不仅仅是这位老奶奶,路过的村民们也为我们驻足。
在这片烈阳之下,我们深切感受到当地水族人民对于马尾绣服饰的热情,拍摄过程十分顺利,马尾绣服饰极易出片。而在来的路上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传说这山崖三十年就会产一颗石蛋,只要和心爱之人一同抚摸过这个石蛋,感情就会长长久久。”加之产蛋崖的美丽传说,更符合了马尾绣文化所代表着的水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