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8日至31日,武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暨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字中国”专项实践团队——“立足企业实际,展望数字中国未来”暑期实践团走进山西太原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团聚焦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主要围绕其实际应用、发展现状及前景等方面调研山西制造业与工业产业现状,了解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寻求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之法。
7月29日,团队首先抵达太原重工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公司讲解员对展厅内陈列的详细介绍帮助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数字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同时也展现出太重轨道为打破高铁全进口的局面,加快解决“卡脖子”核心技术的坚定信念以及克服重重困难打造全世界数字化、信息化以及自动化程度最高生产线的决心。
“太重的第一条生产线是1996年从加拿大引进的,但引进设备已经在加拿大使用了50年,这相当于我们在这一领域整整落后了50年啊!中国制造要想摆脱国外技术实现真正的“中国制造”,必须打造自己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化及自动化生产线。”太重轨道信息化部门负责人胡主任强调。实践团了解到从2006年始,太重轨道就进行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前瞻性布局,明确公司定位,持续推进第三方技术平台友好合作,开发出符合太重轨道自身发展要求的MES系统,极大地解决了产品的可追溯性、库存和生产的信息化匹配等问题。谈到数字化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困难,胡主任表示:“MES系统以及ERP系统的应用需要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相匹配,有时候盲目推进数字化建设反而会成为企业负担。”同时,实践团成员也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于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仍存在企业员工存量大、人才供需不匹配,传统制造业吸引人才困难等问题。
7月30日上午,实践团走进东山煤电集团李家楼煤业有限公司,实地参观了公司智能调度指挥中心、水泵室、中央变电所等井上作业场所,进一步帮助队员们了解数字化技术在能源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公司技术负责人张总工程师介绍到:“数字化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智慧矿山建设上,未来井下5G环网工程的建成很大程度上能够减轻矿下人员工作负担、保障井下作业安全和提高采掘效率。”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目前李家楼煤业有限公司的数字化技术应有主要集中于井下安全检测,包括瓦斯浓度及水位监测预警系统,而智能双预控系统能够对井下潜在风险点进行实时预判,将可能发生的危险与对应的措施都录入系统,防患于未然,同时也能实现对井下作业人员的跟踪定位。现阶段,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也存在专业人才缺失、“信息孤岛”效应以及数字化技术受作业现场电磁干扰、地理环境等问题的难点。对于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前景,张总工表示未来煤炭行业的挖掘开采将由人机并用向无人生产转变,矿山管理将由人工向虚拟集成转变,煤炭运输将由被动排队向智慧运输转变。
为了比较数字化技术应用在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差异,实践团于7月30日下午来到潞安集团太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实践团在参观完智能化尼龙生产车间后与公司信息化与智能工厂办公室负责人兼机动部副部长李云浩先生进行深入座谈,双方就新材料领域数字化转型现状、发展前景及工业物联网技术的运用等重点问题展开讨论。李部长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所使用的软件和系统必须结合自身企业的工艺流程和装置而开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跟实践团成员分享了其参访新安江化工集团的切身体会。目前,太化新材料的数字化建设主要围绕安全生产、经营销售、智慧物流、内部管理等四个方面展开。通过李部长的介绍,实践团也了解到目前太化新材料正在通过与第三方技术平台合作开发集成化系统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但数字化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大、员工综合素质不高、囿于惯性思维等问题是制约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难点。
回顾起“数字中国”太原行的经历,实践团队长李昱同学深有感触:“这是我第一次切身地体会到科技赋能制造以及科技为安全作业保驾护航的魅力,也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数字化环境下企业的生产流程从赋能到使能这一变革过程,看到了中国制造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的决心以及不容易。深刻地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逐步迭代的持续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数字化并非互联网式的颠覆创新,它需要稳扎稳打、从上到下,循序渐进;数字化转型千企千面,没有固定路径和套路可循;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需要大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准队伍建设。但既懂IT又懂OT的人才非常稀缺,这成为了阻碍煤炭行业转型的一大痛点,等等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
走出课堂,走进企业。用青春的汗水丈量祖国大地,用专业的知识探索数字化进程,“立足企业实际,展望数字中国未来”暑期实践团牢牢坚持将日常课程与走访实践紧密结合,力求让实践队员们充分把握数字化转型升级趋势下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拓宽数字经济新视野、新思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武大经管青年贡献!
(通讯员:李昱 叶乐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