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牵起文化结,认同浇灌团结花

作者:陈镛匡 来源:陈镛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调研的讲话精神,推动“文化润疆”工程的深入开展,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会馨星队“三下乡”实践队伍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深塔中学为实践地,开展主题为“非遗牵起文化结,认同浇灌团结花”的“民族团结我践行”云实践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年7月18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会馨星队暑期社会实践开营仪式隆重举行。会上,指导老师许灿荣强调,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加强文化的交流,拓展教学双方的眼界,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接着他指出,在教学双方交流的过程中,由于观念文化差异较大,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最后他表示,希望同学们都能玩得开心、有所收获。随着队长马英柏宣布开幕,为期五天的实践之旅正式拉开了序幕。
五天以来,馨星众老师为同学们呈现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义非凡的非遗课程,他们希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同学们能够认识到非遗形式下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铸牢同学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教板块遵循“定位新疆-了解非遗-传承非遗”的逻辑线索,开设非遗系列课堂和非遗知识竞赛,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以丰富生动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朱逸文老师的“石榴花开映天山”课程,通过新疆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引入,重点阐述新疆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一部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周晶晶老师的“非·凡,遗·产”课程,是通过介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个性与共性,培育学生传承非遗的自觉性。丁东翊老师的“璀璨非遗,薪火相传”课程,重点探讨了木卡姆与粤曲这两大艺术形式的传承危机与发展出路,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非遗、传承非遗、发展非遗。
艺体板块的老师们则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手语操课程、剪纸课程、云旅游诗朗诵课程目不暇接。孔雯雯老师的手语操课程以《国家》为教学材料,同学们在学习手语操的过程中体会家国情怀;梁斐然老师的剪纸课程既为同学们普及了非遗的定义和剪纸艺术的悠久传承,以中国结为教学材料,使同学们在亲手实践剪纸的同时体会非遗魅力、感悟中国精神;“云旅游”主题活动课程提高学生们朗诵水平,将文字艺术转化为声音力量;另一方面,活跃有趣的课堂让学生更加了解诗歌演绎的独特魅力,增强同学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及传承家乡文化的使命感。
服务板块的老师们精心设计了非常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工作坊。在本次社区文化保育工作坊活动课程中,工作坊创设共创式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厘清红色文化的精神链条,培养学生尊重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的意识,鼓励学生今后积极参与相关活动,身体力行地弘扬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
此外,一直处于幕后的调研板块和宣传板块的成员们兢兢业业,将下乡工作完成得井井有条。调研板块的成员们基于后扶贫时代援疆政策及现实情况,以暑期实践地新疆深塔中学为例,致力于探究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援疆的行动逻辑以及现实困境,并植根于民族地区特色环境提出教育支援转型路径及对策。宣传板块的成员们多线作战,一天产出一篇推送,一天产出一个视频,一天产出一篇通讯稿,着力打造多媒体宣传矩阵,从微信公众号到微博、抖音,将馨星队下乡的全过程忠实记录下来,并致力于扩大馨星队的社会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特别是民族发展史,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馨星队积极响应“文化润疆”工程,为新疆民族地区的同学们送去一堂诚意满满的“民族团结课”。课程虽然就此告一段落,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馨星队会再次出发,继续为国家、为时代作出贡献。


(图1:非遗系列课程之《璀璨非遗·薪火相传》)

(图2:学生剪纸成果展示)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8-15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赴重庆调研
  • 非遗牵起文化结,认同浇灌团结花
  • 回味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
  • 滁州学院的六名同学踏上了探寻阜阳市红色文化之旅,他们参观了四个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烈士陵园,还发放了调查问卷,收获可不小。
  • 社会实践活动 08-15
  • “黔馨守护”三下乡:以爱筑梦,为爱黔行
  • “黔馨守护”三下乡:科技启蒙进山区,趣味编程玩
  • 黔馨守护”三下乡:拳拳之心,为八一送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