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硒都,美丽恩施——关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县域实践”的调研报告

作者:邵瑜,丛林,杜范鑫,储馨禹 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之治·县域实践”恩施队
世界硒都,美丽恩施——关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县域实践”的调研报告
 
摘要:武汉大学“中国之治·县域实践”恩施队前往恩施市板桥镇穿洞村和大木村观摩党建赋能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在白杨坪镇洞下槽村观摩产业融合发展新蓝图、在沙地乡黄广田村观摩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落地成果、在市文旅局和非遗中心观摩非遗文旅融合发展盛况,并且与与各地干部和群众、乡贤能人围绕主题进行座谈交流,提炼出党建引领,文化赋能,人才强县,因地制宜等可供推广的县域治理经验。
【关键词】县域治理;乡村振兴;党建;共同缔造;产业融合;非遗发展

近几年,恩施市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彰显“土、硒、茶、凉、绿”五大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做强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
2023年7月9日至12日,武汉大学“中国之治·县域实践”恩施队前往恩施市板桥镇穿洞村和大木村观摩党建赋能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在白杨坪镇洞下槽村观摩产业融合发展新蓝图、在沙地乡黄广田村观摩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落地成果、在市文旅局和非遗中心观摩非遗文旅融合发展盛况,并且与与各地干部和群众、乡贤能人围绕主题进行座谈交流。

“中国之治·恩施实践”现象


一、特色产业
恩施市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各村镇在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下发展了各种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中较为突出的是茶叶、中药材和土豆。工业化稳步推进,政府投资新建厂房效果显著。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与农业等相结合,带动周边产业升级,也是一大亮点。
(一)党建赋能中药材
恩施市板桥镇深入发展中药材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板桥镇凭借典型的高山气候、广泛的药材资源、当地党建的引领、政府的牵线搭桥、乡贤能人的带头作用,打造了板桥党参、大黄、贝母等特色品牌,成为“中国板党之乡”。
硒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提出了独特的经营理念:现场指导培训良种繁育工作,解决灰粉病等典型植株病状,遇事积极与多方协调。当地药企合作氛围浓厚,以企业、合作社、政府、农户相结合的模式产业化运营,贯彻“请进来+走出去”模式,同时还促进药食同源,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将党参搬上餐桌,打造医养、保健食品,还建立了产业园和博物馆深入推进药旅融合。
中药材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党委搭台的作用,不仅引进恩施山巅农业有限公司,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还投资数亿元建造中药材产业园区,将种植户药材统一收购,再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改造发展路线。党委牵线创建的中药材协会也进一步打破了当地发展瓶颈,协会建立科普培训室,结合党员教育,邀请农科院专家学者与当地农户交流,还组织书记等外出学习,提供平台,做到了信息、资源共享。政府还重新启动板党节,吸引投资和销售,打造品牌优势,提高村民信心,有助于解决板党身份认证的问题。
(二)恩施玉露产业融合
恩施市位于武陵山区,气候湿润,土壤富硒,造就了恩施玉露的诞生,它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制茶工艺精细严谨,其口味沁人心脾,提高免疫力的康养效应也造福甚广,作为恩施三大名片之一享誉全国。恩施市白杨坪镇、沙地乡等都致力于发展茶叶。洞下槽村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在多次探索后,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相结合的产业链模式,通过合作社分红,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有序运行,实现农民致富,村子增收。洞下槽村不仅有蓝焙茶叶有限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茶叶种植加工,更以龙赶湖等作为旅游载体,促进茶旅融合,致力于打造茶蔬果共生、文旅娱融合的产业路线。
蓝焙茶厂工作人员指出,茶叶是一片金叶子,是当地发展生产的重要动力,定位中高端产品,正在着力打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又注重传统制茶流程,成立传承人培训班、东西部扶贫协作创业团队帮扶贫困户。
蓝焙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党建起到了联系带头作用,党委让企业对口帮扶,企业也给农户提供岗位,还创建了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由此扩大了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农户在茶园中从事种植,蓝焙茶厂进而不断打磨工艺加工精进茶产品,并采取措施扩大销售市场,其中电商平台在产业前期发展效果显著,随着直播带货兴起,蓝焙企业依托八三二平台等政策倾斜低价销售茶叶,但后来价格问题逐渐突出,销售渠道还是主要在线下。在品牌打造方面,蓝焙茶厂有发明专利并进行了工业化,非遗传承人等专业团队是恩施玉露相比利川红的一大优势,但受交通等限制,知名度横向对比碧螺春、龙井茶等茶叶仍然略逊一筹,不过目前政府始终在提供资金支持,创建斗茶大赛等项目,乡村工匠等渠道加强品牌效应,打响品牌名号。蓝焙企业从农业三产融合到六产融合实现了理念创新:一产养殖,培训农户生产知识;二产加工,升级更新生产技术;三产旅游,茶园民宿、茶旅融合;四产文化教育,生产基地同时作为非遗传承基地,加深乡土教育,学生研学等劳动教育,寓教于乐;五产生命产业,借助鄂西林海富硒的区位优势,恩施玉露的康养效应;六产历史文明传承,通过专利和研发能力保证茶叶质量,培养文化传承人。青年群体也在产业融合中扮演重要角色,发展需要理念、模式、技术、销售渠道、生产流程、管理制度等方面创新的人才。
洞下槽村茶园中的龙赶湖的变迁也是其发展乡村旅游的缩影。对于三产融合,村委会干部谈到依托生态资源构建产业融合工程。村庄建设了人工的龙赶湖,修建水上公园,布置灯戏非遗文化舞台,铺设了湖边绿道,以便布局更多产业,旨在打造高山避暑、农业旅游的产业模式。例如,农民七个月生产茶叶,剩下五个月便通过民宿、养生休闲等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洞下槽村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三)非遗推动文旅发展
恩施自然环境优美,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独特,非遗传承和景区旅游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不可忽视的产业模式。不仅有恩施玉露作为领头羊通过比赛等打响了品牌效应,带动了乡村振兴,促进了产品出口、游客慕名来访,更有女儿城提供非遗表演、产品展示和保护平台,土司城以独特土家文化构建旅游景区,政府在恩施大峡谷等景区举办、女儿会、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与宜昌交流、宣传、展示传统曲目,积极参与各地文旅活动如杭州茶叶博览会。当地文旅局也热衷于在景区推行“非遗+文创”的模式,如西兰卡普民族服饰,企业加工制造文创产品。
另一方面,非遗保护卓有成效,近年来着力打造文化生态保护区,强调非遗整体性保护,克服疫情冲击和资金困难的问题,创新性保护非遗文化,如制作推广便携式油茶汤,将非遗与教育结合,剪纸、竹编进校园进行教育培训。此外,非遗传承班子中也涌现出了大量青年群体,他们毕业后来到女儿城接受扬琴、傩戏等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培训,进而成为专业表演团体。保护非遗能起到反哺作用,企业逐渐重视非遗保护,产品融入特色文化,进而带动群众致富。
二、民生福祉
恩施市政府贯彻以民为本精神,办好民生实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恩施市确定了多项民生实事项目,涉及老旧小区改造、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道路建设、城市公共交通提升、乡镇供水补短板等方面,真正做到为人民谋福利,符合人民日益发展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湖北十二大行动中,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行动尤为关键,所以恩施市各村镇的民生工作就围绕它展开。
沙地乡黄广田村委会建立完善党组织结构,通过群众会议将村民组织起来,激发基层群众主人翁意识,深入“四清四整”成效显著,着眼于民生小事,建设美丽庭院等项目,推动党建引领,实现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黄广田村把开好群众会议放在首要位置,解决问题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即村委会首先形成整体框架,再走访农户,收集群众意见,再召开群众会议统一思想,动员农户开展具体活动,并公示项目进度。通过党员、村民代表在会议上广开言路,各表观点,村“尖刀班”整合意见,完成了共同缔造的发展目标。群众会议有利于经济增长,具体内容如技术培训、扩展电商、土豆品种改良。
美丽庭院建设的特色在于由点到面,刚开始靠情怀和经济实力,如知名乡贤朱以焕率先动员,后来采取奖补政策鼓励群众建设,通过试点推广积分制实现群众共评,使村党委管理更加细致全面,也不会完全笼络该事务。此外还有拆除红蓝屋顶、家家有盆景等小目标,进一步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该村还在朱家坪打造“共同缔造”试点,修建了红色驿站用于群众开会,文艺队表演等,还经过党委引导组建道德、红白、乡贤理事会,志愿服务队、基础设施管护协会等六个群众组织,并将全部村民涵盖进入这些组织中,做到事事有人管,娱乐有人演,志愿有人干,提升了办事效率和积极性。
青年群体在果树、土豆产业建设方面能够提出意见,并进一步开发产品,乡贤领导也愿意采取股份制分红激励青年信心,村党委也始终在积极引进大学生返乡创业,提高相关村干部配套待遇,发展路上一代代人传过接力棒,美好生活与共同缔造发展欣欣向荣。
三、乡村振兴
(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板桥镇素有“中国板党之乡”美誉,具备典型的高山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药材生长的绝佳之地,境内生长着160余种名贵中药材和40余种珍稀植物。该镇始终坚持把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作为主导产业,立足党建引领、支部组织、党员带头、协会协同、群众参与,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在板桥镇,党委组织以“店小二”的身份,主动搭台牵线创建中药材协会,解决许多问题,如大黄种植问题、政府拉竹管解决用水问题、政党委书记现场解决高压线距离等问题。为破解药材粗放型低价销售模式,板桥镇坚持党委“搭台”、群众“唱戏”,争取项目资金1100万元,村(居)共同出资140万元,引进龙头企业——恩施市山巅农业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兴建中药材产业园,由产业园集中收购中药材,并进行统一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中药材发展模式由零散粗放型向集约化精深加工转化。为解决种植、销售等问题,当地党委推动构建中药材协会,充分发挥统筹协同作用,推行“请进来+走出去”模式,通过恩施市恩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中药材专家大院”,结合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积极邀请农科院专家学者、外域药材企业代表、致富带头人等为农户进行药材种植、加工、储藏等知识培训。为了让“中国板党”再续辉煌,板桥镇投资建设了“中国板党现代产业园”,武汉东湖高新区拿出200万元资金对口帮扶建设,搭建产业协作交流平台,引导企业赴恩施市投资兴业,推进优势特色种养殖业领域企业深度合作,协助恩施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四大产业集群,以产业振兴带动组织、文化、人才、生态全面振兴。
(二)乡贤能人带动乡村振兴
调研团队在沙地乡团委书记等人的带领下,参观黄光田村党群服务中心朱家坪组,并与黄广田村党支部书记、黄广田村党支部组织委员、州信访局驻村书记座谈交流。为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州信访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寻找产业项目,主动向邱伟等能人抛出“橄榄枝”,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建设家乡。为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驻村“尖刀班”积极寻求帮扶资金,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黄广田村积极推进“四清四整”活动,以群众会议的方式,打造庭院美化、邻里卫生、公共服务规范的乡村环境。为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当地党组织联合乡贤能人,由乡贤能人带头,充分利用积分制管理、公共区域责任划分等方式,以点击破、自上而下动员;为了解群众需求,当地党组织自下而上探访交流、沟通总结,统筹完善相关工作,真正做到了党员带头、群众支持。该村“两委”班子成员、州信访局驻村工作队与片区党员、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村民人人发言、人人尽兴,变“干部讲、群众听”为“群众讲、干部听”,充分汇集民意,健全组织架构和公约章程,成功组建了“三队三会”群众组织即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志愿服务小分队、能工巧匠小分队;乡贤理事会、管护协会、老年协会。黄广田村根据群众自身意愿和本领特长,将朱家坪试点群众33户全部编队入会,引导群众的事情群众干、大家的事情一起干,实现水电路网有人管、矛盾纠纷有人调、志愿服务有人干,不断拓宽群众参与“共同缔造”的有效路径,形成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该村围绕“六个一”工作思路即开好一轮群众会、算好一本民生账、守好一亩三分地、念好一本产业经、用好一个红黑榜、办好一个示范点),以“事前举手、事中动手、事后拍手”为载体,就特色民宿改造、产业路提档升级、人居环境治理等共同缔造项目组织召开群众会12次,引导黄家垭、三花坪组村民自筹修路资金25万元,朱家坪10余户村民自发开展特色民宿改造,不断探索契合黄广田村发展的新路子,用实际行动践行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理念。
(三)非遗带动乡村振兴
恩施土家女儿城,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区七里坪,是全国土家族文化集聚地,也是武陵地区城市娱乐消费中心和旅游集散地。土家女儿城囊括300家小商品,500间风情客栈,30家特色餐饮,40家美味小吃,8000平景观草坪,10000平综合运动中心以及室内情景剧场-女儿城大剧院,同时还拥有湖北省内最大的水上乐园。恩施土家最负盛名的特色民俗相亲活动—女儿会,也将永久落户土家女儿城。2013年以来,恩施州、市两级非遗中心主动服务,为恩施土家女儿城非遗传承展演基地提供详细的民风民俗资料和精准技术指导。在此基础上,恩施土家女儿城非遗传承展演基地每年投入500万元薪资组建了一支由23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农民和37名学员组成的固定团队,进行民俗艺术的挖掘、保护、传承、展演。每年女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基地会投资500万元薪资,在全州寻找并邀请土家族民间艺人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招收爱好非遗表演的学员进行民俗艺术的挖掘、保护、传承、展演。让传承人带着年轻人,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今年一季度,土家女儿城景区共接待游客83.5万人次,同比增长60.9%,实现旅游收入6600余万元。除了女儿城之外,恩施非遗代表——恩施玉露茶产业也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通过种植加工等产业融合,恩施玉露茶有力带动了乡村振兴、农民增收。
四、有效投资
(一)恩施茶叶带动经济发展
湖北恩施蓝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恩施玉露的核心生产业,主要从事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和茶旅的融合发展。无论在茶叶的种植还是加工上,都带动了周边乡村茶农的经济收益,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湖北恩施蓝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建有加工厂房2万余平方米,发展茶叶核心科研基地761亩,与11000余农户链接种植茶叶3万余亩,年产能突破600吨。湖北恩施蓝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全力参与“万企兴万村”活动,主动作为、大胆实践,通过订单收购、收益分红、技能帮带、吸纳务工等方式,有效探索了“四个一”帮扶机制,凝心聚力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蓝焙茶业直接带动周边乡村496户1438人实现脱贫。“蓝焙玉露桃花园”是蓝焙的茶叶种植和生产基地。不仅做茶,还有民宿可以接待游客,通过企业发展,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蓝焙公司现有白杨坪洞下槽、沙地秋木与白果龙潭坝三个产区,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8000余农户一起种茶,制茶。如今,慕名来白杨坪洞下槽休闲旅游,体验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游客更多。在此基础上,当地又提出了由三产融合向六产融合过渡的发展理念,从种植、加工、带动旅游、促进教育、提高生活质量和传承历史文化方面加入推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多产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洞下槽村位于恩施市白杨坪镇西南部,距离恩施州城22公里,曾获“全国生态文化村”“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湖北省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湖北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示范村”等荣誉,并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2017年前洞下槽村只是一个穷山沟,村里青年基本上都是外出打工,村里大部分都是荒田,而在驻村工作队、州委办公室的支持下,当地依靠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充分享受乡村振兴的红利,老百姓无私奉献,四方共同努力。不断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洞下槽村重点推进当地三产融合:第一产业是农业,经多次探索,洞下槽村选择茶叶作为特色发展方向。当地茶叶种植面积一万一千亩,依托两家茶叶加工企业和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链接模式,建立农户与市场主体或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茶叶种植采摘、合作社或公司务工、合作社分红等,流转村民土地850亩,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为贫困户解决基础生活问题;第二产业是工业,依靠恩施玉露龙头企业,当地致力于打造通用品牌,拉动茶叶销售;第三产业则是茶旅融合,每年有七个月,当地主要种茶叶、采茶叶;而在其他的空闲的五个月,当地则是通过服务业解决老百姓除了茶产业之外的就业问题,保证天天有事做、月月有收入。洞下槽村场面宏大,可以布局很多产业,龙赶湖到桥头坝,步道,自行车绿道,接近八公里的规划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抓住差异化特点,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围绕高端疗养、观光休闲、旅游度假、经验输出等,突出文化鲜明特色,依托2家经营主体的带动引导,实现高中低档民宿农家乐梯次布局,打造“灯戏茶香”民宿农家乐品牌,变“半日游”“一日游”为“一周游”“半月游”、深度游、度假游、康养游,提升农产品和劳动力的附加值,促进百姓增收。依托茶叶产业,洞下槽村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形成了“茶蔬果共生、文旅娱融合”的新路子。今年1至5月,村里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创历史新高。
(三)人才回乡助力经济发展
35岁的郭涛是名退伍军人,也是共产党员,2018年选择返乡创业,在板桥穿洞村成立源达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百余农户种植党参、大黄和贝母等中药材,链接30余户脱贫户发展药材稳定致富。在合作社步入正轨时,郭涛意识到,“从事传统药材种植只能解决脱贫问题,要想致富还是要把粗放的农产品进一步精深加工。”于是,郭涛创办恩施州硒壤农业开发公司,与合作社形成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辐射全镇5个村和社区。目前,该公司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之治·恩施实践”经验启示


一、党建引领,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恩施市的党建工作正是困难重重的基层工作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引领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打造新模式、创造新发展。
主体多元,以基层党组织为纽带融合体制内外各类组织,共谋共促区域新发展。板桥镇“党建引领、支部组织、党员带头、协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新模式为其中药材产业发展汇聚多方力量、铺就发展坦途,党委引领社会力量风险共担、矛盾共解、发展共推,各主体以责任为动力、以信任为纽带、以协商为原则、以发展为目标,一道为地区产业兴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形态开放,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地方村民为主要成员组建各种村民组织,形成基层治理新形态。黄广田村以三会三队赋能共同缔造行动、增加民生福祉:乡贤理事会引导群众投身当地建设、管理维护协会监督群众做好环境保护、夕阳红老年协会带动群众关爱关心老人,志愿服务队发扬互助精神、能工巧匠队传承乡土文化、文艺轻骑兵丰富文化生活,三会三队各司其职、各有所长,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群众,生动诠释多形态基层治理。
合作互动,基层党组织通过与村民深度互动、合作治理,共同书写基层治理崭新篇章。“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互动的前提,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走访村民家庭、倾听群众意见、拉进干群距离、召开群众会议、反复修改政策,是互动的过程,“真正做了为人民服务的店小二”的高度评价是互动的结果。通过与人民群众的紧密合作、经常互动,贯彻“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实现真正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守正创新,文化赋能产业新发展
传统民族文化,是一部囊括民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社会发展的“百科全书”。它既真实地记载又艺术地反映了这个民族有史以来的历史渊源、政治沿革、民族兴衰、生活创造、生产斗争等社会面貌和民族感情,并不断影响和推动这个民族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不断丰富和促进民族文化自身的繁荣。恩施市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诸多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内涵丰富又相互融合、包容互鉴,将独特文化与产业发展结合,为恩施市经济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欢庆佳节,文化娱乐促进产业发展。板桥党参久负盛名,是中国四大名党参之首,有着独属板党的“中国板党节”,公开征集藏品、保存板党基因、打造现代产业园、建设板党博物馆,形成板党品牌,成功吸引各地企业家到访参观、了解、洽谈、合作。恩施非遗历史悠久,从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到省级13项、州级36项、市级91项,建成五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申报、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工作,建设非遗传承基地、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促进非遗进校园,在一个个文娱活动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新发展。
六产融合,文化产业引领全新形式。恩施市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历史遗存孕育了独特的茶文化,蓝焙茶厂在传承恩施玉露传统蒸青制作工艺、发扬特色茶文化的基础上,创新理念、面向未来、融合六产:一是传统茶叶种植,充分利用硒资源优势;二是现代茶叶加工,充分利用生产技术;三是独特茶旅融合,以茶雅志、以茶会友,充分结合茶文化;四是茶园教育共发展,将茶园与乡土教育、学生研学、劳动教育结合;五是现代旅游康养,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打造康养、医养新品牌;六是传承历史文明,发扬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非遗。
建设景区,文化古城汇聚传承力量。建设文化景区将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家、非遗爱好者等多方力量汇聚一堂,将民族服饰、民族居所、特色小吃、非遗表演、非遗展览、历史影视等多种元素共同呈现,将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多个行业深度融合,实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让文化走进生活、走近人民、走向不断发展。
三、人才强县,乡贤能人回乡添活力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特别是要用好“乡贤能人”,凝聚乡贤力量,发挥乡贤作用,对促进乡土文脉传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乡村、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恩施市,乡贤能人怀着浓厚的乡土情怀,一腔热血投身于家乡建设,带动邻里乡亲共同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板桥镇硒壤农业有限公司的郭涛、山巅农业有限公司的王开明、沙地乡黄广田村的朱以焕,都是乡贤能人回乡添活力的真实案例。
乡贤能人增强干群联系,共续乡村治理新篇章。一方面,在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为村内事务出谋划策中,可以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营造农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另一方面,乡贤能人一般有威望、有影响、有能力,被当地多数群众认可,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养,能够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及时传达村民意愿,能够激发村民参与本村事务的积极性。乡贤能人能推动落实村规民约和协助调解邻里纠纷,充当政府和村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乡贤能人带来资金信息,注入乡村发展新活力。乡贤是乡村振兴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乡贤能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引导乡贤回乡参与规划,借助乡贤眼界宽、思维活、资源广的优势,能够对家乡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建言献策,成为新农村打造“新引擎”、增添“新动力”的重要助推力量。
四、因地制宜,“土硒茶凉绿”五字共写
习总书记指出,“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能充分利用地区已有资源、充分发挥地区独有特色,而恩施市就做了地方独有的“土硒茶凉绿”五字文章,发展绿色经济,走特色化、差异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立足“土家”文化,发扬民族特色。恩施市是土家族聚居地,从土家吊脚楼、白虎图腾、西兰卡普到哭嫁、杀年猪、做糍粑、跳摆手舞,无处不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把独具特色的土家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旅游中,让游客在吃住游的过程中,全方位感受土家族人的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把独具特色的土家文化元素融入到景区建设中,让在游客赏玩乐的过程中,多维度感受土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积淀。
擦亮“硒都”招牌,做好康养文章。恩施作为独一无二的世界硒都,擦亮“硒”之金字招牌、宣传“硒”之弥足珍贵、普及“硒”之独特功效,做好“硒”之康养文章。通过研学、旅游讲解等让游客知道硒元素的抗癌、抗衰老、抗氧化等功效,通过吸引游客休闲度假养生,深入乡村院落看硒矿,吃有硒菜、有硒米、有硒水果,喝有硒水,看稀有风光,使“世界硒都”的招牌深入人心。
利用产“茶”优势,发展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保证茶叶供应质高量足;保留传统制作工艺,保持文化遗产永续传承;打响“恩施玉露”品牌,推动茶叶产业走向高端。以茶产业为支柱,一方面深化茶产业自身发展创新,另一方面积极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各产业相互融合。
挖掘自然资源,建设“凉”“绿”生态。恩施市森林覆盖率极高,平均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深入挖掘山、水、洞、石等资源,开辟各种旅游路线和旅游目的地,组织开展各类赛事,吸引游客前往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农村,让游客在徜徉花海林海、采摘蔬菜水果、体验传统农耕等的过程中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城市。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9-14 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三下乡|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助农电商团队实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