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诗奕、竺梦龙 图/孟法杨、余思颖
为弘扬“竹子精神”,培育新时代竹品好少年,7月17日,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竹育未来 青春桐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衢州市开化县桐村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一堂以“竹之韵:中华文化的代表元素”为主题的竹特色课程。桐村镇中心小学各年级段学生50余名学生参加此次活动。
竹子因其特有的形态结构与生长特性,被人们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寓意。实践团成员自先秦至近代,从二言到绝句,讲解各类咏竹诗句,既有赞美君子如淇水绿竹般的《诗经·淇奥》,也有强调应当与竹为友以脱俗的《与潜僧绿筠轩》,这些诗歌详尽地向孩子们展现了文字中的“竹之韵”。
画竹易,但传神难,尤其是以刻画竹子特有的傲然尤为难得。实践团成员向孩子们展示了多位画家的作品,其中重点介绍了郑板桥的怪竹图。对于还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而言,来自图画的冲击力更甚于诗歌中的文字,他们能够更深层次地沉浸到作者所构画的精神艺术世界当中。
咏竹以养气节,画竹以育风骨。咏竹画竹,究其根本是人们希望能够从自然生态中汲取到精神层面的力量,从而追求更为美好的生活。希望本次实践活动也能在孩子们的内心里埋下一颗“学做竹”的种子,做一个不因挫折而气馁,不因得意而自满,始终如一的君子。
课程之余,实践团成员还与孩子们一道跳起竹竿舞,在当地竹编手艺人谢师傅的带领下学习竹编、竹乐器等活动,共同感受“竹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