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不是你的错,别让嫉妒困扰你

作者:陆远宏 来源:原创

“我嫉妒我同学,她成绩比我好我就暗暗在心里难过。”
 
“我嫉妒我亲哥,明明一起长大他却比我成功多了。”
 
“我嫉妒别人的父母,别人的父母可以很好的满足他们孩子提出的要求”......
 
 
你有嫉妒过别人吗?
 
如果自己总是忍不住嫉妒身边的人,怎么办啊?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揭开:
 
“嫉妒”的另一面。
 
希望看完后,你能更知道如何掌控“嫉妒”,而不是让“嫉妒”控制你。
 
 
一、 “我希望你过得好,但不要比我好太多”
“如果自己总是嫉妒我的好朋友,会不会是内心太阴暗了?”
 
 
对于“嫉妒”,有这类想法的人,ta们普遍认为:
 
嫉妒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
 
嫉妒自己的好朋友,然后又觉得自己很坏、很龌龊。
 
我不想它出现,但它时不时就要跳出来折磨我。
 
它搞得我根本没办法专注,焦点都在对方身上。
 
脑子里闪现的都是别人的优点、幸福,而自己是满满的失败和不幸。
 
 
实际上,嫉妒,是一种让自己受苦的表现。
一方面,为对方过得比自己好而焦虑、沮丧;
另一方面,又有种“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的愤怒和不甘。
 
有了嫉妒心,不亚于内心住了一只妖魔鬼怪,时刻吸食着我们的心理能量,充满无力感。
 
就像著名诗人洛佩·德·维加形容的:
"没有比爱更大的荣耀,也没有比嫉妒更大的惩罚。”
 
其实不仅是好朋友,有心理学研究表明:
嫉妒心理,更容易发生在与我们关系亲近的人身上。
如伴侣、兄弟姐妹、同事、同学,甚至是亲子之间。
 
这种现象被称为”亲密嫉妒“(intimate jealousy),或”情感嫉妒“(emotional jealousy)。
正因为嫉妒的对象与自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心理负担会更加强烈。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去嫉妒与自己身份、实力、资源相差甚远的人。
 
就像一位医生,不会嫉妒一名舞者。除非他们认识,或者医生曾梦想成为舞者。
 
所以嫉妒的对象通常是:和我们相似的人。
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更容易将亲近的人作为比较对象。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有“心理平衡的需要”,并普遍认为:
我们既然拥有相似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社会阶层,就应当有相当水平的成就。
如果对方超越自己太多,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嫉妒心理”。
也就是:我希望你过得好,但不要比我好太多。
 
但是,对“嫉妒心理”要有一个正确的对待。
嫉妒与自己关系好的人,是一种很正常的事,而且很多人都有。
 
嫉妒并不是你盲目、随意产生的,它存在客观条件和特定情境。
这与你的人品、道德没有关系,也不能说明你有心理疾病。
绝大多数的人在长期遭遇生活的不顺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宣泄口。
 
你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状态,尽快从这种恶劣的心境中走出来,你不想因此感到不适与痛苦。
 
“嫉妒心”的产生,可能是你正在尝试把自己从这种“受苦”的状态中拯救出来。
 
就像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说的:
“嫉妒是一种感情状态,如悲伤一样正常。如果一个人看起来没有嫉妒之心,那他一定经历了严重的压抑。”
 
 
二、“嫉妒,不会使你变得面目全非。”
 
嫉妒被认为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情绪,或许是因为:
嫉妒一直以来被过分妖魔化了,甚至被误解为“人类七宗罪”之一。
 
但其实,我们常说的“嫉妒/妒忌”是jealousy,而七宗罪里的则是envy,也就是“嫉羡”。
 
怎么区分呢?简单来说:
 
“嫉妒”是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某样东西,但我没有得到,我感到不公平”;
 
“嫉羡”则是“我没有得到这种东西,别人也休想,我要毁掉它”。
 
如果你只是短时间内对某人产生了嫉妒,但不久后这一情绪就消失了,或是被你遗忘了,那就不必太自责。
 
适度的嫉妒无可厚非,过度的嫉妒才值得警惕。
 
如何判断和把控好这个“度”呢?
 
标准可以是:你有嫉妒的想法,那有没有因此做出嫉妒的行为。
 
比如:扯别人的后腿、暗算别人、甚至是直接伤害别人。
 
阿德勒在《走出孤独》中提到一个可怕的故事:
一个6岁女孩在她妹妹出生之后,出于嫉妒,她伤害了妹妹,后来嫉妒发展为忌恨,还转移到了其他小女孩身上。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虽然“嫉妒情绪”是很正常的,但一定要控制自己的“嫉妒行为”。
 
其实适度的嫉妒不仅不会使你变得面目全非,相反,有时候它还能激励你变得更好。
 
这就是嫉妒的另一面:“善意嫉妒”。
 
善意的嫉妒,能让人们有更大的动力和更好的表现。
 
它的积极意义,主要有3个方面:
 
第一,嫉妒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
我们在嫉妒跟自己相似的人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
 
ta能获得的,为什么我就不能获得?
 
这恰恰说明在潜意识里,你觉得自己同样配得上好的生活。
 
说明你对自己还是非常肯定的,认为自己是同样优秀的。
 
我们也应当庆幸:当我们还会嫉妒时,至少证明我们还在与那个“消极的自我”作斗争,我们还在努力地维护自尊,还在相信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嫉妒有利于我们的生存。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当得知某位同事晋升后,善意的嫉妒,可能会让你暗暗下定决心:
 
“我也不比他差呢,我也可以!”
 
进而你会更加努力学习、工作,以此提升自己,去争取这个机会。
 
它警醒着我们:是嫉妒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竞争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帮助我们决定是否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生存策略。
 
第三,嫉妒可以帮助你发掘自己的潜力。
 
通过嫉妒,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真正缺乏又想要的东西。
 
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调动正向的努力。
 
而且,存在嫉妒的关系,也不一定会破裂。
 
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发挥嫉妒善意和积极的一面。
 
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两位女主人公莉拉和莱农从小相识,都出生在贫苦家庭,她们都有着逃离小镇的共同目标。
 
她们永远在你追我赶,只要对方走在自己前头,另一个人就会加倍努力超越。
 
在重要的时刻互相支持对方,但又不甘落后。
 
这种互相启发、又视彼此为可敬对手的状态,成为了她们维持60年友谊的秘诀。
 
即便后来她们的人生轨迹越来越不同,她们依然“嫉妒”彼此的生活。
 
但哪怕其中一人可以摆脱不好的命运,那也是她们共同的胜利。
 
 
 
三、如何化解“嫉妒”带来的困扰?
 
嫉妒是人的天性。
 
只有及时调整心态,用心维护才能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
 
如果嫉妒已经长期困扰着你,这里有3点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接纳自己的“嫉妒心”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通常我们都很容易说出:“我好生气”“我好难过”,
 
但却很难说出:“我好嫉妒”。
 
这是由于我们不敢承认自己的脆弱和自卑,内心产生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承认嫉妒,就是打败自己的“嫉妒羞耻”,接纳自我。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一时的落后,接纳自己的人生轨迹就是和别人不同。
 
这样你的内心,或许会舒服很多。
 
其次,为“嫉妒”换个积极的表达
 
嫉妒确实是很难消失的。
 
保持积极的想法,或许才能与嫉妒友好共存。
 
所以,在内心出现“我好嫉妒你”的想法时,你可以换成积极的表达。
 
比如:
 
“我好欣赏你”“我想像你一样幸福”“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或许正在慢慢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最后,为自己设立一个明确的边界
 
我们可以学会观察并质疑自己的嫉妒心:
 
ta真的像我看到的那样幸福吗?
 
ta过得怎样,与自己有关吗?
 
ta真的能掌控我的喜怒哀乐吗?
 
当你能清楚区分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别人的东西(即外部你无法控制的事物),那么你就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明确的边界。
 
边界之内一切都归你管,边界之外一切与你无关。
 
你是独立的个体,除了你对自己负责,别人不会对你负责。
 
别人好≠你糟糕。
 
别人成功≠你很失败。
 
明白了这一点,你也就做到了“课题分离”,掌握了幸福的秘诀。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四、“被很在乎的人嫉妒了,怎么办?”
在生活中,被嫉妒的人又何尝不是无辜者和受害者?
 
ta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骄傲、强大,甚至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也会常常觉得自己伤害了在乎的人,从而自责和羞愧。
 
因此有研究表明,被嫉妒的人通常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如主动帮助朋友,甚至是故意出糗、刻意贬低自身成就,以此缓和关系。
 
甚至有一些人,被自己深深在乎的人伤害过,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创伤。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别人对自己的嫉妒,让伤害降低呢?
 
首先,你可以把嫉妒当成是认可和赞美。
 
别人嫉妒你,是因为你足够优秀和美好。
 
你无需愧疚不安,更不用为了对方,放弃你的优势或成就。
 
保持做自己吧,你没有义务为别人的问题负责。
 
其次,你可以和嫉妒者坦诚沟通。
 
有研究者认为,与嫉妒自己的人坦诚直接地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如果确实不想放弃和嫉妒者的这段关系,逃避、委曲求全,都不是好的办法。
 
你可以找个机会和对方好好沟通,看彼此是否存在误解,并协商一起解决。
 
最后,如果确认对方真的对你造成了伤害,你可以尝试远离。
 
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有毒朋友”、“有毒伴侣”、“有毒亲戚”......
 
因为过度的嫉妒,不止一次伤害你,ta们也不是真心在乎你们的这段关系。
 
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勇敢远离这种“有毒关系”,保护好自己。
 
 
罗翔老师说过:
 
“我们一生的成长,其实都是在不断地约束我们内心的幽暗。”
 
我们只管走好自己的路,然后拼命地向上成长,一切自然柳暗花明。
 
不用羡慕别人的生活风光无限,可能他们生活的一地鸡毛没有被你看见。
 
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压力和代价。
 
最后,我想说:
 
不用羡慕、嫉妒别人。
 
因为你的生活,也可能正被别人深深地向往着。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9-02 关注
大学生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