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本书的结尾只剩下一百三十五页了,一大早除把第七部看完,还忍不住把第八部大致浏览了一遍。目光在最后一行字“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七年”处停留许久。而托翁在最后一章对列文心理活动的描写,令笔者陷入一种不可名状的忧伤之中。
回过头来想写一至八章的读后感时,还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竟不知如何下手。也不怕美友和读者朋友们笑话,我至今不会使用电脑,所有这些文字,都是右手食指在手机屏幕上舞动的结果。
托翁在这几章里连续聚焦列文夫妇在莫斯科的日常生活,并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来刻画和丰富读者心中主人公的形象。一方面是客观描写,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其中又夹杂大量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心理描写,让读者在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的情况下,仍然能沉醉其中而难以自拔。
第一章写列文夫妇在莫斯科已经住了两个月,吉娣的预产期已过,令医生、产婆和一众亲人特别是丈夫列文感到焦虑,只有吉娣自己觉得十分平静和幸福。为什么呢?接下来便是大段关于她的心理描写。她做母亲的喜悦,她喜爱的人都在身边,个个体贴她,处处令她称心满意。唯一使她感到美中不足的是丈夫不像她以前所爱的那样,不像在乡下那样了。由此又十分自然地牵扯出两个人在乡下生活与城里生活的对比。重点是,两个人在城市生活期间没有因妒忌吵过嘴。这一点他们刚来的时候是很担心的。这方面还发生了一件对两人来说都非同小可的事,就是吉娣曾同伏伦斯基在教母家巧遇,见了一面。吉娣顺利过了这道坎,尽管还激动了几秒钟,但未失礼。她把经过告诉了列文,列文十分高兴。他说下次遇到伏伦斯基这个“世界上莫须有的对头”,一定客客气气待他。可见列文也越过了这道坎。
第二章托翁通过日常细碎生活的花费,对城市生活与乡下生活的成本进行了比较,吉娣对她是不是勤俭持家感到歉疚,而列文从开始的很不适应逐渐变得适应,但当存款用光,吉娣提到钱的时候,他刹那间感到很烦恼。试想那个负债的人,会有好心情呢!
接下来的几章,小说叙写列文的多项社交活动。他去卡塔瓦索夫家,同彼得堡学者梅特罗夫见面交谈,还参加了大学的庆祝会。随后又去李伏夫公爵家,讨论儿童教育;列文参加早晨音乐会,同彼斯卓夫就瓦格纳乐派进行争论;列文走访保尔伯爵夫人,去英国俱乐部,遇见土罗甫春、奥勃朗斯基、岳父和伏伦斯基;老公爵讲关于契青斯基公爵的笑话,奥勃朗斯基建议列文去看望安娜。
这几章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让读者目不暇接,甚至有点望洋兴叹。列文关于农业的著作,“研究农业的主要手段一一劳动者。”本来就够复杂的了,而大名鼎鼎的梅特罗夫学说就更让人莫名就里。还有关于大学问题的争论到底是什么,最终也没弄明白。至于列文连襟李伏夫关于孩子的品德教育,还是能够理解。妈妈要两个连襟教训教训奥勃朗斯基,也容易理解。
至于跟着列文去听音乐会,对《荒野里的李尔王》幻想曲、纪念巴赫的四重奏,我更像列文一样“好像聋子在看跳舞,只是看个热闹。而去保尔伯爵夫人家里做客,感觉列文就是活受罪。到俱乐部去倒是比较舒心,那种悠闲、舒适和华丽的印象,重新浮上列文的脑海。“他穿过一排几乎坐满人的桌子,打量着来宾们。这里,那里,到处都看见形形色色的人,有年老的,有年轻的,有面熟的,有知己的。没有一个脸上带着愤怒和焦虑的神色,仿佛大家都把烦恼和忧虑连同帽子一起留在门厅里,准备逍遥自在地享受一番快乐的物质生活。来到这里的有史维亚日斯基、谢尔巴茨基、聂维多夫斯基、老公爵、伏伦斯基和柯兹尼雪夫。”
列文在这里吃饭喝酒,还兴致勃勃地和朋友们讲笑话和趣闻。最有点意思的是和伏伦斯基亲切地拉家常,既谈良种牲口,又谈到吉娣与他在玛丽雅·波里索夫娜公爵夫人家里的遇见。随后列文又同岳父老公爵谈天,同遇见的熟人打招呼,还周游了各个房间,看有人打纸牌,有人下棋,有人喝酒聊天。还参观了一下“地狱”,那里有一群赌徒聚集。列文在这里玩红弹子,打纸牌感到“心旷神怡”。末了还让奥勃朗斯基挽住了手臂,邀他一同去看望安娜,他答应了。笔者计划将列文后面去看望安娜另写一篇,故到此掩卷歇息。
直到此刻,我仍在思考托翁如此不厌其烦地叙写列文的城市生活,所见所闻,他旨在告诉读者什么?他不担心小说太过冗长吗?还是有意而为,自己的学识浅薄,尤其是文学修养太差,没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