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安徽农业大学:赓续红色精神,探寻非遗匠心

发布时间:2024-08-19     阅读

7月16日至7月20日,安徽农业大学赴绩溪县荆州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开展了“红色传承·竹韵荆州”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党史文化的传承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追寻红色足迹,牢记红色初心

7月16日上午,安徽农业大学暑假实践团队到达绩溪荆州乡,随及在荆州乡会议室开展启动仪式。会上,乡党委副书记程利军向团队详细介绍了荆州乡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农特产品产业发展现状,随后结合当地革命历史为学子们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为接下来的历史探寻征途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皖南山区第一个乡级抗日民主政权——荆州乡九华农民协会旧址。全体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讲解员详细讲述张银祥革命同志“从寺庙主持到革命烈士”的红色事迹,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红色文化场所,深刻感受到英雄前辈们不畏艰苦、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

次日,社会实践团开展探访老党员活动。实践团有幸采访了绩溪荆州乡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胡元苟同志。当被问及入党初心时,胡老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胡老先生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自己的党员生活,“刚参加工作时,当时是挑着铺盖,是自己挑进来的,没有公路,条件格外艰苦,但是祖国需要那我们就听党指挥,用心执行,当教师一干就是四十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采访老党员。张旭露 供图

探寻竹编匠心,守护非遗宝藏

竹编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7月18日上午,实践团队成员前往参观竹编传统工艺作坊。绩溪县荆州乡竹编手工艺人们,多年以来不仅默默坚守着这门民间手艺,同时还把传承传统竹编文化作为他们毕生奋斗的事业。工作室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精湛竹编制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精美的工艺品,无不令人啧啧称奇。团队成员们为深入了解竹编技艺,亲自动手体验制作流程,纷纷拿起竹条,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竹编的基本技巧,从如何起头、编织到最后收尾,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了解到这门手艺背后的精妙和复杂。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了解非遗竹编。张旭露 供图

在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他们询问了竹编艺术的起源、技艺的传承过程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非遗传承人耐心解答,讲述了竹编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的过程。

深入基层调研,体悟乡村振兴

在当地,农特产品小黄瓜已有500年的种植历史,品质优秀,经济价值较高,但产量低,销量低。村民们迫切想要小黄瓜走出深山,走向市场。逍遥村积极谋求出路,与安徽绩溪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接,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规模化小黄瓜种植,为农工户提供了种植小黄瓜并销售的机会,为他们打造了一条可行的生计之道。为此,实践团来到了该家公司实地调研,深入调研,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实地考察了产业流水线和蔬菜大棚基地,公司负责人伍斌详细介绍了公司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化农业技术和多元化的市场策略应对自然因素的影响,并讲述了公司在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对果农群体的帮扶措施,整合包装乡村农副产品、特色商品,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去”,让农民“富起来”。

图为实践团在与伍斌交流。张旭露 供图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创新,据了解,安徽绩溪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曾参与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项目,连接包装材料的生产、包装产业的运营等多个环节,推动了该公司的产业升级,实现农户和企业双赢。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创新的经营模式,将地方特色充分利用。(通讯员 张旭露)

图为实践团合影。张旭露 供图

作者:张旭露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总结推荐
  • 安徽农业大学:赓续红色精神,探寻非遗匠心
  • 探寻织锦奥秘,共筑文化之梦“青助繁花”实践团相约鲁锦博物馆
  • 宣城觅新能:调研新能源产业,展现青年担当
  • 我们,永远璀璨
  • 履行致远,不负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