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3月20日讯(通讯员李志铖)为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组织的“青”古遗韵社会实践团,满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热爱与强烈责任感,在寒假期间,团队成员赴山东省和福建省,深入基层,走进社区,亲身参与了当地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参访当地的非遗文化,深入探索和理解各地的特色文化,了解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自身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希望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和热爱家乡的非遗文化。
(一)竭遏洪流传佳话,六亿神州尽舜尧禹王亭博物馆坐落于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区西北3公里处的十里望乡境内,是一座融合了考古、研讨、观光、旅游和娱乐功能的古文化公园。这里是大禹治水遗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整个公园由一个座北朝南的大院落构成,内部包括禹王大殿、东西配殿、钟鼓楼等建筑,以及具丘遗迹、禹王亭和人工湖等景点。
走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弘的大院落,南首耸立着一座牌坊式山门,上方悬挂着清朝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禹王亭”字样,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整体建筑结构新颖、紧凑,古朴典雅,展现出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游览公园,不仅可以领略大禹治水的历史风采,还能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禹王亭博物馆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让人心驰神往、沉浸其中的文化殿堂。前来参观的游客们定能在这里收获知识、体验文化,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新春伊始,小队成员李德杰和孟庆悦踏入禹王亭博物馆,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参观学习之旅。他们聆听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阅读相关文本介绍,渐渐领略到这座博物馆的深厚底蕴。
在博物馆内,他们发现禹王亭博物馆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禹王碑。这块碑刻记录着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纪念碑刻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除了禹王碑,博物馆内还陈列着许多其他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如大禹治水图、禹王像、禹王治水故事壁画等,这些展品生动地呈现了大禹治水的历史场景和文化内涵。
这些文物和遗产不仅展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也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窗口,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博大精深。小队成员在这次参观学习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他们的学习之旅增添了一抹浓厚的历史色彩。
图一 禹王亭门
图二 大禹浮雕
(二)躬身力行行扎染,亲历亲为践雕刻扎染这一古老而精致的艺术源自黄河流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仍在手艺人中传承发展。体验扎染时,扎花所用绳子的宽窄、系扎的松紧程度以及扎的时间长短等细节都对最终图案的呈现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一次的扎染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一次的绳子扎结方式都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染色过程中,传统的草木染料被广泛采用。布料经过染色后,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风干,然后解开绳子,才能呈现出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扎染作品。扎染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染色工艺,其工艺流程主要分为扎结和染色两个环节。通过使用绳子等工具对布料进行扎结,扎结的部分起到了防止染色的作用。扎染的技法多样,不同的花式变化自然,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图三 扎花过程展示
图四 扎染作品展示
扎染作为一种独特的手工艺术,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体现了手工艺人的匠心和技艺。通过体验和欣赏扎染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为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形式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木质印版雕刻是一门古老而精细的手艺,其完整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设计、雕刻和印刷等多个环节。
作为一种被称为“木板上的非遗”的传统工艺,木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常用的梨木硬度适中,适合雕刻。设计方面通常以年画等传统图案为主,用于装饰家居,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雕刻过程需要高超的技艺和耐心,即使是简单的“财神”版画雕刻,也需要耗费三天的时间来完成。
实地体验印刷的过程是木质印版雕刻的精髓之一。在印刷时,首先要将木板充分沾上油墨,然后将纸完全贴合木板,确保油墨均匀覆盖。待油墨风干后,图案便清晰美观地呈现在纸上,展现出木质印版雕刻独特的艺术魅力。
木质印版雕刻作为一门珍贵的传统工艺,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匠人们的智慧和技艺。通过体验和欣赏木质印版雕刻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体会到古老文化的深厚内涵,为这一珍贵的传统工艺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团队成员杨云昊深入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古城乡村,开展对中国古老扎染工艺和木制印版雕刻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探索。通过细心观察和亲身参与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之处和独特魅力。
图五 体验木质印版雕刻
图六 木质印版雕刻成品展示
在学习与体验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不仅增强了对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理解,也激发了对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他们意识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通过与当地手工艺人交流学习,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扎染工艺和木制印版雕刻的制作技艺和工艺流程,体会到了传统工艺背后蕴含的智慧和精湛技艺。这次深入探索之旅不仅为团队成员们带来了宝贵的学习经验,也为他们打开了探索传统文化的新视角,激励着他们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品悠久闽剧,赏悠悠闽韵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闽剧以福州方言演唱和念白,流行于福建中部、东部、北部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末的儒林戏和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时期(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林祯源通过近距离观赏闽剧,深刻体会到了其高雅潇洒的风格,清晰优美的道白和唱腔,以及演员在表演中运用手、眼、身、法、步展现出的优美身段。他欣赏着演员们通过动作、眼神和姿态等细微表现,将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通过外在的表现读懂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情绪。
通过对闽剧的深入研究和欣赏,团队成员林祯源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体验到了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这次体验不仅让他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也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窗户,激发了他对戏曲艺术的更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图七 君臣颂
图八 代忠魂
(四)游运河招幌博物馆,品中华老字号风采招幌是中国传统行业营销和商业店铺的标志,它融合了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元素,集诸般民间艺术于一身,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是一个展示和传承运河招幌文化的重要场所。该博物馆以"大战文化、运河文化、鲁南文化"为主线,从运河招幌切入,以历史为序,以行业为单元。博物馆展览面积达550平方米,分为序厅、坐贾门市招幌、行商市井招幌、传承华商精神等四个展区,同时还设有衍生品经营区和学术交流区,共计六大板块。
在博物馆的展陈中,可以看到展示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以前各式招幌500余件,涵盖了各种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招幌,以及60余种招徕市声。此外,博物馆还收藏了544册专业文献史料,实物藏品达到了90%的丰富程度,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和欣赏运河招幌文化的机会。
小队成员王靖媛在整个馆内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深入品味了鲁南地区各个时期的招幌器物、图像和文献,感受到了千里运河沿岸各个时代特色招幌的独特魅力。通过了解招幌的历史沿革过程,她体会到了广告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以及广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参观过程中,王靖媛不仅能够像走马观花一样浏览相关知识,还能够细细回味每件展品背后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和其所承载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以及生活意义。这种全面的体验让她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招幌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为她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窗口,激发了她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深层次的兴趣和研究。
图九 義興和記等牌匾
图十 不同展厅的参观学习
(五)龙马精神赏舞龙,龙行龘龘过龙年舞龙,又称舞龙灯,是一项根植于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民俗活动。其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成为了喜庆节日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从春节一直延续到二月的“龙抬头”和端午节,舞龙都是人们祈求平安和丰收的方式之一。
舞龙时,龙身随着绣球的动作,展示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犹如一条灵动的巨龙在人群中舞动。这种舞蹈形式不仅展示了舞者的技艺和灵活性,更传达着对龙的崇敬和对祥瑞吉祥的向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舞龙被视为祥瑞和吉祥的象征,象征着好运和祝福的到来。其五彩斑斓的龙身在舞动中展现出无比的气势和活力,吸引着周围人们的目光,营造出一种独特而热闹的节日氛围。舞龙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承载着古老文化传承的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民俗,展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五彩斑斓的龙身在舞动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气势和活力,舞龙的锣鼓声回荡在古老的街道上,吸引了周围村民和游客们的围观。人们沉浸在舞龙的热闹氛围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小队成员李致远在这车水马龙的春节氛围中,欣赏着舞龙师傅宛若游龙般的舞姿。他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舞龙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承载着古老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舞龙这一民俗活动,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民俗得以传承和弘扬,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舞龙的表演不仅展示了舞者的技艺和灵活性,更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祥瑞和吉祥的向往。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让人们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体验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传递着对美好未来的祈愿和期盼。
图十一 舞龙
(一)李德杰、孟庆悦实践感悟随着寒假的到来,我们团队踏上了一次寻根问祖的旅程,目的地是位于山东省禹城市的禹王亭博物馆。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探索,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在寒风凛冽的早晨,我们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出发。禹城市,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波澜壮阔,它是以大禹的功绩命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禹王亭博物馆坐落于城市中心偏向西北位置,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就像一座时光的门户,引领我们步入历史的深处。禹王亭博物馆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区,由禹王大殿、东西配殿、钟鼓楼、具丘遗址、禹王亭和禹王湖等组成,是历史上大禹治水的重要遗迹之一。大禹治水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心系百姓、公而忘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图十二 禹王亭
博物馆的参观过程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旅行。大禹治水图、禹王像、禹王治水故事壁画等文物展示了大禹治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窗口。一条河流淌千年,从汹涌到平静,千年的物是人非,爱恨离别随河水流过,英雄抑或凡人终归黄土,唯有禹的身影伴随精神驻足千年。
我们首先被一座展示大禹治水图的巨型壁画所吸引,画中大禹身着朴素,眉宇间透露出坚定与智慧,他指挥着人民共同治理洪水,展示了古人与自然斗争的伟大精神。讲解员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意义,让我们对这位伟大领袖的事迹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随后,我们参观了一系列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包括古代的水利工具、出土的古代时期的生活用品以及相关的文献记录。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诉说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这些文物的见证下,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参观的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间展示了禹王文化对后世影响的展室。墙上挂满了各个时代诗人墨客对大禹治水精神的颂扬与回响。这些作品横跨千年,展示了大禹精神如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前进,勇往直前。
图十三 书法长廊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与发扬的。禹王亭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地方,更是一个教育我们如何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场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不仅需要我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更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和推广。
这次实践活动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尊重和爱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将承担起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让它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影响着更多的人。
随着实践活动的结束,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返回了学校。这次的经历,不仅让我们的知识得到了增长,更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洗涤。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扬,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二)杨云昊实践感悟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东昌古城是近年来聊城各县市非遗常来展演的地方。寒假期间,我以实际调查的方式,亲身前往东昌古城进行调查,获得相关资料。
东昌府木版年画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昌府木版年画独特地将传统年画和门神画相融合,蕴含着审美欣赏和驱邪祈福的双重功能。刻板线条刚劲、流畅、圆润,弧中有直,柔中有刚。其题材广泛涉及现实生活、历史人物、传统戏曲和神话传说,同时也强调福、禄、寿、喜等吉祥主题。作品构图简洁,风格高雅,整体感强烈。
为体验木版年画的特色风格和艺术魅力,我前往古城内的相关展演,观察其雕刻的木板。如图“财神到”雕版反映了人民朴实的愿望,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财富与幸福的向往和祝福。财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神明,木板里其笑容满面,手拿“财神到”的形象,给人以喜庆和祥和的感觉。采访传承人相关细节得知,制作木版年画需要多个步骤,不考虑印刷的的情况下,要进行设计年画、材料加工、刻版等流程。刻版使用工具为美术刀,极其考验手艺人的耐心,前后流程大约三天可完成最简单的版画。
为方便展演,年画统一使用黑色油墨印刷,实地体验印刷的过程,将木板充分沾上油墨,再将纸完全贴合木板,待油墨风干,得到的图案清晰美观。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里独特的染色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扎染技法多样,不同花式变化自然。扎花的部分使用的绳子宽细,系得松紧,扎的时间长短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图案。在浸染时采用传统的草木染着色,经过一定时间后捞出风干,解开绳子,即可得到一块漂亮的染好的布料。
扎染技艺的学习也是一次别具韵味的体验。发现扎染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对布料色彩的把握。通过将布料绑成不同的形状,扎结的部分起到防止被染色的作用,最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纹理。每一块扎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回顾这次实践感悟,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非遗中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它们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生活方式的体现。亲身体验这些古老而精湛的工艺,感受手艺的魅力,提高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三)林祯源实践感悟走进非遗,探寻闽剧魅力。
为了深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决定加入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青”古遗韵寒假实践团队。寒假期间,作为我回到自己的家乡福州,同时在家乡参与了对福州非遗闽剧的观摩与学习。这次实践经历不仅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的家乡更加自豪。
据悉,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之一,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非遗闽剧展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二月十一号,晚上,我来到家乡的剧院,当时台后的来自福建小白花闽剧团的表演者正在为表演准备着。同时在台前还有伴奏者。那天我观看了君臣颂和一代忠魂这两部闽剧,其中,君臣颂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在君臣颂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将古代君臣之间的忠诚与情谊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君主的威严和尊严与忠臣的忠诚与敬意交相辉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观看这样的剧目,我不仅感受到了福州人民的情感表达方式,还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图十四 君臣颂
除了君臣颂,福州非遗闽剧的其他剧目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将传统剧目演绎得生动有趣,使得观众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古代的历史长河之中。他们的唱腔婉转悠扬,表情生动传神,让人为之倾倒,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方面也展现出了福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
图十五 求福
然而,福州非遗闽剧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考验,传统艺术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它在当今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的来说,参与福州非遗闽剧的观摩与学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深感自豪和骄傲,因为这一切都是我家乡独有的文化符号。我将会将所学所感带回家乡,继续努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福州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四)王靖媛实践感悟为了深入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2023年寒假,我加入了由班级同学组队的“青”古遗韵寒假社会实践团队,进行我国非遗文化的探寻之旅。
我选择了我家乡的一处非遗文化——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的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作为探索地点。
经过前期资料的搜集我才得知,原来“招幌”指的就是古代的商业广告,是中国传统的营销方式。这一发现引起了我的好奇和质疑:区区广告牌也可以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于是,带着疑问我踏进了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
博物馆分为三个展厅,坐贾门市招幌展厅为第一展厅,以京杭运河为轴线,选取了运河两岸不同行业、颇具盛名的老字号作为代表,穿插新老历史典故,运用现代声光电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坐贾门市招幌,向游客再现京杭运河沿线的商业发展和招幌文化,再现了京杭大运河千年坐贾门市商业风貌。
接着是行商市井招幌展厅,本展厅采取虚实结合,动静多变的表现手法,再现京杭大运河沿岸集市、商铺的繁华景象,以响器实物、模型图画等方式,展示餐饮、医药、日杂、收售等五行八作的音响招幌,集吆喝说唱于一体,汇南北市声成大观,古韵悠长的生活气息浓郁,宛若一幅五彩斑斓的市井商业风俗画卷。
第三展厅为传承华商精神展厅,展现了中华商业文化在海外的衍变和发展,让游客在体会异域商业风情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商业文化之神韵,思索华商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小小的招幌蕴藏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传统,我查阅资料之后才发现,那一则则店名、一幅幅对联、一个个幌子可大有其深意呢。
譬如这家“中和堂”,门口挂有对联“中正存心深积德,和平养气广生财”,这一定是诚信厚重、品质端正的店家。只看招牌看不出店铺功能?那再瞧一瞧门上悬挂的幌子,药包、膏药,还有“广东药酒”的字牌,这次知道了,原来是药店。
又譬如“聚奎园”,左侧挂有红色字牌“闻香下马”。“香”,饭香,这便是饭店了。店右侧蓝色幌子是清真罗圈幌,红色意为出售猪肉菜肴,黄色则为素食饭铺。
当我从这并不算大的博物馆走出后,我先前的满腹疑问一扫而空,只剩下满满当当的惊叹之情。所谓“这也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质疑,不过是我的无知,是我没有了解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底蕴。此时,我对于招幌充满了好奇之情,便又投入互联网的搜索海洋中。这一次,我试图探究招幌这一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散发着何种光芒。
经过深入了解之后我惊奇地发现,原来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在研究招幌对于当代商业设计、现代视觉传达等等各方面的影响,而招幌在现代社会中也不是全然销声匿迹。在霓虹闪烁、光电生辉的当代商业社会,传统招幌作为一种亟待发掘和保护的民俗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形制和符号特征出现在民俗商业文化街区甚至是城市中具有特定情境的店面招牌中。有些旨在修旧如故,恢复其历史容貌;有些则与现代化的光电技术和广告手段相结合,形成各种富有时代感的招幌形式。诚然,传统招幌形式上的借鉴是有限的,但其所蕴含的品牌意识、诚信精神和营销理念却是我们当代商业社会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此外,在当代城市改造的浪潮中,对于传统招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运用,能唤起人们对于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责任以及打造城市特色品牌的渴望,使城市的发展不会偏离历史的轨道。
(五) 李致远实践感悟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本该藏于九天之上,隐于五洋之中,腾云驾雾,寻常人不可见。但每年的正月,它却经不住节日的喜庆与人们的热情,下凡到民间与民同乐。
“咚咚,咚咚咚……”随着闷响的鼓声有节奏的敲响,不知是谁高喊一声“请龙神!”,又是一阵热闹的鞭炮声,高皇村民间艺术团缓步入场。
广场上观者云集,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长长的舞龙队伍缓缓穿行其中,五彩斑斓的龙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龙头高高昂起,龙尾摇摆飘逸,仿佛要腾空而起。队伍中的舞者们手持长竹竿,协调地舞动着龙身,时而高高举起,时而低低下垂,展现出优美的舞姿。锣鼓声此起彼伏,喜庆的音乐在空气中回荡,让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观众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舞龙队伍如同一条祥龙,为新的一年带来吉祥和喜庆,场面壮观而感人。
图十六 舞龙场景
舞龙队伍终于来到了春节庆祝活动的终点,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舞龙队伍停在了一个宽阔的广场上,龙头高高昂起,龙身在微风中轻轻摇摆。舞者们收起了手中的竹竿,龙身逐渐合拢,仿佛是一条沉睡的神龙。一位长者走上前去,手持着一枚红色的金铜钱,缓缓放入龙口,象征着给予龙祥瑞和祝福。随着锣鼓声渐渐减弱,舞龙队伍逐渐散去,人们纷纷离开广场,带着满心的喜悦和祝福,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舞龙队伍的身上,留下了一道美丽而温暖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美好的结束,一个新的开始。
舞龙结束后,我通过与高皇民间艺术团成员交谈了解到,正月舞龙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传承。先民们通过舞龙的艺术形式来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农耕时期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艺术团成员李伯伯叹息到,如今村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艺术团中大部分成员都在50岁以上,也许几年之后,传承多年的舞龙习俗便消失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
李伯伯介绍到舞龙所用的“龙具”分为龙头、龙身、龙尾和戏珠四部分。龙头硕大,隆额,凸眼,竖耳,阔口,角如珊瑚,拨翅向后,龙须长三尺。龙身长64尺,13节,半径长2尺,节下有木柄,长3尺,为舞龙者持用。各节用绳索串联,罩以棉布画制的龙皮。每个节内,装有可转动的铁丝,可插蜡烛,为夜间舞龙的光源。戏珠单独一个,是圆形半径1尺,内放蜡烛,下有木柄,一人在龙前招引。伴奏乐器主要是大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镲等。在一阵无言中,我提出想近距离接触一下“龙”,李伯伯欣然同意。
落日的余晖打在我身上,手里握着沉甸甸的龙头,历史厚重在这一刻扑面而来。我仿佛看见了先民手抬龙珠,后引神龙,珠舞飞扬,龙腾云从,观者无不喝彩——这是手中所舞的龙;又看见烈日凌空,古时务农者挥舞锄头,汗水如雨撒,抬臂,弯腰,力耕,播种,丰收……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以肉体凡躯开耕出未来——这是精神上的龙;更看到了,亘古年间的先祖们育火种,搏野兽,开农道,合部族,而后文明始成,万部万众之图腾,万世万民之精神,汇于此,汇于龙,汇于华夏!
我想,李伯伯可能多虑了。也许舞龙的习俗会因时代的剧烈变迁而暂时隐匿,但人们心中的龙,中华民族的龙,龙所象征的人文内涵与民族精神,在一时的沉淀后,定会再次腾于九霄!
实践总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青”古遗韵社会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青春实践展初心·凝心聚力建新功”的主题,通过参与禹王亭博物馆、扎染艺术、闽剧表演、运河招幌博物馆和舞龙活动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深刻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深邃内涵,并将这种认识贯穿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之中。
参观禹王亭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和智慧,大禹治水的这种心系百姓、公而忘私的精神,令人钦佩。站在禹王亭前,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大禹昼夜兼程的辛勤付出,他为了民众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这种为民除害、造福苍生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此外,禹王亭内展示的大禹治水图、禹王像、禹王治水故事壁画等文物,生动地展示了大禹治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展品,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了大禹治水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古代智慧和勤劳精神的珍贵记录,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勇攀科技高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扎染艺术和木制印版雕刻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参与其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技艺的精湛。扎染的过程充满了变幻莫测,需要手艺人的耐心和技巧,每一步都对最终的图案呈现有着重要影响。在参与扎染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价值,也更加珍惜这种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木制印版雕刻也展现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木雕版画选用的材料和图案设计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通过学习木制印版雕刻,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民族艺术的魅力,也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手工艺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传承下去。
参与闽剧表演,我们深入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性。闽剧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通过清晰优美的念白和婉转流畅的唱腔,展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精髓。在观赏表演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演员们的精湛技艺,还能体会到他们对角色内心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让人沉浸其中,更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此外,闽剧表演也是对福建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观赏,我们可以感受到福建人民的聪慧和智慧,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闽剧的魅力不仅在于声腔的多样性,更在于它通过表演艺术将福建人民的智慧和民俗传承下来,这种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观运河招幌博物馆,我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沿革。招幌作为中国传统行业营销和商业店铺的标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浏览到各个时期的招幌器物、图像和文献,深入了解到了招幌在中国商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招幌历史沿革的了解,我们深刻感悟到了广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也领悟到了招幌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意义。在博物馆中,我们不仅可以浏览相关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招幌的多样风貌,深入回味展品背后的历史人文积淀。这些知识让我们对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与舞龙活动,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舞龙作为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承载着古代对龙的崇拜和祈福之意。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这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欣赏舞龙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舞龙师傅宛若游龙的舞姿,还能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舞龙活动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民俗表演,更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参与舞龙活动,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民俗。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用青春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