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工学子三下乡:携手追梦蒸笼街,助力乡村振兴不止步

作者:罗海燕 罗敏才 来源: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赴云浮罗定市“访罗定特色农产品,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
         炎炎夏日,蝉鸣不止,却是下乡的好时节。趁着暑假的时间,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赴云浮罗定访罗定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团队的师生们到罗定市泗纶镇对蒸笼展开调研,助力乡村振兴;抵达“蒸笼之乡”泗纶镇,处处都散发着清淡的竹香,两百多年的历史沉淀,精湛独特的手工艺让蒸笼的地位越发显著,安居乐业的村民让内心变得平静。
名扬全国,享誉海外
第一站我们与广东财经大学的一支“三下乡实践队”来到了泗纶镇有名的恒兆蒸笼有限公司以及其开放的展览馆。文化展览馆中,每一个竹制作品都展现了高超的竹编技艺,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让大家爱不释手;公司的负责人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工厂的生产流程,耐心地介绍近两年的经营模式和销售模式;泗纶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盛产罗竹,韧性好、通透性好、纤维长,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加上技术高、实用性强、绿色环保等特点,一直以来都享誉海内外,因而该公司每年会将蒸笼向海外出口到100多个国家,更有甚者,全国出口百分之八十的蒸笼都来自泗纶镇,是这独特的竹编技艺和上乘的质量让蒸笼走向世界;为了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团队的师生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采访工厂的负责人、工人们,拍摄、采访记录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队员们跟工人们近距离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为他们的淳朴和善良所打动,每一次的交流充斥着轻松欢乐;最后采访了工厂的负责人——毕业于广东财经大学后赴英留学的师兄,毕业后毅然从父亲的手里接过交接棒,作为青年创业者坚定地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坚毅的心激励了在场的所有人。
 
 
不忘初心,发扬非遗竹编文化
下一站我们去往有名的“竹之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其创办者“蒸笼姑娘”沈美娟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存在。“蒸笼姑娘”从小就在蒸笼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对蒸笼有着深厚的感情,从一个公司白领返乡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与蒸笼的羁绊越来越深,对蒸笼的喜爱更甚从前,进而创办了“竹之森”这个品牌,多年来不忘初心将品牌发扬光大,将非遗文化传承给年轻一代。在负责人袁圆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公司的运作模式、体验了制竹的过程;袁圆姐姐着重给我们展示了公司的创新成果,“蒸笼姑娘”锚准互联网盛行的时代特点,开展电商直播卖货新模式,创办竹编研学基地,打破非遗文化无人继承的困局、难点,让竹编文化走进大众的生活,让小朋友们爱上竹编文化,吸引了无数的人来了解竹编文化,埋下割舍不掉的情怀,更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让年轻一代的追梦者勇敢迈向非遗文化的传承中去。
蒸笼一条街,独特的手工艺人
迫不及待地赶到泗纶镇有名的蒸笼街,鳞次栉比的建筑,宽敞的街道,到处充斥着蒸笼的元素,静谧安祥,眼前的场景足以让人有定居下来的冲动。依旧是分组与居民进行访谈,了解当前蒸笼的销售情况、居民的收入情况;蒸笼街的居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蒸笼,有从工厂拿原材料自己独立制作,再回流到工厂进行销售的,也有开办工作间聘用附近居民来制作的,工作时间灵活度高,还能获得一定的收入,大有裨益。然而,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也发现,无论是工厂还是蒸笼街,手工艺人基本上都是老一辈的人,他们从父辈、祖辈手上传承竹编技艺,对蒸笼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到了如今却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年轻一代通过教育大多已经走出家乡,等到十年二十年后老一辈的编不动了,这个非遗文化便寸步难行。蒸笼竹编文化是传承了两百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其中的文化底蕴,这样的中华文化瑰宝也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如“蒸笼姑娘”沈美娟那般守旧创新,不忘初心,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如赴英留学归来继承非遗文化的师兄那般抱有崇高的思想,对非遗文化有一颗热忱的心,坚韧不拔,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图片来源:实践队员 黄穗生 陈宇明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9-01 关注
社会实践总结推荐
  • 新时代守“山”人,传承井冈精神
  • 新时代守“山”人,传承井冈精神
  • 为深入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落实“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学史明理、接续传承,7月10日至8月20日,河海大
  • 社会实践总结 09-01
  • 广工学子三下乡:携手追梦蒸笼街,助力乡村振兴不
  • 在老人院做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