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悠悠匠心”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于2022年8月5日来到云南民族博物馆,在代代守护和与时俱进中感受生机活力,坚定文化自信。
(实践团成员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前合影留恋 邓星/摄)馆内藏品众多。登记在册的有云南各族服饰、 纺织机具、工艺品、乐器、生活器具、文体娱乐、宗教品、生产工具、文字古籍、其它文物等。
以服饰的发展过程为线索,展示从树皮衣 到以火草棉麻为原料的各民族日常服饰;集中展示了具有特定功能、不同角色和年龄的服饰文化,从色彩斑斓的服饰中折射出云南各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云南少数民族被誉为“乐器王国”,民族乐器取材广泛,形制多样。较全面的展示了云南各民族的古代乐器,传统乐器及民间器乐乐种。
(云南民族博物馆文物 张悦/摄)
云南面具材质丰富,大多就地取材,目前有木,、陶、纸、布、葫芦、稻草、笋壳、棕皮等材料,有雕刻、彩绘、纸糊、编结等工艺,包括覆面、套头、手持、顶于额上等佩戴形式。主要用在宗教祭祀、生命礼仪、辟邪镇宅、节日庆典、舞蹈戏剧等活动中。
(云南民族博物馆戏剧面具墙 谭鸿/摄)(团员陈慧凌学习面具文化 陈慧凌/摄)
云南是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制陶历史甚至可追溯到元谋人的陶器制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云南基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制陶工艺,陶器在造型、使用理念等方面因地制宜,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体现其文化价值。同时,其本身的实用性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体现其商业价值。这也体现出云南陶瓷工艺丰厚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交织。
在200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颁奖典礼现场发回喜讯,《人类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展》荣获最佳宣传推广奖,这是云南省文博界首次获得的最高殊荣。专家们一致认为,《人类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展》具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主题性和唯美的时效性,为共同珍视和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作了一个完美的展示和诠释,是世界认识云南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扇窗户。
通过在云南民族博物馆的参观与学习和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李缵绪之子马云化先生及访问学者先生的交流中,实践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了民族文化自信。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李缵绪之子马云化先生向实践团成员讲解 尹立芸/摄)(实践团成员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李缵绪之子马云化先生(一排右二)、访问学者(一排左二)合影 刘坤/摄)保护和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我们要不忘初心,寻根寻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赋予更多新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