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千年稻香探访队:心得感想丨一场远古农业与现代青年的双向奔赴

作者:沈文华 来源:沈文华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是在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当时的我好奇早期人类是如何生存,他们的衣食住行又是怎样。在我得知这一活动后,思绪把我拉回课本上的河姆渡遗址,我十分期待实地到访河姆渡遗址,亲眼目睹早期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景。因此,我满怀期待与憧憬参加此次探访浙江稻作文化的实践活动。
正式出发前,我们团队对稻作文化作了简单的了解与调查。我就水稻栽培的工具方面收集与整理有关资料。在阅读相关文献的时候,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农业用具历史之悠久,进步速度之飞快。在引入国外先进装备的同时,我国不忘钻研与创新,最终创造出了中国自身的前沿设备。稻作文化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仅需要沉下心去体味,还需要我们身临其境去感悟真切的文化内涵。我相信,在实地探访后,我会对稻作文化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8月23日—8月24日,这两天,我们探访小队前往河姆渡遗址作实地探访。
首先,我们进入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漫长的廊道仿佛历史悠久的河姆渡文化,绵长而深邃,令人不禁去探索与感悟河姆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跟随者讲解员,我们体验了河姆渡居民一天的衣食住行。河姆渡先民以稻米为主要食物,其出土的“炭化谷粒”见证了他们的“食”;河姆渡原始村落因地制宜选用干栏式建筑,其“带榫卯木构件”见证了他们的“住”;先民们纺线织布,穿衣缝针,其“蚕纹盖帽形器”见证了他们的“衣”;人们泛舟河湖,“陶舟形器”“木浆”见证了他们的“行”……接着,我们来到了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我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犹如烈烈日光,热烈且绚烂。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这一次,换作我们向它们走去。走过木构水井,赏过干栏式木构建筑,渡过遗址内的池塘,情景再现河姆渡先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历史的车轮向我们滚来,仿若站在山巅与日月星辰对话,潜游海底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私语,方知宇宙浩瀚,自然可畏,生命可敬。从沧海桑田到日出而作,从湖畔人家到心灵之声,一件件馆藏、一寸寸土地清晰而生动地展现了河姆渡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提及:“世事如苍狗,生命终凋零,但在无常中去追求永恒与绚烂的生命伸张,却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历史终将被岁月的风尘掩盖,但其生命的绚烂,背后蕴含的文化,是世世代代保留下来的非凡记忆。
在馆内,我观察到诸多河姆渡文化发掘和研究电子设备,内容包含考古发掘、相关文献、河姆渡猜想等等,真切让我感受到贯穿古今的魅力。此次探访河姆渡遗址必然是一场现代与远古的双向奔赴。
现代与远古会擦出怎样绚烂的火花?当今社会,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前人的经验,深入探索未知领域,坚持不懈,开拓创新,挑战并超越自己能力的极限。我认为,这应当是当代青年的最佳状态。作为当代青年,尤其是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肩负起振兴三农的责任与担当,绽放属于我们时代的光芒!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8-29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华师学子三下乡:于苏区实现理想,在盛夏绽放青春
  • 广东工业大学赴兴宁市径南镇实践队|探寻径南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