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蚌埠市探索弘扬“五河民歌”暑假实践活动

作者:滁州学院暑期实践团 来源:滁州学院暑期实践团
       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2022年7月,滁州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我校“赴蚌埠市探索弘扬‘五河民歌’小分队”(以下简称小分队)在蚌埠市五河县开展了相关暑期实践活动。
  
  五河民歌是流传于安徽省五河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特定的地理环境让五河民歌既有南方的柔美,又兼具了北方的豪放。分为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和小调三大类,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有特色。
  
  其表现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淮河流域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歌宝库和中国音乐史的研究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11月,五河民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实践活动前期,小分队怀揣着极大的兴趣,共同确定了本次暑期实践活动的主题——“进一步深入了解‘五河民歌’的相关知识,弘扬和宣传其文化”,在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进行了一系列走访和调研。
  
  实践调研活动中,小分队走访了五河民歌发源旧址,并与周围居民进行了相应的交流,听闻小分队此次一行的目的,当地人民表现出了万分热情,并积极配合。于谈话中,小分队感受到了他们对民歌文化的热爱:
  
  “五河民间小调,听着是一种精神享受”“五河小调子脍炙人口”“老一辈都会唱,我们小溪镇之宝”“是一种精神气”……
  
  据小分队采访,老一辈人民群众对五河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更加强烈,称五河民歌给了他们那一代人精神上的鼓舞和享受,并明确向小分队表示这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传承下去。
  
  为获得更专业的了解,在当地居民的建议下,小分队前往五河县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与讲解下,小分队参观了博物馆收藏的记录资料,也使得这一文化更加鲜明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同时,小分队也进一步了解到五河民歌的传承需要创新途径,要让它“活”下去,就要紧跟新时代的脉搏,口口相传已不再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了。闲聊中,小分队听闻了老艺术家们为民歌能继续传承下去而作出的努力:他们正试着改编新的民歌并试着将它们融入到广场舞之中。
  
  据负责人介绍,除了积极配合各大电视台录制节目专访,政府也大力宣扬让五河民歌“走出去”,积极鼓励人民群众利用诸如“快手”“抖音”等当下流量平台,让远离家乡的游子听见家乡的声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五河民间小调!
  
  实践中后期,在对“五河民歌”文化的多方面了解的基础上,小分队成员就已有的知识与查阅的资料,制作了调研问卷,其内容主要是针对于了解当地居民“五河民歌”的了解、传承与弘扬程度,问卷制作完成后我们分成了三组分别负责发放问卷并进行相关访谈、回收问卷并整理文件内容、就文件内容分析撰写调研报告。此次调研活动我们在收获丰富经验知识的同时,也发现了“五河民歌”文化的一写问题,主要是对其弘扬的力度不够,青幼年对于民歌文化了解甚微。为此小分队成员在共识商议下提出了一些关于弘扬五河民歌文化的一些介意,并于当地负责人进行相关交流。
  
  由于疫情原因我们除刚开始的线下走访活动外,其余的只能在线上进行调研和查阅相关五河民歌的资料、影音进行线上的宣传和调研。
  
  活动结束后,小分队成员将整理的资料汇总进行实践报告总结,并集体合影留念,至此本次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活动于7月2日圆满落幕。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8-28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寻千年莒国风,圆一城春秋梦
  •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维周之翰"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赵静于7月25日来到山东省日照市莒国古城参观学习了解莒地文化风貌,进行实地调研
  • 社会实践活动 08-28
  • 西农学子三下乡:学习革命历史,缅怀先烈精神
  • 西农学子三下乡:党建引领谋发展,青春助力促振兴
  • 西农学子三下乡:开展产业调研,助力乡村振兴
  • 西农学子三下乡:关爱孤寡老人,温情传递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