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举措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为响应国务院号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建“千年稻香”探访队,赶赴浙江开展社会实践。8月20日至8月21日,“千年稻香”到达浙江省台州市并在当地开展调研活动。
浙江省位于长江三角州,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常年气温适中、四季分明,且光照丰富、雨水较多,9000年前便有种植水稻的相关记载,拥有丰富的稻作文化基础。回溯过往,展望今朝,团队于8月20日走访台州市椒江区三甲水稻基地。经对种植基地水稻生长情况的观察,了解到水稻种植面积较大且生长状况良好,大多已进入抽穗开花期,初步判断其栽种时间应为6月中旬至7月初左右,推测当地的种植制度应为“一年两熟制”。
8月21日,为进一步走进当地农民的稻作生活,探访学习当地水稻种植的相关知识,团队前往台州市路桥区新联盟村,深入田园,对当地农户进行走访调查并作相关图文记录。
据走访调查,浙江台州当地水稻种植种植制度确属“一年两熟”,即每年水稻种植分早稻、晚稻两季,清明(农历3月中旬)前后播种早稻,经关田、插秧、施肥后于农历6月中旬收割,在早稻收割后同时间播种晚稻,约于农历10月底收割晚稻;栽培稻品种经小暑白,中白,早粳(某种具短芒水稻种)、矮脚晚稻(俗名,学名未知)等多代选育后,现今多以种植“杂交稻”为主,亩产最高可超千斤,已完全足以供给百姓日常生活需要,但由于水稻种植利润低、回报少的问题,现今当地的农户各家水稻种植面积正在逐步缩小,农户实际所食用的大米大多从外购买而非自家生产;在农业生产细节方面,在早年天气预报未普及之时,农民便依靠代代相传的民间俗语,通过对彩虹、云朵形状以及节气前后的异常天气情况实现对天气变化的预测。在走访过程中,农户们热情万分,在向团队成员分享水稻种植知识的同时,还热情地展示了他们农作的工具并详细地分享了各类农具使用的方法和作用。
古人常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走访过程中团队了解到,绝大多数农户对水稻都有着十分深刻的情感,尤其是在老一辈农户们看来,水稻生产是庄重而不可懈怠的,水稻、大米便是他们的生命,甚至在他们曾身受的世代教育中,这种近似于神圣的粮食只有勤劳者才能享用,因此他们十分反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虽然在国家的支持和当地人民的长期努力,台州各地早已步入小康,各地粮食供给充足有余,但他们仍旧十分担心现今社会频发的粮食浪费问题,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及时认识到问题所在,勿忘粮食当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