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环节。为了为乡村生态、农业发展借鉴经验,促进乡村振兴,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乡食乡知,科携振兴”实践队于7月26日前往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前石灰窑村进行走访调研,对前石灰窑村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解。实践队在当地资深农户王瑞敏女士的带领下来到前石灰窑村的田园综合体,探访当地肥料存储模式,深入了解有机花菜、李子等作物的种植情况,认识到“水肥一体化+堆肥循环”的环流利用新模式对农业增收、建设生态农村的促进作用。
充分调查奠基础设置问卷识优势由于前石灰窑村地形复杂,农户分布较为分散,实践队为实现全面、细致的调查,更好了解乡村振兴建设情况,实践队员编写调查问卷,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并行发放,并于一周后收集。在等待调查问卷填写完成的时间中,实践队员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观察当地大棚数量分布、作物种类、堆肥设施等实际情况,认识到当地采取堆肥方式,在农业增收、生态保护上有显著优势。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采访前石灰窑村农户,了解当地作物种植情况。
经过一周的问卷调查,实践队共回收问卷175份,去除无效问卷26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49份。实践队员通过汇总问卷数据,总结出当地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较为了解,“农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业与社会保障”是当地村民最关注的乡村振兴改革内容。
考察立式栽种法了解绿色堆肥箱考察当天,实践队在王瑞敏女士的带领下,来到前石灰窑村的田园综合体,探访肥料存储模式。实践队员看到一排排标准化大棚排列在田间,十分整齐。在与农户的交流中了解到,采用统一的大棚种植,可以有效保障作物的种植环境,严格控制灌溉水量、光照等,为作物创造最佳生长环境,实现“质量+产量”的双重提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我们的蔬菜大棚采用‘立式’栽种模式,这个大棚起初种植的农产品是有机菜花,后又在上方进行草莓的无土栽培,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土地,另一方面又节约了空间。菜花成熟收取后,又能栽种生菜,实现作物的轮次种植,土地在不同时节都能被有效利用。”前石灰窑村农户王女士向实践队介绍。
在种植基地一侧,一处小型绿色堆肥箱映入实践队员眼帘。实践队员了解到,堆肥箱外壳采用竹子做围挡,用麻绳进行固定,外围用三角形稳定结构进行二次加固,真正做到绿色、天然和零污染。绿色堆肥箱内存储着落叶、废弃菜叶、杂草等可降解物质和果皮、茶叶等厨余废物。
图为实践队员从肥料分布、整体配置等多个方面,探究绿色堆肥箱的功能。
“大棚里的肥料是有机肥,来自附近养殖场中干湿分离的沼液,采用‘水肥一体化+堆肥循环’肥料环流模式,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将沼液送到大棚中去,一方面养殖场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沼液有了去处;另一方面大棚作物获得了天然肥料,农产品品质得到有效提升。”王女士热情地向实践队员介绍。
大棚采用“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灌溉方式,除了满足作物对灌溉水量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水利用率,农户节约了水使用成本。据了解,作为当地特色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不仅具备滴灌技术的全部功能,而且还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同时进行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
助力振兴促发展擘画乡村新蓝图在返程的路上,前石灰窑村李幸香女士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乡村未来发展规划。一方面要继续学习农业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继续大力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效利用养殖场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向绿色农业、生态保护目标继续前进。
图为实践队员对实践所得进行及时总结、归纳。
实践队员在此次田园综合体的探访实践中,了解到当地绿色堆肥箱的用途和优点,同时也在与农户的交流中,认识到“水肥一体化+堆肥循环”的环流利用新模式对农业增收、建设生态农村的促进作用。实践队员纷纷表示要发挥自身专业所学,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