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汉字之美,筑牢文化之基 ——文学院青烨队开展“溯本求源”汉字起源课堂

作者:吴伟慧 来源:吴伟慧
“汉字之美,美在真情,美在精髓,美在风骨。”汉字是传承千年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体悟汉字之美,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8月6日上午9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青烨队在派潭镇大埔村文化活动中心“幸福小屋”面向村内2-6年级地学生开设汉字起源课程。本课程共两课时,由青烨队文教组“饭饭姐姐”——范锦宜担任主讲员,带领同学们走进方寸之间百般变化的艺术,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图1主讲员介绍汉字的基本知识)
 
课程伊始,主讲员通过简单的上课礼仪引出“坐”字,从而介绍其古义及变换过程,提升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探究汉字起源的兴趣。“饭饭姐姐”详细介绍了汉字的基本概念,并向同学们讲述了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图2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仓颉造字,天雨粟 鬼夜哭”,文字的发明和流传,不是一人之力和一时之功所能完成的,承载着更多祖先的智慧,历经反复筛选,最终走向规范化,被人们所接受。仓颉作为汉字的发明者,是诸多的为汉字发明做出贡献的“智者”的代表和象征。通过“仓颉造字”神话故事的讲述,和图文并茂的导学案,同学们对中国的汉字起源与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图3 课程导学案)
横、竖、撇、捺,勾勒出一部中华文明史。篆书圆润舒展,隶书一波三折,草书潇洒飘逸,行书流畅洒脱,楷书工稳端正……同学们走进奇妙的书法世界,深入体会民族文化、思想和情感,与古代书法家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交谈。

(图4 师生课堂互动环节)
第二课时开始,教师运用板书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原始人,用符号临摹出能看到的大自然景象,比如山川、河流等。在小老师的鼓励下,两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临摹,加深了对于上节课所学的关于汉字起源的“象形”部分的印象,提高对于汉字的认知度与敏感度。

(图5 学生上讲台临摹汉字)
 
汉字凝聚了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同时也极具趣味性和极高的审美价值。与传统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不同,主讲员从细节角度入手,通过积分奖励、游戏及问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汉字背后的意义形象直观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以简单轻松的方式领悟汉字的真正含义。

(图6 主讲员讲解汉字的造字方法)
比如说“国”,古人一开始表示“国家”的时候直接用了“或”,“或”字有三部分组成:“口”代表人口,“一”代表人民居住的土地,而“戈”表示兵器。人民、军队以及土地,这就构成了国家最开始的意义。“饭饭姐姐”继续解释道,由于土地的不断扩增,“或”字又加了一个土字旁,就是“域”,即现在俗称的区域。疆域的扩大需要整合,将之框起来,最后就形成了“国”字。“饭饭姐姐”在课程末尾动情地说道:“为什么‘国’字简化后,里面变成了一个‘玉’字”呢?其实这就预示着我们要爱惜要珍视国家的每一寸土地,就像珍宝玉器一样地去爱惜和守护。”

(图7 主讲员解答学生的问题)
汉字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着无数生活精华与文化光辉。深入领悟汉字之美,方能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撰稿人:吴伟慧
审稿人:黄文俊 李浩文 董光柱
来稿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青烨服务队
日期:2022年8月6日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8-23 关注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 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 近年来,位于江西省鹰潭市的春涛镇洋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顺从市场需求积极调整运营路线,从最开始的种植蔬菜到后面改为主要种植水果
  • 社会实践报告 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