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为筑,传巧于众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赤言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成员开展“小小讲解员·探访古建筑”课程感想

作者:戴可琪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赤言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悠远,与古为新。我一直深信,中华文化从不缺乏热爱者和追求者。因为从极古老时,它就以独特的智慧孕育灵魂的胚芽和向阳的花,支撑了一片肥沃大地。而今,沐浴长足的时光,宽厚慈祥的纹脉只会使得这份智慧更令人向而往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是我这次参与三下乡活动的愿望,更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

       在正式出发前往实践地前,课程的设计是我心里一直放不下的重担,万一我选择的内容是孩子们不感兴趣的,我该怎么办呢?带着就要见到孩子们的期待和对自己课程的担忧,7月16日,我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赤言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的伙伴们一同出发,来到了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

       在备课的时候,我了解到河源被称为“客家古邑”,拥有圆形客家围屋、四角楼建筑、骑楼等丰富的客家古建筑资源,是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份沉甸甸的文化气息在一张张简单的图片中印刻,却在初见时扑面而来,捉住了我的脉搏。赤心燃梦聚盛夏,言融五育润万花。这朵盛开的五育之花,以客家古建筑作为“智”之点睛,再合适不过了。

      查资料、写教案、做课件、试课……我和赤言队的同伴们一起打磨课件到深夜,期盼着能带给星星中学的孩子们一场最完美的课堂体验。
      清晨伴雾至烈日洋洋,落地河源后接着开营仪式,直至站上讲台的前两分钟,我心里还像火灼一样紧张,但听见孩子们站起来齐声声喊“老师好”的时候,忽而又觉得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潮澎湃了。

        我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课程的主题和背景。以邻国派来使臣希望学习河源独具特色的客家古建筑文化为切入点,举行一场推荐会,以传播民族智慧为引,提出让同学们扮演推荐官和邻国使者等角色,同时加入评分和奖励机制,期以激发同学们认真学习客家古建筑文化的兴趣和专注力。

       令我惊讶的是,同学们比我想象中的更加了解客家古建筑,并且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热情。从全世界首座以客家土楼建筑为特色的圆型客家围屋式佛寺——福源寺;到中国最大的客家四角楼建筑群古村落;到以民国建筑文化为核心,融合河源本土客家文化特色的太平古街……从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到碉楼、枪眼和晴望孔;到款式多样,风格多变的女儿墙……几乎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到对这些建筑设计原因的猜测和推理当中。而在推荐会时,孩子们更是毫不吝啬自己的掌声,为台上侃侃而谈的推荐官们点赞。
图为学生“推荐官”上台推荐
 
        在课堂的最后,我问孩子们:“今天各个邻国都派出使者来,愿意付出他们最大的精力和努力来学习咱们河源的客家古建筑文化,但是,最应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是?”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大声喊出了心中的答案:“我们!”
       我常常认为:事有亲历方能有其感。此时,我才真正懂得: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何感觉。中国古代建筑融合了建筑、文化、哲学和美学等多种元素,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浪漫表达和情感倾注,也表现出他们对美的坚持和追求。无论是融情于景,还是因势生利,先人的智慧竟穿越了千年的风雨时光,让那个时代的灵魂以这种方式留存下来,成为我们的月露精华。而经历此课,我相信我和孩子们都会更加懂得:存“物”留“脉”,民族的智慧,我们是最有责任和能力去学习和传承的人。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31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南京工程学院青春无悔队:共建美丽家园,塘南新村
  • 探访红色基地,传承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