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金石之美,承文化之珠”
---商学院学子赴江苏南通,苏州开展“在水一方,文蕴篆藏”中国篆刻艺术传承实践
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河海大学商学院“在水一方,文韵篆藏”文化传承实践团于6月14日正式组建,选择以篆刻文化为切入口,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学与传承。本次实践采取了文献阅读、博物馆考察、大师采访、篆刻实践等手段,又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交流探讨,在实践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
图一 团队成员参观虞山印派博物馆文献阅读与博物馆考察相结合为本次实践的顺利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水一方,文蕴篆藏”实践团成员首先阅读了浙江籍书坛泰斗沙孟海所著《印史学》,对印史有了初步了解,并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于8月10日前往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虞山城墙景区的虞山派篆刻艺术馆进行考察。团队成员通过虞山派篆刻艺术馆图文资料详细了解了虞山印派从元代到明清到近现代历代名家,并对篆刻工具和流程有了初步了解。与此同时,团队成员通过馆藏精品印石与印像感受大师风范,体悟金石之美,使虞山印派的活力与魅力长留心间。博物馆以《青山》《清明》为范例讲述了印稿设计的奥秘,为团队日后对篆印风格的整体性学习提供了启发。参观完毕后,实践团成员马可深有感触,于8月12日在腾讯会议上与其他成员分享心得体会,探讨虞山印派的整体风格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向当代大师“取经”也是此次实践的重要特色。“在水一方,文韵篆藏“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于8月13日前往拜访西冷印社成员李夏荣大师,深入学习篆刻艺术知识。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篆刻文化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经历过宋元(实用印章时代)和明清(篆刻艺术时代)两个辉煌时代。篆刻艺术到明清以后才在收藏印、斋馆印、词句印等的推动下真正开始形成并发展成熟,由“百工之作”发展为“士大夫之作”,其中的中国特色也愈加凸显。小小印章,表现着身份地位,暗示着所思所感,蕴含着文化、习俗。李大师向实践团队成员讲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为传承、发扬中国篆刻文化所做的努力,这感染了团队成员,也引起了他们的思考。采访完毕后,团队成员在腾讯会议上热火朝天地讨论让日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篆刻文化重现生机的举措后达成了共识,认为可以从扩大爱好者群体和创新内容与形式两大方面着手振兴中国篆刻文化。
图二 团队成员拜访李夏荣大师
图三 团队成员篆刻实践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篆刻实践是检验实践团队学习成果、提高团队成员动手能力的极佳方式。8月13日到8月14日,河海大学”在水一方,文蕴篆藏“实践团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篆刻实践。实践团成员在李大师的指导下,对甲骨文和汉篆的字形结构、刀法要领和章法特色取得了初步认识,并学习了基本刀法中的冲刀法、切刀法以及辅助刀法中的理刀法、涩刀法。在李大师的耐心指导和真诚鼓励下,实践团队成员亲自体验了起刀、运刀、收刀的全过程,体悟了篆刻时握刀角度、使刀力度、心力集中程度等的配合之道,在心手结合下顺利完成了印文分别为“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河海大学十六字校训)的四枚印章的刻制,并获得了李夏荣大师的肯定。团队成员感叹道,篆刻艺术是美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体,是匠人精神、人文关怀、生活美学、天人合一观念等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
图五 团队成员尝试篆刻 图六 团队成员分享心得
河海大学“在水一方,文蕴篆藏”实践团在本次文化传承实践对文字及篆刻发展史、篆刻基本流程及刀法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妙趣横生的篆刻实践中进一步领略了篆刻文化的不朽魅力。实践团成员接受了篆刻文化与篆刻艺术的洗礼,增进了对它们的认同,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展现了水之子的风采,体现了“十四五”规划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同时也积累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承、发扬中国篆刻文化的宝贵经验。
时间:2023年8月19日文字作者:马可,施君泽图片作者:黄泓博,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