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研究:东汉赵壹与《刺世疾邪赋》
作者:邓雅文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东汉后期,政局动荡,桓帝皆为昏聩无能,宦官专权,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道德沦丧,疯狂兼并土地,迫使大量农民破产逃亡,百姓不堪其苦……
公元122年,在汉阳西县(今甘肃省礼县)的一个贫苦家庭,诞下了一个名为赵壹的男婴。长大后,他“体貌魁梧、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有君子之相。让人怀疑:这般不凡的样貌或许早早昭示着他不平凡的一生。
在那样乱的世道,人的生命其实就是蝼蚁般轻贱。无数文人都在重新思考人生命运和社会前途,以各种文体为载体,用作品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赵壹,也不例外,他时时刻刻都在用文章来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虽成长于社会底层,赵壹却才干卓异,为人正直,厌恶结交权贵、趋炎附势。这种想要“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注定要遭到地方豪强的“毒打”。对此,他不但不屈服,反而写了一篇《解摈》,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申述正邪不相容之理,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心态。可因势单力薄,难以抵抗“群殴”,赵壹深受豪强势力的迫害,几次抵罪,脑袋差点要与脖子分家。延熹九年(公元166 年)党锢之狱大兴,凡曾抨击宦官、妄议朝政及与李膺等人有来往者,均遭牵连,蒙冤下狱多达二百余人。那些素来看不惯赵壹的奸佞小人乘机下手,想要置其于死地而后快。万分危急之时,幸亏人缘不错,得友人帮助,赵壹才免得一死。这在《后汉书•文苑列传下》中都有明确记载——“赵壹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后屡抵罪,几至死,友人救,得免。”寥寥数字,足以力证其耿介高傲、狂放不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才子形象。
赵壹出狱后,在生活和为人上依旧坚持着耿直刚强、才高行洁的态度作风。但或许深感世道黑暗、并非他一人能颠覆,或许感激于友人的拼死相救、他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即便内心有万般悲愤和苦涩,他不会再像之前一样直白,而是选择了用委婉的“寓言方式”创作了《穷鸟赋》。写成之后一经传播,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其针砭时弊的效果丝毫不亚于正面抨击。
赵壹因这一系列事件,阴差阳错,声名鹊起,无意间为他靠近政治中心和近一步体察民生疾苦、勘破时代乱象埋下一个契机:
他的官职开始在坎坷中不断上升。延熹十年(公元 167 年),汉桓帝崩,汉灵帝建位。不久,赵壹受聘为汉阳郡上计吏。建宁元年(168年),赵壹赴洛阳上计簿(即报告郡内全年人口、钱粮、贼盗、狱治等)。光和元年(178年)‚深得司徒袁滂和河南尹羊涉等人器重,他的官途逐渐平顺……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本应是各有特色之美,做官之余也可赏玩一二。可当赵壹微服私访时,只看到的是满目疮痍。贫苦百姓衣不蔽体、食不饱腹,还要从少的可怜的家当里抽出一大部分来交付各种苛捐杂税。
“为何不多种些地呢?增加些收成也是好的。”“哎哟,这位老爷您是不知道,能守住我这块小破地就很好了。你瞧村口那老王家,家里本来有祖上留下的良田十亩。结果让我们这里的县官大人看上了,随便丢了几个钱,就把地占了。一家子没地方说理去,只能眼睁睁地失去唯一的经济来源……”“县官?就能强取豪夺、占人耕地?”“县太爷的堂叔叔据说是京城的大官,惹不起、惹不起啊,人家一怒,我们这样的可是要掉脑袋的啊。”
“真可惜啊,李大人正直清廉,为了防灾一事尽心竭力,处处为百姓着想,怎么就碍了那群阉党的眼了。”“满门抄斩,无一幸免。……每逢清明,我们替大人多上柱香吧。”“你不怕被杀头?他可是罪犯。”“那,那还是算了吧。”
“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矢选用失龄上,则牧守非其人矣 贡举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幕幕皆为亲眼所见,句句皆为亲耳所听。内廷乌烟瘴气,宦官外戚专权,豪强大肆进行土地兼并,百姓被压迫到麻木。这一切让赵壹内心更加地沉痛、愤懑。他也是从豪强的屠刀地下拾回性命的,他也是从贫苦阶层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他也是眼睁睁看着一个又一个为国计民生担忧的好官走向断头台的——他恨啊!却不敢再大声发声,他也有一家老小;他恨啊!却位卑言轻,没有人听从他;他恨啊!却手无缚鸡之力,无法以暴制暴。他在抑郁中沉沦,一壶一壶酒灌,一夜一夜倚窗不眠。
也许这就是平庸之人与伟大之人的不同吧。如果是前者,在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下,最终选择的无非是郁郁而终;可是后者不会,无论遭受多少打击,都不会放弃,一定要为自己高洁的理想做些什么!
痛定思痛,赵壹以笔墨为武器,将自己困在屋内,数日未出。等到书房再次打开,走出来的是即将青史留名的《刺世疾邪赋》和“重获新生”的赵壹。
以锋利的语言来讽刺这是非颠倒的世道,“嫉妒”那些嘴脸丑陋的小人受到重用。这是多么直白的话语啊!一标题就一语道尽。赵壹作此赋时曾言“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但实际上,他无所畏惧,大胆指陈,表现出铮铮风骨和凛凛气势,似乎又找回了青年时那个耿直清正的自己,用自己的文字抒发着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赋文伊始,就站在历史高度,高屋建领地概括评述道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五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德政不能救世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 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愈复增其茶毒。秦汉无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赵壹认为,从春秋始,祸乱衰败已经开始,战国纷争,又加重了人民苦难 降至秦汉,更是茶毒日炽,民生每况愈下。这异常大胆的议论,不但批判了以往历代封建社会,而且也批判了汉代的现实政治,无异于与皇权叫板。
在下面的行文中,他会历数社会上种种腐朽丑恶的人情世态:“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佼馅日炽,刚克消亡。甜痔结驰,正色徒行。龋抠名势,抚拍豪强。堰赛反俗,立致咎殃。捷摄逐物,日富月昌”。他并不只是停留在对社会政治黑暗腐败现象的揭露上,更重要的是
以过人的才识和深邃的理性思索探本溯源,揭示社会问题产生和滋蔓的根源:“女渴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九重即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都反映着“原斯虞之枚兴,实执政之不贤”;擅权专政者任人唯亲,排除异己,“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瘫痕”,忠直志士“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寸妍”都是宦官外戚堵塞仕途,任用非人的体现,最终会导致社会黑暗腐败、江河日下、朝政震荡、人心不平……
《刺世嫉邪赋》不但对东汉后期黑暗腐败的社会政治进行了大胆的揭露,辛辣的抨击,给封建政权的神圣权威以致命的一击,因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同时,基于对历史发展的理性思索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作者又对东汉王朝的统治前途和必然命运作出了判断,因而又具有明敏卓异的预见性。
自此,赵壹对那个社会表示了彻底的绝望,他往后余生只想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为这个他所深爱的、破碎不堪的社会留下点什么——
赵壹希望自己能给这个世道留下多点治世之才。在洛阳时,他听说度辽将军皇甫规因直言极谏而受到宦官的嫉恨,被迁为弘农太守,顿生相惜之情。返道时专程前往拜访。孰料守门者见其衣着朴素疑似百姓竟不肯及时通报,赵壹受了这窝囊气,拂袖离去。直至天色已晚,皇甫规才知道知赵壹来访,当即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交于主簿快马去追。赵壹见信后,并未返回只修书一封让其带回。在回信中,赵壹除表达了对皇甫规的仰慕之心外,还痛骂了他怠于接纳士人的行为,用词虽严厉却饱含劝诫,字字句句尽显对忠良贤俊极高的期望。
赵壹希望自己能给这个世道留下多点正直的文人风骨。灵帝光和元年,全部郡的上计吏到京城汇报工作,由袁滂任司徒,主管此事。当袁滂坐在堂上,几百个计吏数都拜服伏在庭院里,只有赵壹深深地作了一个揖,便站在旁边。袁滂一看,很是惊异,于是让人过去责问:“一个下郡的计吏,为何对三公只行作揖礼?”赵壹不卑不亢,慢条斯理的回答说:“当年郦食其见到汉王,也只是深深作了一个揖。我对三公行作揖礼,岂不是很正常?”袁滂听了,内心一震,心说我怎么敢和汉高祖刘邦相比啊。赶紧下堂来,问了他的姓名,引他坐上座,向他询问所管的事情。赵壹对答如流。袁滂十分高兴,对其他任说:“这位是汉阳的赵元叔,朝臣中没有超过他的。”大家也赞同,都被他的学问人品和不亢不卑的气节所折服。、
……
赵壹的后半生始终坚持着他的嫉恶如仇、高洁傲岸、忧国忧民。可惜的是,官场黑恶势力从未停止对他的迫害,他一怒之下回归田园,谢绝朝廷的任何征召,直至兴平二年(197)年,卒于家中。
只余下《刺世疾邪赋》和其他代表作品,后世代代流传。
后记:
《刺世疾邪赋》的出现,表明了汉末抒情小赋已经迅速发展起来,并以强劲的艺术活力,令人信服地取代了僵化的大赋,而跃居于赋坛主体地位。而赵壹的存在更是时代之幸、后人之楷模。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璀璨的明星!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9-17 关注:
大学生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