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伊始,需求俱来,还带着一点儿警戒,这都是深藏于潜意识中的。所有的小动物,生下来别的不懂,先认识奶头儿,不用谁教,就懂得怎样用小嘴儿和舌头去裹奶吃,没奶了,那些小狗娃、小猪崽、小羊羔都懂得用小脑袋瓜儿一下一下地去撞乳房。婴儿更有意思,一出娘胎就紧紧地攥着小拳头,生怕别人欺负他,还大嗓门儿的哭,先声夺人,吓唬吓唬你们,别惹我呀,我可不是好惹的!然后就满世界的找奶头儿。
人之初——生命的需求与警觉。
我小时候听过一段相声,形容一个人家儿的穷困,就说他从小是吃邮局浆糊长大的。很久很久以前,邮局为贴邮票准备的浆糊是用面粉熬成的,大约在60年代后期才改用化学浆糊。相声的意思是说家里穷的断顿儿了,母亲又没奶,婴儿呱呱待脯,饿的得直哭,父亲只好到邮局去偷浆糊来喂孩子。虽然相声是夸张的,但却很形象的表现了这一生命最基础的需求本质。
从我爷爷开始往前数,八辈儿以上都是贫苦农民,在家乡我听过这么一句话:“穷人三件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当时不解,老辈人就给我破译这个道理:老婆丑没人惦着,自己将就着用,落个扔在家里放心;土地贫瘠没人眼红,只要收成能勉强够一口吃,种着庄稼放心;长满虱子的破棉袄谁稀罕,只有人嫌没有人抢,走夜道放心。尽管很有阿q的味道,尽管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还是没长进没出息没理想没抱负没有革命豪情整个儿的一安分守己的良民。就是在这样穷困的状况下,仍然体现出生命潜意识里的那种警觉、警惕、警戒,我不知道这和民族性有没有关系。
在天津还听过这么一句话:“吃饱了食困,饿了发呆。”就是说人要是吃饱了吃撑了就犯困,只想睡觉懒得做事;要是饿着肚子呐就心慌神散,更是没法儿去做事了。不用做事就能吃饱穿暖,而吃饱喝足又不用去做事——这是千百年的民族幸福观,同时也是拼死拼活、任劳任怨、辛苦一辈子的盼头儿。
为了能够吃饱饭,陈胜吴广起义,活命的需求是造反的动力;当顿顿都能吃饱饭且有酒有肉的时候,一个必定要杀死另一个,权势的需求是野心的动力。
今天,“需求”二字的含义就大为复杂了。因为科技与文明的进步,需求的深度与涵盖的广度已从物质到精神,从场景到境界,从肉体到灵魂,从地球到宇宙。而生命需求的意识却冲淡了、衰退了,它不能再成为一种动力或野心。但生命的警觉却加重了,哪怕在亘古至今永被歌颂的爱中,当今的男女之间也是多了利弊的衡量却少了纯真的欢愉。
当今,您说说,您的生命到底需求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