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对于农药的使用丢弃和二次污染的调查报告

作者:王智胜 来源:采访,问卷调查

植物医学学院开展各地安全用药,包装处理及二次污染调查

       农药包装废弃物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存的重要污染源,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重视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我国也有许多地方根据本地实际,采取措施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管理。2023年1月,我们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调查团就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现状和回收处理措施在湖南省岳阳市,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开展调查。
       经调查发现,不同的施药群体,农药包装废物袋的丢弃情况差别迥异。有些农民将农药包装会扔进垃圾桶,但有些农民就会随手丢弃,在农田上日积月累,最后造成农药包装的二次污染。
       我们调查了一个种田大户,他们为核对施药数量以便支付施药费用,都要求施药的雇工们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如数带回或集中到施药现场某处,核对后将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留下,其余的就地集中自行焚烧,对无法焚烧的铝箔袋则以填埋处理。当问及焚烧或填埋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时,都表示未考虑这方面问题。
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存在很多的问题,被随意丢弃的农药包装物及其中残存的农药,容易形成面源污染,因难于降解而影响土质,破碎的农药玻璃瓶易伤人畜,民间小贩回收的农药瓶(袋)如果不经处理直接重新造粒并制成其他类塑料制品甚至是食品包装瓶(袋),就会危害人们的健康。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势在必行,但工作开展难度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宣传不到位,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由于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认识危害性认识程度不高,许多乡镇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大力度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治,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对废弃农药瓶(袋)如何处置的宣传很少,多数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低下,只图眼前方便,乱扔农药瓶(袋)的现象普遍存在。
  2. 缺乏管理机制,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一是我国对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农药管理条例》对废弃农药包装的管理规定十分笼统,对回收、处理没有具体要求,难以操作。二是各方资金投入少,农村缺少回收管理人员、回收桶和转运车等,农民对于使用后的农药瓶(袋)“用不上、留不得、卖不掉”,只好一扔了之。
  3. 收集难度大  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面对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废弃物品种和数量繁多,随季节和病虫草情变化波动较大(重度发生年份单季作物需施药5遍左右,轻度发生则只需施药2遍左右),为避免发生“二次污染”,需要及时回收,在无专人管理、收集和投入极少的情况下,收集难度很大。
  4. 回收后难以处理。  由于农药的特殊性,大部分农药包装回收再利用受技术限制而只能一次性使用,而焚烧或填埋处理需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达标处理需要耗费不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个人、专业组织或企业难以自觉做到达标处置,随意自行焚烧或填埋的不少。
于是我们团队询问相关人员后认为解决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需要正确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已成为危害群众健康和农田生态安全的隐患,如不加以妥善解决,建设“美好中国”的愿望便会被“一票否决”。结合本次调研和我国实际,我们认为解决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问题,必须由政府主导,完善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明确农业、环保、财政、媒体等部门职责,农民、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有关社会团体、农药经销商和生产企业按各自角色岗位内配合支持,立足长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比如领导加大引导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等等。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2-05 关注
社会实践总结推荐
  • 以驾行丰盈青春
  • 本人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在校内我加入e起反诈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参加核酸检测等志愿活动;在校外我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号召,参与
  • 社会实践总结 02-04
  • 关于寒假个人分散社会实践活动心得感悟
  • 传红色基因,担时代重任
  • 传红色基因,担时代重任
  • 1921年成立以来党已经走了101年的艰辛而辉煌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在改革建设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有党才有今天的幸福
  • 社会实践总结 02-01
  • 深入自媒体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 本次调研聚焦“三农”热点话题,定位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环节,助力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选择安徽省内典型案例为调研对象,
  • 社会实践总结 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