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馆,半部城市史。"为深化团员青年文化自信,3月16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3人力,23国贸和24人力团支部走进廊坊博物馆,开展"行走的团课"主题实践活动,在历史长河中探寻红色印记,在文物对话中汲取奋进力量。
【文化寻根·触摸城市脉搏】
步入"廊坊的足迹"历史展厅,同学们在讲解员引导下,沿着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时间轴线,观摩200余件珍贵文物。战国青铜器上的斑驳纹路,明清商贸图卷中的繁华市井,特别是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红色文物,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可触。同们在《廊坊义和团大捷》场景复原前驻足良久:"这些带着硝烟痕迹的物件,让我们读懂了'爱国'二字的重量。"
【沉浸团课·赓续精神血脉】
在博物馆红色教育专区,团支部特别设置"移动微团课"。团支书赵爱明结合展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早期版本,带领大家重温入团誓词。当泛黄的《冀中导报》上"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被徐徐讲述,同学们自发开展"如果回到1937年"主题讨论,在时空对话中坚定理想信念。
这场穿越时空的青春对话,让书本上的铅字化作心头的热血。当我们凝视着青铜爵杯里荡漾的千年月光,触摸着抗战大刀上未冷的温度,便更深切懂得:新时代团员青年既要做好文化传承的"摆渡人",更要成为红色基因的"扩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