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示伏,泉城湖中央荷花正好,湖水微漾,荷柳清香,7月11日,山东大学文学院“寻迹赓薪”调研团来到山大路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地下藏报馆,采访退役军人、藏报家赵鹏老师,于是墨香扑鼻。作为一名退役的军队文字新闻工作者,赵鹏老师的一生都同报纸与文学有着不解情缘,这份热爱因为久久不辍的坚守与历久弥新的沉淀,最终酿就了丰醇的成果。一字一情,娓娓道来,调研团的成员也乘着油墨纸香,走入其盈润而精彩的人生。
情系军旅,铅字丹心
军警之练淬意志,文学之梦正启航。回顾警徽肩章在笔挺制服上熠熠生辉的军警岁月,他的第一反应仍是入伍的驱动力——对家国的深情和对军警的向往,1987年国家出台的城市征兵政策给了年轻人更多大有可为的空间。赵鹏老师访谈时还清晰地回忆起分入武警部队后被调动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在部队中,赵鹏老师仍没有抛下的爱好与特长,他坚守在文书和新闻报道的工作岗位上,文学梦的青苗也正抽条、开花。
以笔铸魂、书写军旅荣光,对内管理人员档案、对外报道宣传部队资讯,这样的文书工作从来不让他感到繁琐和无聊,赵鹏老师说道:“每次递交稿子以后,我们部队跑早操的时候就能听到当地的广播电台播送我的稿件——‘据武警中队报道组赵鹏老师报道’——我听到以后就特别高兴,感觉很有价值感和成就感。”赵鹏老师的稿件大多围绕着部队中的好人好事做宣传报道,通过文字传递正向价值,而这份价值也在经过传播后焕发出更大的温暖与力量,回馈给赵鹏老师更大的写作动力,我们看到他的眼中再起波澜。
于是,细涓汇聚成了长流。久而久之,写作从赵鹏老师的“爱好”变为“主业”,最终又化作了他穷一生而终的“热爱”。退伍回乡以后,赵鹏老师不辍写作,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每年的发稿量就有四五十篇,至今累计发表作品近千篇。“除了吃饭、睡觉、工作、藏报,我的业余时间大多数都是在写作中度过的。”
报海拾珍,墨染岁痕
赵鹏老师更加为人所知的身份应该是藏报大家,藏报四十年,赵鹏老师至今的藏报量已达三十余万份。
追溯起赵鹏老师对阅读与报纸情愫的起源,绕不开赵鹏老师的书香家风与文化传承。赵鹏老师的祖父与父亲都是文化工作者,他父亲年轻时曾在当地文化馆担任馆长。与父亲一起在县文化馆生活的日子,让文化渗透进赵鹏老师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文化的墨香从笔端淌向报刊,收藏报纸的爱好和习惯也刻入了骨子,从小学五年级赵鹏老师就养成了每日阅读报纸、阅后留存的习惯。后来到了部队中,负责新闻报道工作的赵鹏老师同样管理着部队中的所有报刊资料——于是,赵鹏老师在部队呆了多少年,便存了多少年的报纸。“后来我转业告别部队之前,特地向部队领导申请把这些报纸都带走。所以离开部队时,除了三大箱的报纸,几乎都没带别的什么东西。”
对于报纸的热爱,让每日阅读报纸、整理报纸、留藏报纸的一道道工序都成为了赵鹏老师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仪式。“一天一顿饭不吃可以,但是当天的报纸必须全部要翻阅一遍。”宁可食无肉,不可阅无报。对于赵鹏老师来说,报纸就是一个小型的百科全书,包罗了科技知识、生活常识、文娱资讯,以及百姓希望关注的国内外新闻等诸种社会万象。赵鹏老师还兴趣盎然地分享了他每日读报的习惯与流程:“拿到一份报纸以后统览一遍,看看哪一部分是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阅读口味的,单独把这些内容抽出来,整理在一起,再仔细地逐字阅读。特别重要的一些资料也会复印或拍照,永久地留存下来。像《齐鲁晚报》的文学版面我一般都会单独地把它抽出来,晚上休息前在拿出来全部看一遍。阅读报纸对我在文学方面提升写作水平也有很大帮助。”热爱与热爱相互哺育,绘成了赵鹏老师人生的底色,为他的人生染上了不弥散的墨香。
文泽善润,大爱无疆
小爱滋润心田,大爱情暖人间。回乡后,赵鹏老师自费开设了济南市首家公益性民间藏报馆,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免费的报纸资料查阅服务,希望进一步促进社会大众对纸媒阅读的兴趣与重视,更大程度上发挥报纸的历史与文化滋养作用,促进公益与文化的传播。他说,各大报社的编辑和记者、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都会来藏报馆里查阅资料,比如济南时报曾给彩石山庄做过一版铜纸板广告,报商往往抽出来做废品扔掉,他却依靠独特的收藏眼光保存了全套,后来济南时报的记者在他这里找到多年前的铜纸板,激动十分,他却分文不收地赠送给了济南时报,由此,济南时报也将赵鹏老师评为“终身荣誉读者”,这实际上记录着赵鹏老师为整个报纸发展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旧纸新魂,藏报记史。赵鹏老师收藏的报纸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藏报馆中收藏的30余万份报纸,每一页都承载着时光的印记,墨香盈室,纸页间织出的万段锦绣,刻印历史与时代发展的痕迹。“一些报社看到我留存又有创刊起的每一期报纸,还愿意免费捐出全部的原版资料,每年都给我免费赠阅他的报纸。”赵老师的故事和他的藏报馆,已经成为了济南市乃至更广区域的一种文化标志。始于热爱,又以热爱的力量反哺社会,赵鹏老师用贯彻一生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个文化传播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谈及数字化全媒体模式对纸媒的冲击,赵鹏老师不无深虑。“中国上下5000年的精神财富,就是靠着文字的记录传承下来的;支撑起中华民族文明,也正是文字的力量。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一代还是要坚持纸质阅读,沉下心来保持阅读的习惯。”赵鹏老师不仅将自身视作一位文化传播着,更愿主动担负起传播纸媒阅读的社会责任承担者。赵鹏老师老师一生底色既是热爱,也是责任;是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也是对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坚守执着。此爱无疆,必将延及润泽更加广袤的地方,给予更多人以振奋,织起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谱系,生生不息。
赵鹏老师带领调研团成员翻阅了居民阅读馆里收藏的几份旧报纸,泛黄的边角、平整的纸页、战时的消息、改革发展的号召等等,每一处都是历史车轮的辙痕和用心珍藏的爱意。赵鹏老师的手抚过一字字“历城报”“人民日报”“齐鲁晚报”,几十年的岁月仿佛就在他指间悄然流逝,旧报纸展开、翻页、折叠的脆响,一声声都是赵鹏老师的心声,一声声叩击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