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心火不熄,织筑不凡 ——记采访退伍功勋老兵邵杰

发布时间:2024-09-18     阅读
金锣腾空,炎风十里,披着金灿灿的阳光,山东大学文学院“寻迹赓薪”社会实践调研团来到山大路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有幸采访到了退伍军士、转业干部,现任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基建职工的邵杰。个人成长、家国情怀、敬业负责、基建精神,在他生生不熄的心火里点亮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心火共燃家国情
 
为了接受这次采访,邵杰特意抽出了一个周末的时间,从青岛赶赴济南。讲起自己的工作经历,邵杰自言颇为“曲折”。最初进入部队时,邵杰被安排到了河南,后来因为符合各方面“门面”的标准,几经辗转,才作为警卫员被抽选到济南军区。环境的改变与济南军区领导的认可,让邵杰的心中燃起了斗志,无论是为了个人发展还是贡献国家——“自己一定不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一步一步往上走。”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1994年底,25岁的邵杰被调进了济南军区后勤部第三干休所,担任锅炉兵与营房代理助理员。职位虽小,但所做的工作却与干休所上下的每一名老干部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全所的供水、供暖和供电,以及干部家里基础设施的维修管理工作,都是由邵杰负责。这样琐碎、繁复甚至不引人注目的工作没有让邵杰丧失热情和耐心,他回忆着那些年刺骨的寒风和拮据的经费,似乎又找到了当时把工作做好、做优的决心。他不仅保质保量完成基础工作保证全体干部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主动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把几十位老干部的住所、房号、姓名,以及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成员、生活习惯全都一一熟记在心。
在日常的服务工作中,邵杰更是时刻要求自己做到“三勤”:嘴勤、眼勤、腿勤。办事细心、待人热忱,一次次主动搀扶、一声声亲切问候、一次次上门慰问,邵杰就像冬日里的暖阳,和煦地温暖着全所的老干部,他们一起联名写信向上级反映、称赞邵杰的事迹,邵杰也因此连续三年获得了部队颁授的三等功以及一年的二等功。在部队的工作与生活经历,让邵杰树立了“用一块钱做三块钱的事,用最大的热情做好每一件最小的事”的人生准则。邵杰将热血与热忱灌注到与服务对象、人民相关的每一件琐碎小事之中,在平凡的土壤之中绽放出高洁不凡的花朵。
行迩自远,笃行不怠,年轻的邵杰已经功勋满身,部队单位择优推荐了邵杰外出学习驾驶技术。对于学成归来的邵杰来说,为领导开车自是清闲又稳定,但他扪心自问,却并不想将人生锁定在这一工作中。抱着“更上一层楼”的信念,邵杰决定继续在部队里考学,边工作边学习,度过艰苦的岁月,终于成功考上了士官。在北京上三年军校后,他再次回到济南时,被上级器重任命为教员,他的人生就这样一步步向上攀登。
 
基建精神筑不凡
 
退伍后,邵杰转业成为山东大学的基建人员,几乎算是兴隆山校区和青岛校区元老级别的员工。“基建工作非常辛苦,也相当考验人。03年左右,我一开始被分配到山东大学济南的兴隆山校区;后来兴隆山校区建完了以后,学校又把我分配去建青岛校区,一去就是十多年。”邵杰以在兴隆山校区的建设经历为例,向我们讲述个中酸甜苦辛交杂的滋味。新校区在建设伊始阶段是一整片的荒地,没有水、电,条件非常艰苦。由于建设任务的繁重,邵杰和同事们工作起来就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常常在工地加班加点,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尽管施工地点离家不远,但由于交通的极其不便利,他们一周也只能回家一次。三十多岁的邵杰正值壮年,家中还有正在上学的孩子和工作的妻子,对家庭的照顾多有不足,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却使他继续前进。讲到这里时,邵杰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光。
除了这些客观条件上的艰苦,在工程建设期间,建设地周边的村民也常因用地冲突的问题而对施工团队的工作进行百般刁难。面临种种困难,邵杰和工程团队始终保持着坚毅的耐心,灵活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与当地村民协商、妥协,最终才得以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当邵杰从兴隆山校区调到青岛校区时,他对兴隆山校区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离开时,他既留恋又高兴。留恋的是自己亲手建设的校园,那里从一片荒地变成了温暖的学府,心中澎湃着激动与不舍;高兴的是他又即将前往青岛,开启新的校园建设工作,继续奉献自己的价值。
邵杰亲手推动了两座宏伟校区的建成,看着山东大学走向“一校八地”的崭新时代,自己也调到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基建处,继续负责管理统筹学校基建与日常维修检查的工作。现在的邵杰通过日常的辛勤工作继续为山东大学的师生服务,甘之如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矢志不渝地追求着自己“奉献他人、服务人民”的理想抱负。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刻,调研团的成员请邵杰分享几句送给当代青年人的箴言。邵杰沉思了半晌,说道:“我觉得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三观和宏大的胸怀。凡做事,先做人。不要把名利看的太重,注重锤炼自身的人格品质与工作能力,要最大程度地为社会贡献自身价值,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愿未来的青年后辈也能够赓续这份火热的热情,不断挑战自己的上限、发掘自身的潜能,在工作岗位上燃烧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山东大学文学院“寻迹赓薪”调研团    来源:山东大学文学院“寻迹赓薪”调研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