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深耕乡村文化,实现乡村全域品牌化

发布时间:2024-08-29     阅读
        2024年7月13日,桂林理工大学 “振兴乡村·宣传助农在路上”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灌阳县三树村、东阳村开展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怀揣着为助力农村发展的理想和使命,踏上前往乡村的旅程,深入实际,探寻乡土文化,打造乡村品牌形象,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美学支持。
        团队成员探索着乡村历史文化,了解着民风民俗,感受着乡土人情。根据乡间地域特色,让团队成员们发挥美学力量,进一步将艺术赋能乡村发展,为村庄与工厂量身打造标志,赋予包装艺术之美与地域特色。让美学走入村庄,铸就乡村之美学印记,留下永恒的艺术足迹。
追寻灌阳·新圩战役历史,感悟革命先烈精神
        团队成员参观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新圩镇和睦村的新圩狙击战史实陈列馆。领队老师为了成员们更好的认识到这场战役对于理解中国红军的历史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由陈列馆的讲解员向成员们讲述交流。首先向成员们介绍了新圩战役的历史以及桂北地区对于历史的铭记与传承,接着陈列馆讲解员向成员们介绍了新圩狙击战的经过、结果及历史影响,通过讲解员对于新圩狙击战经过和历史影响的讲述,成员们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并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内涵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性。走访考察厂与村,红色足迹映初心
        成员们为了让艺术的影响、艺术的应用、艺术的渗透等方面更全面的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三树村五谷粮食加工有限公司以及村民家进行走访调研。成员们首先了解到了稻米加工厂科学质量管理体系、先进的生产线及生产工艺、安全的加工方式,同时,还遇到了包装销售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团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决定为三树村稻米加工厂进行设计logo,传播品牌信息,打开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打开品牌知名度,以“美学经济”引领乡村振兴,摆脱了贫困、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此次,团队走访过程中,村民反应了稻米加工厂logo形象缺乏地域特色、缺乏曝光度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希望logo设计能使用村庄文化的元素,也想让logo能够美观、简约、易懂。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仅是传递文化的一种形式,更是实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宗旨的重要途径。团队在下乡活动中深入了解国家对乡村振兴发展重视,也在行动中注入了青春活力,让艺术赋能绘画乡村振兴新篇章,与村民携手共进,让艺术之花在乡村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助力乡村振兴蓝图,绽放艺术之花
        桂林理工大学响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学院书记领导下,成员们走进灌阳县三树村、大源村以及东阳村。在三树村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工艺作品的捐赠,通过“清廉立身,正气传世,共筑廉明未来”为主题,让廉洁与艺术结合赋能乡村振兴,以多样化手法多角度参与乡村建设,让清正廉洁走进乡村,留下两袖清风之印。
       在大源村,团队成员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艺术公共文化平台的作用。艺术学院紧紧依靠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自身优势,以服装为载体设计了运动服一批并赠与大源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的体育文化素养,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艺术实体根植于人民生活之中。
      乡村振兴促进团为了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发挥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成员们为东阳村的黄关面条加工厂设计包装logo。随着举办黄关面条包装logo的揭幕仪式以及黄关面条的包装logo使用,艺术影响了村民的美学认知、艺术应用于乡村企业形象、艺术魅力弥漫乡土角落,使得传承千年的传统工艺与艺术的碰撞,迸发出鲜艳的色彩。成员们打造logo帮助工厂在市场上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增加企业的整体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在乡村振兴新篇章中贡献出青春力量。
作者:黄乐瑶 宋晴    来源: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艺术下乡焕新颜,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梦
  • 艺术下乡焕新颜,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梦
  • 为进一步将艺术赋能乡村发展,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振兴乡村·宣传助农在路上”乡村振兴促进团于7月15日深入灌阳县三树村和东阳村腹
  • 社会实践活动 08-29
  • 深耕乡村文化,实现乡村全域品牌化
  • 深耕乡村文化,实现乡村全域品牌化
  • 2024年7月13日,桂林理工大学 “振兴乡村·宣传助农在路上”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灌阳县三树村、东阳村开展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怀揣着为助
  • 社会实践活动 08-29
  • 中国文旅建筑与四川文化建筑的当代融合
  • 经济特区建筑行业的特色以及未来的展望
  • 徽派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当今土建行业的结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