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连乡音·稻鱼传情:浙特学子普语搭桥,共绘农遗传承新画卷 导语: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4年7月19至24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龙现新声 普语同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开展五天的志愿服务活动。
普手为桥,文脉相承“龙现新声 普语同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首站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在这里,实践队成员们感受了中国水稻的前世今生和鱼稻相依的传统农耕智慧。
馆内讲解员满怀热忱,表达了他们学习普通话,提升讲解水平,以更好地为世界各地的游客讲好农遗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愿望。实践队现场为他们精心讲授普通话知识,纠正发音与表达中的问题,同时推介了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APP与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希望能全方位促进讲解员们的普通话能力提升。此外,团队中手语翻译专业的学生向讲解员们介绍了国家通用手语,并教授了实用的日常手语词汇,为他们搭建起与特殊人群沟通的桥梁,进一步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国家通用手语。金宇星 供图
歌声悠扬,普语传情“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夕阳西下,龙现村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洋溢着欢声笑语。实践队与归乡华侨携手,用普通话唱响了一曲曲红歌,歌声中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在周围热情氛围的感染下,一位八十多岁的奶奶也用普通话唱起了她记忆中的那首老歌,尽管她的普通话中夹杂着浓厚的方音,但每一个字都是如此真挚,得到了在场观众的热情回应。这一幕幕温馨场景,让老人们感受到了久违的热闹与欢乐。随后,实践队进行了访谈调研,了解到许多老人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会说普通话,能跨越与后辈之间的语言鸿沟,让爱与沟通不再有障碍。
图为实践队在龙现村老年人活动中心开展歌唱红歌活动。金宇星 供图
侨连四海,情系乡音暑假期间,龙现村迎来了众多归国的华侨家庭。实践队将普通话学习与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邀请华侨小朋友们参与制作非遗漆扇,并用普通话介绍自己的作品。此外,通过绕口令、手语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志愿者们有效纠正了孩子们的普通话发音和语法问题,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位西班牙华侨感慨道:“普通话是我们与家乡、与祖国紧密相连的桥梁。我们的孩子不仅要会说普通话,更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铭记自己的根在中国。”这次回国他们将带孩子办理中国身份证,加入中国国籍。
图为实践队邀请华侨小朋友制作非遗漆扇。金宇星 供图
在这片侨乡的热土上,普通话作为交流的媒介,不仅促进了当地村民与归国华侨之间的沟通理解,更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扬帆出海,连接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龙现村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文化光芒,为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通讯员:王佳月 范淑慧 孙安琪 杨柳静 胡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