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医三下乡:“笃行有为,笃静悟初”薪火实践团专访“徐乙东膏药”江苏省盐城市非遗传承人徐江先生
作者:薪火实践团 来源:薪火实践团
徐江,八师公第十三代传人,从医四十六年,有扎实的学术背景,熟悉各种膏药的用途及熬制过程,创办的盐城新兴场膏药(徐氏膏药),被评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
在2009年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后,“徐乙东膏药”的后人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在遵循古法的同时不断的创新进步。
徐氏后人在“徐乙东膏药”的熬制方法上,严格按照祖训古法熬制,精选中药材,用足时日,针对不同病症熬制不同功效的膏药,对每一块熬制出来的膏药保质保量。“徐乙东膏药”的传承人积极的自发组织起来到乡镇进行义诊,为基层的百姓解除病痛。“徐乙东膏药”的传承人将继续在治疗骨伤的道路不断前行,发掘传统医学的瑰宝,造福大众。
2022年7月25日上午9点30分,笃静悟初 火箭队队长王品舒带领队员们不畏骄阳酷暑前往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凌桥小区,怀着学习并弘扬中药文化的初心采访徐式膏药传承人徐江先生,队员们就深刻了解徐式膏方及整个行业的传承之路,探寻徐式膏药历经时间打磨的变迁史,剖析守艺人徐老与膏方背后的故事,增长传统技艺知识,了解徐式膏药在整个膏药行业的地位与影响力及体悟传统工匠人的传承精神等方面,开启了一段妙趣横生的膏药探秘之旅。
徐式自洪武年间从苏州迁到盐城,从医到第八代时祖上从军,在军队中学习膏药制作,到如今已经绵延至第十三代,从初心点燃到薪火相传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队员还从采访中得知,徐江先生从十六岁年少时便坚定理想学习膏方济世救人,救助无数骨伤患者到如今临床行医已有四十余年。他也提到,配方是膏药制作的核心。因此,必须有更多愿意传承中医文化、热爱中医瑰宝、有济世仁德之心的青年人跟随老一辈传承人系统性学习膏药的配方、制作过程及治疗方法,这样徐式膏药才能继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2)徐氏膏药的诠释
徐氏膏药是传统黑膏药的一种,主要利用麝香、朱砂、冰片、金黄散、丁香等十几种名贵药材制成膏药,根据患处的实际情况,制成特定大小贴于患处,借助药物对体表形成特定剌激,并通过透皮吸收和经络剌激,激发并调整体内紊乱的生理功能。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膏药。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起源地应该在今河南省黄帝湾附近。这时的膏药,是猪脂膏之类的软膏。
《内经》中记载了一种猪脂膏之类的软膏,称之为“豕膏”,用于涂治腋部小溃疡。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膏药被当做一种炼制仙丹的副产品而著称于世,由于色黑,又被称作黑膏药。到了南北朝时称膏剂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称谓。明清时代将唐的“煎”改称为“膏滋”或“膏”,并纳入了膏剂的范畴。这样,的品种更加丰膏剂富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膏剂的用途逐渐扩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内病也用膏。
进入唐宋时膏药贴的制备逐渐完善,医药大为兴盛,膏药的种类随之越来越多,治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用于跌打损伤的止痛散淤,有的用于脓肿疖子的“抽脓拔毒”,得到广泛使用。直到明清时才成为普遍的用药之一。缪希雍《炮炙大法》说:“膏者,熬成稠膏也”;龚云林《寿世保元》:“膏者胶也”;都反映了膏剂的形态。到清代,膏药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
徐先生在采访中提到,“从西医学来讲,它的解剖学是比较先进的;中医上在解剖学上是比较欠缺的,这一方面也在向西医学习,西医的解剖学对骨伤治疗方面有很大的先进性。”
就骨折而言,骨折后伴随软组织挫伤会产生严重的疼痛,相对轻微的话,通过手法复位,固定之后,可以通过贴徐氏膏药缓解疼痛、减轻炎症物质的积聚、稳定肌肉、减轻痉挛,使骨折疼痛减轻,有利于促进恢复,大部分膏药还有活血化瘀、舒筋散寒功效,可以促进骨折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以后会明显的促进骨折愈合。应用膏药还可以对骨折伴随的软组织挫伤和神经挫伤有恢复作用。
骨折粉碎严重的话或者涉及到重要神经血管或者是脊髓的话,偏向于西医的解剖,西医骨科医生对于手术以及肢体解剖部位的恢复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中医治疗骨伤都已经结合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治疗,所以对于复位固定可能不够准确等缺点已经得到了改善。西医现在对于四肢的骨折,也常常借鉴中医的传统治疗方式,我们应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全面学习、批判性继承。
徐先生在采访中提及,虽然国家近年来出台政策鼓励大力发展中医,开始扶持中西医结合治疗,但由于中医与西医间的不平衡性无法在一时间完全消除,很多百年企业长期在时代的夹缝中生存,很多已在时代的洪流中渐渐失传,徐式膏药能一直秉承初心,赓续中医薪火,弘扬传统医学瑰宝,以橘井泉香继续悬壶济世,已实属不易。
此外,徐先生在采访时笑称,“有时看中医书像看‘天书’,不知书上所言何意”,可见因为中医文献历史悠久,文言知识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过语言关是一道挑战关,中医文献大多以文言文为主,目前还比较缺乏专人将中医古籍上记载的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这就需要肩负理想与使命的青年人担此大任。徐先生和整个中医行业都希望将我国传统中医文化传递给更多新时代青年,对青年寄予厚望。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守艺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变得多么纷繁复杂,他们的内心几十年如一日平静。因为,他们心有所系,一直重复做一件事,守住一门技艺。 ——王小雪
赓续中医薪火,传承中医瑰宝,我们应接过老一辈传承人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将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医治更多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将中医继续发扬光大,相信中医文化一定能继续在璀璨的医学星河中熠熠生辉。 ——郭婧妍
传统中医药及其所含的文化底蕴与劳动智慧,其价值不可估量,我们应当重视并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掘传统医学的瑰宝,造福大众。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此次笃静悟初之行,火箭队的团队力量毋庸置疑,感谢队长的领导,每一位同伴的努力与配合,让我受益匪浅。 ——张雨晴
膏药由来已久,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这时的膏药,是猪脂膏之类的软膏。而优质的膏药往往是在更严格、复杂的工艺下形成的,我们采访的徐氏膏药就是其中之一。 ——许馨文
通过采访徐氏膏药的后人,我们了解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我们这回采访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走进中医。——张梦雅
通过这次采访,使我更深刻的了解了中医五大制剂之一膏药的神奇之处,其次,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中医药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这代年轻人不断继承弘扬下去。——杨壁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8-28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寻千年莒国风,圆一城春秋梦
-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维周之翰"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赵静于7月25日来到山东省日照市莒国古城参观学习了解莒地文化风貌,进行实地调研
- 社会实践活动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