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借文物之帆,扬中国精神|华侨大学“寻根探源”实践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8-23     阅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7月10日至21日,华侨大学文学院“寻根探源,叩问来处——在侨乡文物中鉴往知来”实践团成员奔赴福建省泉州市多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走近泉州文物,让瑰宝焕发生机”为主题,通过采访和调研对侨乡文物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以科普课堂的形式,宣传文物知识与归国工作的重要性,贡献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呼吁更多人为中华瑰宝的回归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共同努力。
图为队员与小朋友活动结束后的合影 严玥摄

知其所来,明其将往|前往博物馆调研侨乡文物
7月14日和15日,由实践团成员组成的调研采访小组前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和泉州市博物馆进行研学考察和访问。其中,团队成员对华侨王奋震先生捐献的宋元磁灶窑黄绿釉黑彩五系水波纹军持、宋元磁灶窑酱釉素面军持和宋元磁灶窑黄绿釉龙纹军持进行了重点关注和调研,了解到文物的回归充实了泉州海交馆的馆藏数量和质量,亦为将来的成列展示、学术研究、宣传教育等提供了有力的文物支撑。在华侨历史博物馆,团队成员调研了华侨向博物馆捐赠的各类物件(家具、书籍、生活用品等),以及了解了一些著名华侨对于闽南尤其是泉州地区的帮助和贡献。泉州市博物馆则展示了各个时期对于泉州历史的见证,其中也包括华侨的捐赠。
在参观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先后采访了几位游客,分别向他们询问了有关海外文物回归,以及华侨华人在其中的贡献等相关问题。一名中国香港籍游客表示,人人都要为海外文物回归做出贡献,用自己的力量做一些事,涓滴汇澜。实践团通过采访了解到大众普遍认为教育和社会活动对提升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文物回归关注度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借助媒体力量有效扩大其信息的传播范围。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了解相关捐赠文物 林薇薇摄

探秘往昔,文物为引|面向大众开展科普课堂
文物归国不仅是专业人士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探索欲和求知欲旺盛的孩童而言,互动式的课堂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7月10日起至21日,实践团成员以“走近泉州文物,让瑰宝焕发生机”为主题,先后前往了泉州市西福社区、泉州市灯州社区、晋江博物馆、福建省世贸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多地开展科普教学实践活动,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认识文物的历史与价值,了解文物回归祖国的艰辛与重要性。
科普课堂以小孩子为主,大人陪同为辅,和实践团成员一同走近泉州文物,探寻侨乡文物背后的故事。课堂以介绍文物的定义作为开端,使小朋友们先了解何为文物。随后播放《逃离大英博物馆》短片,通过故事的力量让“文物归国”概念以形象的方式出现,随后以短片中的出现的文物为例,讲解文物本身的价值,文物承载的历史,引导孩子们理解文物背后的家国情怀,让孩子们在聆听过程中明白文物归国工作的重要性。
接着,宣讲成员聚焦泉州地区,结合实践团在研究调查过程中记录的重要文物照片,详细介绍我国流失海外的代表性文物的回归历程,讲述过程中无数中华儿女为此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在小朋友们直观感受文物魅力的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讲解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文物保护的意义,探索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途径与挑战,在课堂互动中加深孩子们对文物归国的了解,增强对于文物的兴趣,树立文物保护的意识。
除了知识的讲解外,实践团在课堂过程中穿插了文物绘制、文物修复、文物挖掘等手工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清楚保护文物的艰辛与伟大,体会文化遗产的珍贵和文物出土的来之不易。文物绘制则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作出自己心中的文物,展现孩子们对于文物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图为志愿者正在进行文物科普 严玥摄

躬行践履,知行并进|以“线上+线下”形式宣传文物
为了深化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知和关注,实践团策划了一系列综合项目包括科普宣传册、博物馆寻宝地图、剧本杀等创新形式,将侨乡文物的故事传递给公众,提升大家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共同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物保护主题的剧本杀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的方式,让年轻人更直观地感受文物的魅力。
在7月18日下午17时至19时,实践团满怀着对文物保护的热爱与责任感,展开校园摊点活动。本次活动以多项趣味小游戏为主,将文物的重要性以游戏的形式在校园生活中传播。活动开展十分顺利,参与活动者有来自各个身份背景的人,在历史和青春的交织中,共同踏上追寻文化根源之旅。
在宣传方面,实践团积极管理公众号和微博【侨乡文物研学社】,推送文物保护相关内容,并对接各宣传渠道,扩大影响力。实践团也开展访谈和问卷调研,了解公众对文物保护的看法和需求,同时追踪文物保护技术的最新进展,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专业上有力的支持。通过这些综合项目的实施,实践团期望能够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度,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图为实践团开展校园摊点活动 林淑青摄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实践团成员穿越时空,切身感受到文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科普课堂的存在也向孩子们传达了实践团“文物归国需要全社会共同的理解和支持”的观念。历史浩瀚,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遗忘了什么。幸而,文物可以帮我们忆起一二。守护过去辉煌,珍惜今日资源,孕育未来的希望,文物传承与保护大有可为,舞台广阔。因此,此次实践活动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心灵盛宴,文物的故事将在文化的长河中,继续扬帆远航,文物的回归之旅也定能在社会共同的努力下,再续篇章。
作者:今日大学生网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借文物之帆,扬中国精神|华侨大学“寻根探源”实践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启航蓬莱,筑梦未来
  • 启航蓬莱,筑梦未来
  •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知识与实践
  • 社会实践报告 08-22
  • 福建师范大学“访故里 逐习迹”实践队赴福安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东南大学吴未西东团队前往甘肃省敦煌市开展支教及文化调研
  • 走进“老小孩”的世界,参与“老小孩”的保护
  •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三下乡”: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
  • 关于红色文旅产业发展推动“特种兵旅游”体验深入化的调查研究 ——基于常州市金坛区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