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高瞻远瞩,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同时也为我们有效防止返贫指明了方向,他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必须把脱贫摘帽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但导致返贫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但这些都只是导致返贫问题产生的外在原因,其内在和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农村产业发展滞后,脱贫人口缺乏稳定增收的途径和渠道,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突发状况,其收入水平就会大打折扣,导致返贫的发生。也就是说,如果缺乏“造血功能”,乡村想实现长久发展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民增收、生活富裕根本无从谈起。
鉴于以上原因,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团队选择“后脱贫时代脱贫攻坚如何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作为我们此次社会调研的主题,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去了解贫困地区和当今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同时立足地方特色,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措施,以巩固脱贫结果,促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21年2月25日,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本团队发现脱贫地区发展基础总体仍然比较薄弱,在新冠肺炎疫情、气候条件等多重风险冲击之下,部分脱贫农民存在返贫风险。为了响应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号召,本团队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规模性返回贫困”的目的出发,在全国各地重走故地看新颜、走进一线看发展,通过社会观察、国情考察、产业调研等方式发现家乡持续改善脱贫群众的生活水平,深入体悟脱贫产业发展、搬迁安置区建设、帮扶政策调整优化等防止返贫政策成就,尽绵薄之力为防止规模性返贫做贡献。
1、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毛堂乡小泉沟村
小泉沟村位于毛堂乡西北部2公里,共有8个组260户903人,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毛堂乡下辖的行政村。小泉沟村附近有淅川香严寺、坐禅谷、丹江大观苑、淅川八仙洞、荆紫关古镇、荆紫关等旅游景点,有香花辣椒、淅川酸菜、神仙凉粉、荆紫关神仙凉粉、五香野蝎等特产。全村总而积10平方公里,共有耕地900亩,公益林9324亩等。常住人数(6个月以上)150户600人,占比66%(常住人数/户籍人数)。小泉沟村是非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01人,2016年脱贫8户29人,017年脱贫2户9人、2018年脱贫2户7人,2019年脱贫18户47人,目前32户98人全部脱贫监测户1户人。
2、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北古城镇
北古城镇,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地处宜良县城东北部,是宜良的工业生产基地,形成以工业、化工、冶金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入实施,让北古城镇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发生率由1%下降到0.55%,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46元,五年来年均增长保持在8.6%以上。
1、文献法
本文依据现有的关于乡村振兴的资料,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并重新归类研究。从公共档案和期刊杂志两方面着手,利用中国知网及网络搜索引擎等工具,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对数据库中相关的硕博论文进行详细阅读和分析,从宏观角度把握国内已有的研究进展,为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问卷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各地扶贫志愿者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我们共发放问卷65份,回收49份,回收率75%。泉沟村扶贫志愿者随机发放25份,回收8份,回收率 72%;大薛营村扶贫志愿者随机发放20份,回收16份,回收率80%;紫金村村扶贫志愿者随机发放 20份,回收15份,回收率 75%;调查主要涉及南阳,郑州,洛阳,昆明,普洱,内江,资阳等。覆盖河南、四川、云南三个地区,数据全面,翔实可靠。
3、访谈法
通过提前设计访谈提纲,对处在返贫边缘的不同地区的村民进行深入访谈与沟通,共访谈5人,捕捉他们自身对政府政策的认识和感受,了解帮扶政策在不同地区开展的实际情况。
4、统计分析法
本文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录入平台,并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出相应的数据图表,更加直观地展示了问卷调查所得结论。
1、文献综述
本次检索文献总数共计6316 篇;检索条件: ( ( 主题%='脱贫攻坚' or 题名%='脱贫攻坚' ) AND ( 主题%='乡村振兴' or 题名%='乡村振兴' ) );并对其作可视化分析(见表1)
(表1:总体趋势分析)
从检索出的文献数量以及发表的年代来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后,我国开始出现了有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研究。随后研究呈现匀速上升。直到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联合研究的文献数量大幅上涨。但鉴于增速放缓,于是对其主要主题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
(表2:比较分析)
同样以2017年为起点,相关主题研究开始兴起。但相较于“脱贫攻坚”主题研究匀速上升的迹象,“乡村振兴”和“有效衔接”相关主题的研究数量增速在202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乡村振兴”主题研究虽在2022年有所放缓,但文献数量仍占据优势。而“有效衔接”主题相关研究在2022年仍呈上升趋势。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界不少专家认为,想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做好防返贫工作,实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效连接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此次调查问卷共设计题目70项,针对不同人群划分为三套问卷,问卷的内容主要是对农村贫困户和边缘户的生活现状了解,平均家庭抚养比,对收入的分配情况,享受医疗保障的情况,产业项目收入,年轻人返乡的意愿的调查等。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得出:
监测户中77.8%的人年龄在30-50岁,11.1%的人在60岁以上。72.22%的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但这些家庭中都存在劳动力人口太少,抚养比过高的情况,甚至有户人家里有9口人。50%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在本地务工,33%的人正务农。
在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中,有44%的收入依赖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收入,有44%收入务工,22%的收入则来自养老金。低保金或扶贫基金的在户收入占到了11%,但这部分的比例过少,根本不能满足需求量,不足以造成“等、靠、要”的心理,有超过90%人选择自主劳动,如果有更好的渠道就业相信他们是很容易脱离边缘的。
在家庭人口数调查中,有16%的家庭人口数为1-2人;有 33%的家庭人口数为3-5人;有50%的家庭人口数为6人及以上;在这些家庭中,85%以上家庭约有1-2位老人,55%家庭中有1-2名未成年子女,而60%的家庭只有1-2位劳动力人口,甚至22%的家庭无劳动力人口。从这里可以看出,劳动力缺乏是影响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在劳动力人口和收入的相关分析中,我们发现没有劳动力人口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为7500元,这类多为失能家庭,比较依赖转移支付;家庭劳动力人口数为1-2人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为15000元,月收入为1250元,难以抵御重大风险。
在文化程度调查中,有44%的人是初中学历,11%为小学学历及以下,16%为高中学历,有27%的人是大学学历或以上;大部分人选择初中毕业后再打工,九年义务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保障作用。而27%的人群高文化人群中,重大疾病返贫是重要原因。
在文化程度与工作类型的相关分析(见表3和表4)中,文化程度与工作类型的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了0.67,大于通常认为的显著性界限0.4体现出紧密的相关性。由于该值又出现0.01水平显著,因而需要收集更多数据来进一步验证此结论
(表3:文化程度与工作类型的相关分析)
(表4:文化程度和收入回归分析)
在年轻人返乡意愿调查中,有66.67%的年轻人比较愿意返乡,而33.33%的人则表示不太愿意。因此将不愿意返乡的原因加以区分,回乡后不知道做什么、没有专业技能、家乡没有创业环境等都是主要因素之一;反之,约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坦言城市里创业更好机会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90%以上的人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还可以对教育问题进行改善,其次则是33%的选择落到了产业创新和医疗保障等方面,而在样本居民中,大部分人只有初中学历,非常依赖国家政策补助,无法负担求学费用或者需要尽早为家里提供经济支持。
在返贫因素调查中,40%的人因病返贫(结合调查数据半数以上监测户家中有慢性病人),医疗保障不足或因重大疾病家中丧失劳动力;其次20%受社会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影响,找不到工作导致返贫,10%的人因为自身技能素质、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商品销售市场较小和自然灾害返贫。在我国精准扶贫政策中,已经有60%以上的村民认为医疗条件改善,2018年起中央财政连续三年通过医疗救助资金渠道安排补助资金,用于提高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
研究以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作为方法论框架。具体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由访谈员对被试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访谈时间为20~30min。在被试允许的情况下对访谈内容进行全程录音。访谈提纲包括4个问题:(1)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在生活中感受到什么变化了吗?(2)怎么看待政府的扶贫政策?(3)现在的生活还有什么困难吗?(4)如果有问题有没有向负责人反映,是否得到答复?
本研究借助于QSR Nvivo 11.0 Plus中文版对资料进行分析。在编码后对样本中的描述性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分别见表5和表6)
(表6:宜良县节点层次与材料信息)
通过节点的参考点数目可以判断,两地居民脱贫大多依靠政府帮扶或种植补贴,在政府帮扶中,居民们感受最深的是政府的保障类措施,尤其以住房保障为甚。而在问及政府有关电商平台、交易市场、景点建设等消费帮扶设施、服务业发展的情况时,居民们表示不关心或不清楚。与此同时,在居民关切的住房保障中,住房安置、社会融入等问题上,居民对政府处理结果存在异议。当问及后续担忧时,居民们普遍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在深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相较于担心孩子后续的教育费用,居民们更加担心在遭遇重大变故后孩子的教育乃至抚育问题,侧面反映出如遇突发变故,居民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差。
在个人创收方面,出现较多的是(当地或外地)务工和第一产业收入。在务工群体中,外出务工群体缺乏一定的职业素质培训,在外出务工时往往无法捍卫自己合法的利益或是走向歧途。而当地务工群体,如“八大员”公益性岗员,大多为老幼病残等群体。深入访谈后得知,是由于公益性岗位工资过低,导致居民积极性不高,宁愿选择外出务工或种地。总体而言,增收依靠农民自身的承包土地和养殖家畜,尚未完全形成多业态发展道路。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巩固已脱贫人口脱贫质量的关键。如何发挥产业在帮扶中的成效,提升特殊贫困群体及脱贫农户的内生动力极为重要。就本团队实地调研两地而言,居民创收更多依靠第一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或实现产业发展多业态困难。以服务业为例,政府牵头开发乡村旅游或红色旅游,打造观光景点。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但收效甚微。未有效培育出带动能力强的特色扶贫产业, 让“产业”这个增收的主力军掉队、落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来了困难和压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尚可,拓展则贡献微薄。
随着脱贫任务的圆满完成,贫困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提升。在保障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后,对于乡村后续发展延伸出两派看法:一部分居民认为致富困难,出现畏难情绪,于是更倾向于安于现状,不愿发生改变。而另一部份居民,有致富的需求和欲望,却认为乡村没有适合的发展机会,所以更倾向于外出务工,寻找出路。
脱贫攻坚胜利伴随着疫情的肆虐,造成工作放松和政策空窗期的出现,这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宏观政策尚未与地方发展有效对接,导致部分措施与本地情况“水土不服”,造成“人财两空”的尴尬局面。宏观政策的模糊也反作用于专门工作队伍,让原本工作内容发生转变的基层人员更加搞不清工作抓什么、怎么抓。
以从文献中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为纵线,以多渠道调查两县不同地区政策的实施开展情况为横线,将文献资料、政策方针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交叉情况为曲线,研究河南省淅川县和云南省宜良县部分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政策的真实开展情况。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一线,了解到宏观政策的落实情况,对处于返贫边缘的监测户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本次调研限于疫情的影响,未能走访更多的地方,完成更加深入的访谈。但见微知著,从淅川、宜良两地可以看出返贫产生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要想彻底防止返贫,需要采取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与调研。长路漫漫,道阻且长,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你我一起努力。
[1]唐红涛,李胜楠.电子商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用及其路径[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5(06):65-77.
[2]孙迎联,向勇.“后扶贫时代”的减贫治理何以有效?——基于晋东T市H镇的考察[J].学习论坛,2019(03):41-48.DOI:10.16133/j.cnki.xxlt.2019.03.007.
[3]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01):19-29.
[4]白永秀,黄海昕,宋丽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演进及逻辑[J/OL].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3[2022-09-05].DOI:10.16152/j.cnki.xdxbsk.2022-05-001.
[5]梁燕飞,郭娟,苟小平,杜俊,杨晶.甘肃省环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调研报告[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9):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