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博物馆馆长谢辉:以方寸之地为客家文化护航

作者:今日大学生网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从私企销售到博物馆馆长
 
8月5号上午,调研团到达客家民俗博物馆,谢馆长及其夫人热情接待,为调研团沏好茶后,开始讲述起自己做起客家民俗博物馆的契机。谢辉曾是一名私企销售,一直在外面走南闯北,中国两千多个县三分之一都去过。2015年十二月辞职,2016年从广州回来铜鼓,2018年开始创办客家民俗博物馆。当问及其放弃销售工作回铜鼓的原因,他坦言:“放弃销售的工作回来当馆长确实两者之间跨度很大。”女儿2018年高中毕业,他感觉自己身上的重担轻了很多。再者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对家乡、对双方父母的感情愈发深厚,就想着回家孝顺陪伴父母、奉献家乡。而选择回铜鼓创办客家民俗博物馆的原因,他谈到了三点:一是自己本身对收藏文物有浓厚兴趣;二是其对历史、文学、文化的兴趣;三是80年代流行的文学青年与自己在文学创作上受到的的影响,谢馆长认为自己有义务好好利用铜鼓作为赣北唯一一个客家县的特点,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做一些物件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存和保留,这是也是他选择创办这个博物馆一个出发点;因为这些原因,他便介入到收藏行业,开始宣传起铜鼓的客家文化。
 
办馆期间阻力与支持并存
 
谢馆长认为外在阻力主要是资金方面,作为工薪阶层的工作人员,他并没有多少积蓄,所以在去收购、收藏文物的时候会有一定的资金压力。虽然刚开始确实有很大的阻力,但后来谢馆长慢慢走进这个行业之后,学会“以藏养藏”,会出售对人们有用的、人们感兴趣的收藏品瓷器、雕塑等,从而获得一定流动资金,再用这笔资金去收藏自己感兴趣的民间藏品,物件就越来越多。
而支持一方面是学问上来自文玩界素未谋面的朋友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便是当地政府。
收藏的门类多,在这方面主要靠自己去领悟和学习,刚开始痴迷的时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不断地去请教。还有一个是靠自己悟、靠自己学习、靠自己不断专研,有时候晚上可能一两点还在学习专研。现在信息交流很发达,谢馆长在微信里认识了不少搞收藏的朋友,尽管他们大部分年纪比谢馆长小,但入门时间比他早,眼光高,所以谢馆长也经常会虚心去向他们请教,自己也逐渐具备了一定辨析瓷器的功力。铜鼓县委常委、副县长帅江以前在永宁镇当党委书记,这个馆就是在帅江当党委书记的任上开始筹建,从开始筹建到最后初具规模,他至少来了二十多次。屋内的灯光也是当时镇上支持把它装起来的。另外一点,博物馆接待过县里面各级政府领导,每年粗略统计有一万人左右,多的时候如青年干部学习时会有一百多人,接待的最高的是全国政协的常委。
 
 
博物馆的选址渊源
 
   在被询问到博物馆的选址为什么在罗氏宗祠时,谢馆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解答:一个根本出发点是博物馆需要一个老的客家建筑。这个建筑和他的展品、和他要宣传的东西,要融为一体。谢馆长表示“不能搞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然后把东西放在里面,那就缺失了一种味道,这也形成了我的一个小小的特色。博物馆的形式与内容要相结合,我寻找到这个宗祠,它是个老房子的外形,然后在里面填充了我们客家的文化历史,这样两者一结合,这是很重要的。”二是是否与别人谈得拢,房子不是一个人的,有的房子是一个家族的,有一个人说反对都不行;第三就是离县城不能太远。坪田离县城就五公里,大家都能接受这段距离,同时这个地方也主要以旅游为主,我的博物馆与村里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互帮互助。最后就是这个祠堂自身,谢馆长强调了祠堂天井的两个作用:一是采光;二是营造一种环境。即使处在室内,自己也并没有和外面的世界隔绝,在室内能看见阳光。他与夫人在室内养了很多植物,入屋可见,生机勃勃。
 
 
品类丰富的藏品
 
当调研团询问博物馆的藏品类别时,谢馆长表示类别很复杂,便带领调研团逐一参观了正厅的主要的藏品区域。首先是靠近接待区的红色文化展厅,主要是50、60、70三个年代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然后是靠近正门的跨度从五千年到近五十年的收藏品,如布纹罐、磨制石器石镞、原始人用来煮肉后来发展为鼎的祭祀礼器,都是在铜鼓出土的,这些都是镇馆之宝,充分体现了在五千年前铜鼓人的智慧,谢馆长说:“人们认为先有黄河一代的文化,再有长江一代的文化是有偏颇的,文化是四面八方开花的,就算是铜鼓这样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也照样有人类在生活、有文化在发展,这些展品就是很好的例证。”接着是灯类,谢馆长为调研团介绍了不同时期的灯,以及“挑灯夜读”的含义,他提到桅灯这种产品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才出现的,是随着西方的技术、人员来到中国后,慢慢的就进入到百姓家,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就体现在实物上。再后是家具类和匾类的展厅,陈列着一百多年的四仙桌、拓印的孔子画像以及匾等。最后是与客家有关的民俗用品。比如靠竹子不同的颜色来编字的匾额,做针线活用来装针头、线、碎步片等的针线笸箩,大概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还有卖油翁里用来装油的担子,里面表层刷了桐油防止漏油,卖的是茶油,以及以前用来烧水后保温的暖桶,里面塞棉絮衣服用来保温,相当于热水瓶发明以前的保温用具。
 
 
专属于客家的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调研团询问博物馆中有关客家文化的藏品时,谢馆长表示客家人流传下来的多是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也不是没有,如美食里面的包圆和客家建筑。铜鼓的包圆是独特的,在全国是独一份;客家建筑也是独特的。谢馆长首先说明吊脚楼不能说是客家特有的,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建筑方式。客家的最典型建筑黄西的邱家大屋,房子前面一定会有一个半月形的鱼塘,我们称之为“半月塘”。这个塘有很多作用、很多说法:首先中国人讲究阴阳结合,这个房子突出于地面,是阳;鱼塘呢,是往地下挖的,就是阴。还有一个就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讲,中国人的美食里面鱼是不可少的,塘里面可以养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前的房子都是土木建筑,很容易遭受火灾,有了半月塘可以很容易地取水消灾。之所以独特,更多的也跟客家人独特的开拓精神有关联,这在下面会提及。以前的祖先离开故土以后,他的后代都回不去了,“半月塘”意味着月亮永远不会团圆了,恰恰象征着他们跟家乡的亲人也无法团圆,表达了他们深切的思乡之情。在生产工具、劳动用具、生活用具方面,大家都会取长补短,好用的东西都会学习借鉴,也就没有什么是客家人独有的。
作为客家人真正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方言,客家方言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方言来讲有两个特点:一是客家方言没有固定的区域,哪里有客家人聚居和繁衍,哪里就有客家方言。另一个特点就是从历史形成的角度来说,客家方言形成的时间较早,而且中间发生的变化很小。客家人因为躲避战乱、保存生命、延续后代不得已背井离乡,相比较于不易保存的物质,真正能够保存的、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就是语言这种非物质文化的东西,“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就是这个道理。客家话相对来讲比较原始,比较接近古代原意,所以经过一两千年的演变,它的变化比较小,被称为“中古汉语的活化石”。
 
有开拓才有铜鼓县
 
当提到客家人背井离乡来到铜鼓时,谢馆长大力称赞了客家人的开拓精神,他说:“客家人迁徙的广泛性、客家人吃苦耐劳,开拓精神比较强,也是铜鼓县形成的原因。”客家人因为离开了自己的故土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当地人相处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利益上的纠纷,土地就是一个矛盾点。因为平原地区的田多是被当地居民耕种完了,只有山里面因为山高路险,农田开垦难度大、产量不高、水温气温低,而无人耕种,所以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多是不发达的山地。客家人来到陌生的地方无依无靠,就一定要吃苦耐劳才能生存,所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这种精神才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会转化为思想的高度。铜鼓客家人形成的的时间并不早,是在清朝早期的时候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几朝形成的,从福建、广东梅州、江西赣州迁过来的。清朝早期在铜鼓发生了小范围的瘟疫,以铜鼓为中心辐射四周,当时史书上的记载是“天降黑雨”。造成当地人口大量锐减,清代以前的历史也销声匿迹。清代官员便号召人迁徙来此,却只有客家人原意搬来,其他人都不愿背井离乡。慢慢地,铜鼓人数逐渐增加,也就形成了以铜鼓为中心的赣西北唯一的客家县。客家人习惯了迁徙,所以开拓精神也就更强。
 
 
社会意识与展望
 
提及社会意识,谢馆长首先简单介绍了博物馆的发展现状:来的人数不一定,基本跟假期、学校研学人数等有关。人群主要是学生研学观察、各级政府人员、散客,整体的游客一年一万是不止的。收入的话,能受到门票的基本就是旅游团和散客。门票收的钱有限(20/人),盈利基本没有,勉强能说维持,基本就够付个电费。政府每年会给两万块用于房租和维修费,支撑馆内运行。
关于社会意识,馆长语重心长地说:“人呢,也不能说完全去追求金钱,有时候需要更多地去追求一些文化历史、精神上的东西。我觉得国人对这个文化历史的重视程度是很不够的,比如相比较于买二十块的门票,他们更愿意花在吃饭买奶茶上面。人们对这种历史文化的这种精神上的这种追求,远远低于对物质的追求。”他给孩子灌输的理念就是:减少对物质的追求,增加对精神的追求。人类要探索的有三个世界,一个是太空、一个是地球、另一个就是对自己内心的探索。人更多地要追求内心的世界。
现在还有两个矛盾的地方,一个是客家人主要流传下来的是客家话,但目前都被普通话同化了,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他们的下一代不会讲客家话,很多时候只有在偏僻的小村庄才会教孩子说客家话。当一个语言很少有人会说、在当地失去了生命力的时候,它就走进历史了。而且客家语言里面有很多词没有办法用普通话或是拼音进行标注,得用国际音标,没有这种说法,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一个点就是现在对这种有特色的文化又比较重视,像文化馆搞客家山歌队、剧团、编书,好像对这些文化有所保护,但整体而言,他觉得这些东西会慢慢消失,尤其是在铜鼓这个小地方。
谢馆长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对社会对于客家文化意识淡薄现状的哀愁,调研团接着询问馆长是否有官方办一个宣传的口径以宣传客家民俗博物馆的想法,是否会采取措施促进博物馆的发展。谢馆长认为还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多多交流。今年年底在赣州龙兰县会有一个世界客家人大会,他应该会参加;在微信上也有专门聊客家文化的群,总而言之就是加强横向的沟通交流,获取更多的关于客家文化历史的信息,同时也把铜鼓的客家历史文化宣传出去,让人家知道铜鼓县。他遗憾道:铜鼓有很好的宣传资源,只是没有利用上。比如说鼓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发源地,井冈山的红军就是从铜鼓来的,毛泽东就是从铜鼓一步一步走上去的。再如三个第一:森林覆盖率江西省最高,水质江西省第一,空气质量几年连续第一,这都是关乎我们生活环境的最直接的要素,都可以进行宣传。
关于博物馆的发展,馆长提及铜鼓里可能准备搞一个文化类的产业,为了避免那里全是饮食方面的消费而没有展现铜鼓历史文化的产业,县文旅局希望在那里搞一个展馆,到时候博物馆的一部分展品会挪到那边,腾出相应的空间,他会做相应的一些调整。铜鼓里那里如果能搞成那就是一个分管,其他地方又能搞起来的话,那就能有其他的特色展馆。
最后,谢馆长说到:“我这里就是保留一些老的物件,让后一代能够看到我们的祖先一些生活的场景,能够想象到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也就是有一些物件作为有形的东西能够被大家知道。我们会守护好青山绿水,殷切希望更多的人来到铜鼓呼吸最新鲜的空气、来喝最甘甜的泉水、来吃我们最具客家特色的美食。”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10-13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山大学习实习行
  • 挺膺担当时代新人 共筑国家安全防线
  • 挺膺担当时代新人 共筑国家安全防线
  • 9月14日,为进一步做好2023级新生入学教育,培养新同学“自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理念。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合
  • 大学社会实践 10-09
  • 山大学子实习——体验职场
  • 曲阜市尼山镇——山东农业大学“万名学子联万村 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